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09年,前身为铁路管理传习所资料室,随着历史的变迁,馆舍已有三代。
1917年,第一代馆舍位于市内李阁老胡同,面积小存书少,称图书室,即交通部铁路管理学校图书室。
1922年,交通大学北京学校改名为唐山大学分校,图书室更名为交通部唐山大学分校图书室。
1923年,交通部将唐山大学分校更名为北京交通大学,学校在校门东侧盖了一座两层小楼,书籍有所增加,图书室随学校改称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
1929—1938年,改为交通大学北平铁道管理学院图书馆,至1937年抗战前,藏书增至三万余册。
1938—1941年,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南迁,图书馆藏书有较大散失。
抗战胜利后,1946年,学校迁回北平,图书馆也相继恢复,更名为国立北平铁道管理学院教务处图书馆。
1949年解放后,铁道部调拨平津铁路局、华北交通公司交通学院及关庚麟办私立铁路大学藏书若干册,图书馆规模有所扩大。
1950年,随校名易名为北方交通大学图书馆。
1951年,学校迁至现址,在明湖西侧建成第二代馆舍,面积为0·24万平方米。
1953年,京哈两院合并,馆舍增为0·41万平方米,馆藏增加到31万册。
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1993年以来,先后引进富士通ilis、丹诚dt1000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实现采访、编目、流通和公共查询的计算机管理。
1994年,新馆舍建成并投入使用,设有阅览座位1240余席,藏书容量120万册。
1995年后,相继开设光盘检索室和电子阅览室。
2000年,建立两个中文数据库镜像站,引进多个网络数据库。同时开发网络信息资源,扩大虚拟馆藏,开展文献传递、馆际互借,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文献信息服务。
2003年,学校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图书馆恢复现名北京交通大学图书馆。
2009年,图书馆引进了exlibris公司的又一个新产品digitool,实现对学校主要教学资源进行统一加工、管理、调度、发布,并实现与图书馆纸制资源的有效链接和整合。
2017年始,为实现基于学校科研成果信息管理的大数据分析与评价,展现教师的科研成就,图书馆推动北京交通大学学术信息数据支撑平台的建设与发展。
2018年6月27日,“北京交通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在图书馆揭牌,中心的成立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