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海淀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海淀自然地理

北京海淀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海淀区位于北京市区西北部,东与西城区、朝阳区相邻,南与丰台区毗连,西与石景山、门头沟区交界,北与昌平区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9°53′~40°09′,东经116°03′~116°23′之间。区域面积430·77平方千米,约占北京市总面积的2·6%。边界线长约146·2千米,南北长约30千米,东西最宽处29千米。海淀区

气候

综述

海淀区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旱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风小光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春、秋季节短,冬、夏季节长。

春季(4月6日~6月5日)61天。多受西北大陆干冷气团控制,但冷空气势力明显衰退,气温回升快,干旱多风沙。冷空气活动仍频繁,冷暖多变化,日夜温差大。

夏季(6月6日~8月31日)87天。受太平洋暖湿气团影响,气温高,雨水多,形成雨热同季。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于夏初。

秋季(9月1日~10月25日)55天。天高气爽,冷暖适宜。气温逐渐下降,降水显著减少,日照时数较长。平均气温比夏季低8℃~9℃。

冬季(10月26日~次年4月5日)162天。受西北大陆干冷气团控制,气候寒冷干燥,是全年最冷月和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季节。

气温

海淀区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为4·1℃,常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1℃~19℃之间。气温有明显日变化,最高气温一般出现于15时至16时,最低气温出现于日出前后。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因季节而稍有差异,夏季为5时左右,春秋季为6时左右,冬季为7时左右。年平均日较差为11·2℃。

降水

海淀区降水量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季变化很大,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日数为66·8天,降雪日数为9天—10天,积雪日数为11天左右。平均初雪日期为11月28日,平均终雪日期为3月10日。

海淀区夏季多吹偏南风,春秋冬季盛行偏北风。有明显日变化,白天北风转南风,晚间南风转北风。每年3月~5月是大风集中季节。最大风速是33米/秒。大风多出现于12月和第二年1月、3月、4月。夏季也出现短时雷雨大风。

日照

海淀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44·9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日照时数5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

蒸发

海淀区春季蒸发量最大,冬季最小。蒸发量白天大于夜间,平原大于山区。年平均蒸发量为1900·4毫米。年内主要的蒸发月份是4月~6月份,平均累计蒸发量814·9毫米,月平均蒸发量均在200毫米以上,占全年的43%;11月~2月份平均累计蒸发量282·6毫米,月平均蒸发量不超过100毫米,占全年的15%;其他各月平均累计蒸发量802·9毫米,占全年的42%。

地质

综述

海淀区大地构造上处于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带南缘、祁吕一贺兰山字形构造东翼反射弧与新华夏构造带交接部位,西部山区为北京西山隆起带,东部平原为北京平原沉降带,地质构造发育、构造形迹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海淀地区除缺失太古界、震旦亚界、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白垩系地层外,其余从寒武系到第四系地层均有分布,岩性较齐全,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齐全。

褶皱构造

海淀区受祁吕、燕山及新华夏构造带的影响,褶皱及断裂构造发育。延伸到海淀区的褶皱构造有百花山—妙峰山向斜,延伸至北安河附近被阳坊—北安河岩体所截;往南有九龙山—香峪复式向斜,该向斜从大工、寨口延伸到白家瞳、百望山一带,是影响本区最主要的褶皱构造。再往南有该褶皱的耳机构造灰峪向斜(延至温泉、太舟坞附近)及八大处—玉泉山背斜等。这些背斜及向斜轴的走向多在北东50°~60°之间。

断裂构造

海淀区断裂构造主要有南大寨—八宝山断层,走向北东60°,该断层经八宝山、北洼路、海淀、清华园向北东延伸;黄庄—高丽营断层,该断层走向约北东45°,穿过永定路、紫竹院北及北钟寺附近向北东延伸。此外还有走向北东60°左右的前沙涧—沙河断层、南安河—上庄断层和走向近南北的阳坊—北安河断层、西玉河—昆明湖断层及寨口—军庄断层。

地形地貌

海淀区地处华北平原北部边缘与太行山余脉交汇地带,系古代永定河冲积的一部分。全区地势西高东低,最高点为苏家坨镇的阳台山,海拔1278米;最低处为清河街道东的黑泉村,海拔35米左右。海淀境内兼有山地和平原,西部为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5%左右;东部和南部为海拔5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约占总面积的85%左右。

平原

海淀区平原属华北平原北部边缘,分两部分:百望山以南称山南前平原区,百望山以北称山后平原区。山区周边与平原之间,有宽1千米~2千米过渡地带。山后地区过渡地带海拔在50米~100米之间,山前地区过渡地带海拔在60米~100米之间。地形表面凹凸不平,地形坡度一般在1°~2°之间,沉积层属冲积扇山前的洪积、冲积、坡积物。

