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海淀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北京海淀人口

北京海淀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常住人口31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105·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3·6%。常住人口出生率4·80‰,死亡率3·74‰,自然增长率1·06‰。截至2023年末,海淀区户籍人口246·9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4万人。

民族构成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2020年,海淀区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977009人,占95%;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56460人,占5%。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169112人,下降5·4%,年平均下降0·6%;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21911人,上升16·3%,年平均上升1·5%。

语言特征

海淀区历史上通行北京话。北京话的源头,出自我国古代边邑“蓟丘”的“蓟燕语”。轻声和儿化,是老北京话的显著特征。轻声,也叫“轻音”,即某些词里的音节或句子里的词,念成又轻又短的调子。北京话里,轻声字(弱读音节)在整个音韵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双音节词,两个音节的轻重程度大多不同,相比而言,前一个音节较重,后一个音节较轻。北京话里轻音的作用有多种,其中有改变词义和词性的:如,名词的“言语”,即说的话,轻声后的“你言语一声啊”(你说句话啊),原本的“名词”变成了“动词”。轻声后动词变成名词的,如,“不要把精力花费在没用的地方”,其中的“花费”为动词;若变成“天天买零食也是不小的花费”,这“花费”就变成了名词。所谓“儿化”,就是后缀“儿”字,但不自成音节,而是只表示一种卷舌作用,使韵母“儿化”。

普通话化,是当代海淀区语言的总趋势。伴随着“普通话”的普及,由于求学、工作等因素,又增添了多少新的“乡音”。

宗教信仰

海淀区是北京宗教工作重点区,不仅五大宗教齐全,还有宗教团体、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院校。截至2022年末,海淀区依法登记宗教活动场所22处。其中,拥有龙泉寺佛教活动场所1处,桃源观道教活动场所1处,后八家教堂、正福寺教堂、西北旺弥撒点等天主教活动场所3处,海淀堂、太平路聚会点、连洼聚会点、田村聚会点、田村中街聚会点、北安河聚会点、金沟河聚会点、燕京神学院聚会点等基督教活动场所8处,马甸清真寺、清河清真寺、蓝靛厂清真寺、树村清真寺、安河桥清真寺、四王府清真寺、海淀清真寺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7处。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