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滨州交通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滨州市交通运输局建设成果

滨州市交通运输局

建设成果

全市国、省道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35·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71·1公里,一级公路372·6公里,二级公路586公里,干线公路网密度达11·5公里/百平方公里。境内3条高速公路、3条国道、16条省道纵横交错,初步构筑起了一个以市区为中心,以高等级公路为主框架,辐射全市、干支相连、四通八达、晴雨畅通的现代化大公路网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得到了初步、有效地缓解,基本能够满足当前全市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滨德高速公路进展顺利,疏港公路即将通车,环渤海高等级公路、东营-滨州-济南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公路建设保持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将为滨州黄河三角洲主战场开发提供强有力支撑和拉动。

农村交通实现“双通”,城乡公交一体化开始起步。2003年以来,市交通运输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规模农村公路改造的机遇,以农村公路建设为突破口,强力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完成投资50亿元,建成等级农村公路11664公里,完成大中桥340座15209延米,全市村村通公路率达到99%以上,初步构建起了完善的农村公路网,优化了农村交通环境。在推动全市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我市同步实施了村村通客车工程,建成三级以上客运站36个,安装农村停车站牌3860个,新开辟农村客运线路362条,增加客车986辆,全市100%的乡镇和98·8%的行政村通了客车。全市300万农民兄弟,足不出村就可以坐上客运班车,30分钟之内到乡镇,60分钟之内到县城,90分钟之内到达滨州中心城市,全市形成了90分钟交通圈,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和村村通客车,实现了农村交通城市化,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港航建设快速推进,港口码头吞吐能力不断提高。滨州位于渤海湾南岸,境内海岸线240公里,有着500多万亩的滩涂和荒碱地。多年来港口建设的滞后,使这个省会都市圈七个城市中唯一的临海城市,一直处于临海不见海、有航难通航的尴尬局面。2005年2月28日,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对加快滨州大港建设进行了专门研究和部署,提出航道疏浚、商港、渔港、造船、油盐化工“五位一体”的总体工作思路,重新启动了滨州万吨大港建设。按照“港口建设,规划先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指导原则,先后经过六次论证评审,编制完成了《滨州港总体规划》,于2006年12月25日,《滨州港总体规划》经市政府审查批准。滨州港11公里引堤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基本竣工。滨州港深水港区2个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在2008年6月取得交通运输部岸线使用批复后,2008年9月实现省发改委立项批复,与防波堤一期工程同期开展主体工程建设,计划2011年建成投用。届时,我市港口吞吐能力将由2000年之初的48·1万吨大幅度提高到2000万吨。

客货枢纽建设取得突破,综合场站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滨州市被交通运输部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大客货运输场站规划建设力度,场站建设取得新的突破。以滨州客运总站为龙头,以各县城客运站为主体,以乡镇四位一体客运站为基础,集中建成了一批功能完善、信息畅通、管理高效的客货运中心。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客运系统有已建成和在建的滨州客运站、滨州客运总站、滨州客运东站、邹平客运中心站以及在规划中的北海新区客运站、滨南客运站等一批场站,其中滨州客运总站、邹平客运中心已正式运营。滨州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货运系统由在建或扩建以及规划中的滨州现代交通物流园区、滨州港物流园区、滨北物流中心、小营物流中心和邹平物流中心、滨州交通物流园区等组成,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其他项目前期工作全面展开。全市客货运场站由2000年的29个发展到65个,综合场站体系初步形成。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