在过渡地带东部是海淀区的主要平原区。平原区属新生代沉积区,沉积了巨厚的新生界松散沉积层。山前平原区有永定河洪冲积扇和清河洪冲积扇组成。永定河洪冲积扇地面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一般在58米~45·6米之间。清河洪冲积扇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48米~35米之间。

山区

山区分布于海淀区西部地区,统称西山,属太行山余脉,有大小山峰67座,其中海拔600米以上的18座,整个山势呈南北走向,仅黄道岭向东延伸至百望山,呈东西走向。百望山将海淀区分为两部分,习惯上以此山为界,山之南称为山前,山之北称为山后。温泉、冷泉、韩家川以南及香山一带,山势低缓,属低山丘陵。平原残丘有玉泉山、万寿山、田村山等。

海淀山区山体主要属中生代燕山构造旋迥,晚期造山运动形成,至今约6000万年。山体剥蚀,风化强烈,山谷多呈“u”字形,勾谷中沉积巨厚新生代的坡冲积物。在沟口往往沉积有滚圆度、分选性查的厚度变化不一的砾石层。按山体走向和山脊海拔高程差异以苏家坨镇寨口沟,北北东向断层为界,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从聂各庄乡北部区界到北安河乡寨口沟称大西山,山体总的走向近于南北向,区境内长约9千米,宽约2~3千米。海拔高程以北安和乡西部阳台山为中心,向南向北递减,主体山脊一般在600米~1200米之间。岩性以抗风化强的花岗岩为主,基岩裸露,土层较薄,植被稀少。在平缓的山顶和山坡被第四系风化的残、坡积物覆盖,土层较厚,植被生长茂盛。

二、北安河乡寨口沟以东山区部分,山体主山脊海拔高程在200~600米之间,称小西山。构成山体的岩性为古生界—中生界的砂岩、页岩、石灰岩。表面被第四系风化的残坡积层覆盖,植被生长茂盛、山势平缓。

水文水利

海淀区水域面积在北京近郊区居第一位,历史上湖、泉众多,河流交错,是金中都、元大都重要地表水源地。至明清,玉泉水系成为北京城唯一的地表水源地,南长河则是向京城输水的重要通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挖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把官厅、密云两大水库之水引入玉渊潭、昆明湖。

河流

高梁河又名高梁水。水有二源,首见于《水经注》:“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经燕王陵北,又东经蓟城北,又东南流。”即把一部分灅水(今永定河水)从梁山(今石景山区金顶山)南,引入高梁河为上源。两水在白石桥附近汇合,又东流至德胜门一带分两支,一支向南过“三海”、天安门、天坛,再东南流。另一支沿今北护城河向东,经坝河至通州入温榆河。金、元以后高梁河上源被南长河所代替,仅从紫竹院东流至高梁桥一段仍保留高梁河名称。
北长河位于玉泉山东,是向昆明湖输水和向清河排洪的河道。输水属通惠河水系,排洪属清河水系。起自玉泉山北闸,终于青龙闸,长2千米。北长河是古代帝王往游于西湖和玉泉山之间的龙舟水道。1966年京密引水渠建成后,青龙闸废。1977年昆明湖分流工程借用北长河一部分河道,终点改至三院闸的颐和园分水闸,河长缩短为1·2千米。流域面积3·4平方千米。
南长河又名玉河,起点为昆明湖出水口的绣漪闸,南流至麦庄桥,折向东南,终点为北护城河的三岔口,全长10·8千米。金代建都北京后,修建了以西山泉流为主要水源的河道,后经元代扩大和完善成为通惠河上游水源。几百年来一直是北京城供水的主要水道,堪称北京城的生命线。1965年京密引水渠借用其绣漪桥至长春桥3·1千米的河道,起点改在京密引水渠长河闸。
清河因水质清冽故名。清河从安河闸起东北流,经肖家河、朱房村、清河、河北村、立水桥、沈家村、沙子营后入温榆河,长28千米,流域面积150平方千米。清河水源有二:一是西山之山洪及泉水沿北旱河进入,二是玉泉山泉水沿北长河进青龙闸在安河桥汇入。1978年治理清河,裁弯取直河道,缩短为23·7千米,海淀区境内长12·5千米。
小月河原小月河源于德胜门外关厢,沿德昌公路西侧向北经马甸至清河入清河。1985年进行扩建治理,将原小月河及西北土城沟组合称小月河。现小月河起自明光寺学院路雨水下水道出口,经黄亭子、祁家豁子沿德昌公路西侧向北至清河入清河。小月河长10·25千米,流域面积27平方千米。
南沙河温榆河支流,发源于苏家坨镇鳌鱼沟,汇沙涧、柳林、周家巷、东埠头、章村、崔家窑六大排洪沟水,东流至东玉河村北出海淀区境,再东流与北沙河交汇,同入沙河水库,出水库后入温榆河。主河道自京密引水渠至海淀区、昌平区交界处长16千米,流域面积210·1平方千米。是山后地区主要排洪河道。
北沙河位于海淀区最北端,其中段为海淀区与昌平区界河。北沙河是温榆河支流,元代称“双塔河”,古代曾是漕运河道。源于昌平区四家庄,东南流,于双塔村西北进入海淀区,再东南流至梅所屯东北出海淀区界。又左汇虎峪沟、东沙河水东流入沙河水库。海淀区境内长7·1千米,流域面积3·4平方千米。
莲花河位于海淀区最南端,广安门西,古称洗马沟。源于莲花池水,东南流,是古蓟城的供水河流,金建中都曾将其圈入城中。明代将其截入南护城河,纳入通惠河水系。1952年,在莲花池以西沿丰台与海淀区分界处开挖8·54千米长的“新开渠”,以排放石景山区一带雨、污水。1953年治理莲花河时与南护城河脱离,直接汇入凉水河。海淀区境内长度4·76千米,流域面积9·31平方千米。

