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事迹
本报记者陈曦王飞《衢州晚报》2007年10月16日第一版
去年2月21日衢州晚报第四版曾刊登了一则消息《周向阳:自创江山话词典》。如今,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的努力,周向阳的《江山话词典》终于完成了初稿。
昨天在市区荷花一路周向阳的办公室里。他向记者展示了刚刚打印出来的《江山话词典》,每一页都用a4纸打印,一共有六百页左右。
翻开词典,周向阳开始向记者解读起来,他说:“江山话难懂,是因为有很多音节用汉语拼音是读不出来的。”周向阳经过十几年的研究后,终于找出了183个特殊的音节,这些音节几乎都是他自创的,但是为了找到一定的科学依据,周向阳在创造这些江山话特殊音节时,借鉴了日语的读音。而整本《江山话词典》的编写和排版是完全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模式进行的。
周向阳告诉记者,早在1989年,那时他还在念高中。“我念书的时候已经开始推广普通话了,好多孩子已经不知道‘江山话’怎么说了。我觉得语言是一种文化,那时就想着要将‘江山话’用文字保存下来。”周向阳说,“直到现在我还保存着高中时一次写给家里的信,我在信里告诉我的母亲说,我要开始着手研究江山话了。”所以确切地算来,他对江山话的研究应该从那时候开始的,到现在已经20年了。
周向阳说:“在这20年里,我最感激的就是我的母亲,是她给了我坚持的动力和勇气。同时因为母亲和我都是江山人,我们全是用江山话交流的。所以很多语言上的困惑,我常常会请教母亲。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是我献给我的母亲的,因此日后,这本词典出版时,我会在书的扉页上写上一句话,那就是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母亲。”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