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8月,学校设有12个教学单位,开设39个高职专业。教学院部 | 专业 |
---|---|
创意学院 | 产品艺术设计、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广播影视节目制作、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室内艺术设计、影视动画、工艺美术品设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
纺织学院 |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纺织品检验与贸易、纺织品设计、环境工程技术、染整技术、现代纺织技术、药品生产技术 |
服装学院 | 服装陈列与展示设计、服装设计与工艺、服装与服饰设计、人物形象设计、艺术设计 |
机电学院 | 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 |
经贸学院 | 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酒店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移动商务 |
人文学院 | 老年服务与管理、商务英语、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 |
国际学院 | ——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体育部 | ——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有教职工67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550余人,高级职称教师200余人,江苏省各类人才项目160余人,江苏省市产业教授40余人,国内、省内高级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工程师60余人。拥有省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江苏省职业教育高端特种功能纺织品设计“双师型”名师工作室,同时培养了“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江苏省品牌专业儒雅领军者”“亚太地区竹工艺名匠”等一批在行业有影响力的优秀教师。
类别 | 名单 |
---|---|
江苏省双创人才 | 乔志勇 |
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 徐风 |
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 孙开宏 |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 孙开宏、袁红萍、王国燕 |
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 | 纺织品设计教学团队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8月,学校拥有中央财政支持资助发展专业、省高水平专业群、省级重点专业群、省级品牌专业、省级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特色专业;主持或参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制定5项、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0余项;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0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拥有国家级、省部级实训基地(含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省级创新实训基地,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省级开放性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学校还是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纺织服装产学研示范基地、首批国家新闻动漫传播示范平台实训基地。
类别 | 名称 |
---|---|
中央财政支持资助发展专业 | 视觉传播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影视动画 |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服装立体裁剪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纤维化学与面料分析、工控系统安装与调试、无纸动画 |
国家级实训基地 | 动漫实训基地等 |
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 现代纺织技术专业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纺织品设计专业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源库等 |
省级特色专业 | 服装与服饰设计、影视动画、机电一体化等 |
省级品牌专业 | 服装与服饰设计 |
省级重点专业(群) | 现代纺织贸易专业群、纺织机电一体化专业群等 |
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 | 影视动画、国际经济与贸易、机电一体化、服装设计与工艺、现代纺织技术 |
省级高职本科分段培养试点专业 | 环境艺术设计 |
省级成人高等教育重点专业 | 会计、市场营销、机电一体化技术 |
省级现代职教体系“3+3”项目专业 | 电子商务、服装设计与工艺 |
省级精品课程 | 工控组态与触摸屏技术、纺织品设计、印染产品工艺设计、服装工艺(省成人高等教育)、工业机械手技术应用(省成人高等教育)、财务会计(省成人高等教育)、税务会计(省成人高等教育)、电工技术(省成人高等教育)等 |
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 服装立体裁剪、女装设计 |
省部级实训基地 | 数字化纺织工艺装备实训基地、艺术设计实训基地等 |
省级产教融合集成平台 | 纺织服装数字创意公共技术(集成)平台 |
省级创新实训基地 | 纺织品创新实训基地等 |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 “生产性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
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 | 纺织服装智创实训平台 |
教学成果
类别 | 名称 | 年份 | 等级 |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政府主导、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区域高职教育常州模式的创新实践》 | 2014年 | 一等奖 |
基于“生产业态”的高职艺术类共享创新平台的构建与实践 | 2014年 | 二等奖 |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8月,学校先后与意大利、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国家合作,现有国(境)外签约院校、企业和协会24家;加入了江苏德国高职教育联盟和“一带一路”国际艺术教育联盟,将德国、意大利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标准引进来,引入国际职业技能认证5项,建设了一系列传统文化国际化特色课程。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