著名人物
史文彬
史文彬(1887—1942年),字志卿,又名史志清。山东青城县史家庄人,贫苦农民家庭出身。
民国十一年(1922年)4月9日,在京汉铁路总工会第一次筹备会议上,史文彬被选为筹委会副主任。同年8月,和王俊等组织领导长辛店8月罢工并取得了胜利,成为北方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
民国十五年(1926年)2月,史文彬出席在天津召开的全国铁路工会第三次代表大会,被选为执行委员。由于工贼告密,在北京被捕,被解往张家口监狱。经张家口工会保释出狱,他留在京绥路从事铁路工人运动。民国二十年(1931年),因反对王明“左”的错误被开除党籍,辗转回乡。民国三十年(1941年),通过当地八路军他与中共中央取得联系。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冬,在赴中共清河区委联系工作途中病逝,终年55岁。1984年,遗骨迁葬于滨州烈士陵园。
佟麟阁
佟麟阁(1892—1937年),原名凌阁,字捷三,生于河北高阳一个满族农民家庭。民国二年(1912年)投冯玉祥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任第29军副军长兼抗日军事训练团团长,驻守南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佟坚决主张抗日,即向37师师长冯治安、旅长何基沣下达了“立即还击,卢沟桥即为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的命令。37师110旅29团3营官兵奋起抵抗,全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
7月28日拂晓,日军直扑南苑,从凌晨战斗到中午,双方伤亡很大。后敌人改从东、北、西三面进攻。中国军队腹背受敌,佟麟阁率部突围时,弹片击中头部,从马上栽倒,壮烈殉国,时年45岁。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褒奖令,追赠佟麟阁为陆军上将,将其生平事迹,“宣付史馆,以彰忠烈”。抗战胜利后,为纪念英雄,北平城内原“南沟沿路”更名为“佟麟阁路”。忠骸葬于北平西郊香山兰涧沟山坡上。
1979年8月7日,中共北京市委发出通知,追认佟麟阁为抗日阵亡革命烈士,北京市人民政府在香山修墓立碑。
赵登禹
赵登禹(1898—1937年),字舜城,生于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贫苦农民家庭。16岁与其兄赵登尧等多人,步行1800多里,到陕西潼关投奔冯玉祥将军领导的十六混成旅当兵。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兼任河北省政府委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赵登禹身任南苑临时指挥官奉命率部参战,7月28日在激战中,壮烈殉国,年39岁。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发布褒恤令,追赠赵登禹为陆军上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北平市政府将北沟沿路命名为“赵登禹路”;北平通县古运河西岸一条大街,被命名为“赵登禹大街”。烈士遗骨安葬在卢沟桥畔的大枣园山。
1950年6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向其家属颁发了毛泽东主席签署的第八十号烈属证书。198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将烈士墓修葺一新。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