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学术研究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学术研究

研究方向

"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拟着力开展四个方向研究: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与管理;饲养与繁育;遗传资源与种群保护;重大疾病预防与控制。

科研队伍

实验室由魏辅文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侯蓉研究员担任实验室主任,张修月教授担任实验室副主任。固定人员113名,包括博士28名(其中3名在读),硕士40名;管理人员19名;通过劳务外包服务引进科研助理32人;通过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方式引进2名院士,博士后6名(在站博士后3名),国际专家8名担任研究团队高级科学顾问。

科研设备

在硬件方面,实验室拥有6000平方米的实验、办公平台及总面积达227万平方米的三个野化放归基地。实验室有实验仪器1090台,总价值约3000万元。

研究成果

2012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繁殖生物学研究团队首次分离并培养了大熊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截至2017年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运用该技术成功建立了包含7只大熊猫个体(其中3只已死亡)的骨髓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库。

截至2021年6月末,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大熊猫精子库共储存50余只大熊猫个体(其中20只个体已死亡)的细管冻精7200多支,颗粒冻精1400多颗,是全球最大的大熊猫精子库。

截至2022年2月,实验室共取得各级科研成果和荣誉7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成果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26项,市级科技成果32项。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专利47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6项,制定地方标准2项。

机构设置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为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管理的副局级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组织机构如下:

领导班子主任1名(副局级)专职副书记1名(正处级)副主任4名(正处级)
内设机构党群综合部动物保护研究部动物饲养管理部
动物疫病防控部文旅发展部都江堰野放繁育研究中心
参考资料: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