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长沙县历来藏书空气甚浓,清朝时期,就有一批颇具影响的藏书楼,如黄兴镇凉塘人王先谦的王虚受堂藏书楼,沙坪乡张伯熙的张氏埜秋藏书楼,青山镇天华村彭 氏松桂堂藏书楼,黄兴镇桂花村黎氏月波藏书楼,开慧乡板仓村杨开慧烈士父亲杨昌济与其弟杨瑞生的杨氏板仓藏书楼以及跳马团然村杨晓帆的杨氏自立藏书楼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县政府将原县民众教育馆改为县人民文化馆,内设图书室。到1964年,成立县图书馆,与县文化馆分设。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县图书馆曾一度停办,到1972年恢复时又与县文化馆合并,同时迁往高塘岭,1975年再度与县文化馆分设时又搬回榔梨原址。
1996年县城搬迁到星沙时,县图书馆与县文化馆在星沙合建的宿舍楼竣工后,县图书馆搬到星沙。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图书馆办公楼一直未能动工兴建。县图书馆先后在文化公园文化馆商业门面、县实验中学(当时称维汉中学)、二区民房和县广电局附二楼办公。
2007年,长沙县图书馆作为全国100个试点县之一,已建设好县级支中心和乡镇基层服务点,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信息资源与全国联网。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