湖泊

昆明湖位于颐和园内,北依万寿山,南向平野。初为自然湖泊,源于玉泉诸水,古称“七里泊”、“瓮山泊”、“大泊湖”、“西湖”。元代,郭守敬引白浮泉及西山诸泉汇入,并扩大疏浚,成为向京城供水的一座蓄水库。清乾隆年间将西湖向东、南两面扩展,周长30多里,成为北京最早、最大的人工水库。乾隆十五年(1750年),更名为“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景区,占全园面积的3/4。
福海位于圆明园内,面积在园区诸湖泊中最大,为34·48万平方米。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水系逐渐淤塞。1984年整修圆明园,疏浚福海,逐渐修复水系,1995年园内水面面积恢复至80万平方米。
紫竹院湖位于紫竹院公园内,水域面积15·5万平方米。初为天然湖泊,后因湖旁建有“紫竹禅院”庙宇得名。湖底洼地有泉涌出,是古高梁河发源地之一。因南长河广源闸段水位落差较大,船只难于直航,该湖便辟为藏御舟的别港,后因湖泊逐渐淤高,被垦为稻田。1953年3月,改造治理紫竹院,废田还湖,建进、退水渠,设进、退水闸,使湖水与南长河相通。
玉渊潭东临钓鱼台,西临西三环中路,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处30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初为天然湖泊,是古蓟城和金中都的供水源地,元代时水面10顷有余。清乾隆年间,疏挖南旱河流经玉渊潭,并扩大水面,建出水闸,使玉渊潭成为北京城西部蓄水调洪湖泊。

名泉

海淀区历史上名泉众多,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于20世纪70年代断流干涸,如玉泉、万泉、双清泉、黑龙潭泉、温泉等。
卓锡泉又名水泉,是碧云寺水泉院里清泉。泉出石根,冬夏不涸,水质甘甜爽口,缓流淙淙若琴声。泉水汇而为池,清澈可以照人。
灵泉位于大觉寺。大觉寺初名清水院,寺因泉名。泉旁所立明碑“灵泉”。泉水源自后山,伏流地下,出露后汇入龙潭池中。池中置有笔架形小山,腰部有洞,泉水从石龙口喷出流入洞穴,形成“喷泉射窦”景观。池中之水又分南北两股顺山势蜿蜒流淌,似“二龙戏珠”,最后通过石刻水兽之口流入山门内功德池中。
金山泉因源出北安河村西3千米的金山寺山门前石隙,故名。泉水清凉甘甜,为京西名泉之一。金山泉流量稳定,常年不减,日出水300立方米左右。

土壤

海淀区受地质、气候、地形诸因素影响,土壤具多样性:

山地垂直带明显,棕壤及地带性褐土交错分布。山地自高到低,土壤分山地棕壤、淋溶褐土、普通褐土、潮褐土、褐潮土、潮土等类。山后倾斜平原广泛分布潮土。山前平原褐土与洼地水稻土相连。

自然灾害

海淀区主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雷电、冰雹、大风、高温、暴雪、大雾、霾、干旱、低温冰雪等,其中发生频率较高的有雷电、暴雨、大雾、霾、大风、冰雹等。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海淀区气候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气象灾害发生次数明显增多,极端灾害性天气也时有发生。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