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地坛公园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地坛公园历史沿革

地坛公园

历史沿革

明清时期

地坛公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路东,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次年四月,方泽坛建成。五月,明世宗亲祀皇地祇于方泽。作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之场所,帝王每逢夏至这一天,均会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自1531年至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的十五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其中正祭皇帝亲祭174次,遣大臣恭代207次。期间,清朝曾改建了主体建筑方泽坛和皇祇室,且清末时期的地坛遭到破坏,例如嘉庆五年(1800年)清高宗升配方泽,重修皇祇室、祭台、库座、斋宫、牌楼。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聚集于地坛,拆地坛砖石砌炮台。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穆宗亲政,为皇帝亲诣行礼,重修皇祇室。此为帝制时代最后一次修缮。

近现代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地坛公园作为原皇家园林被征为养济院,后部分用来设立农林总局,开始种植。1925年,时任北京市长的京兆尹薛笃弼为推行“平民教育事业”,将当时已荒废的地坛辟作京兆公园。借公园的开辟,来开拓人们的视野,作为市民意识的教化场所。当时主要利用内坛的空间,增设世界园,划地为世界地图;内坛西南侧设置北京第一个公共体育场;方泽坛上设露天讲演台;皇祗室改为通俗图书馆。

1923年8月日本东京大地震,被黜清帝溥仪为筹款救济日本灾民,而首次开放地坛。1928年,京兆地方改名北平特别市。京兆公园划归北平市政府,改名市民公园,养济院和农林实验场划归河北省。而后因社会不稳定、战争爆发,1935年地坛公园停办。

新中国时期

1956年,地坛被划为绿化用地,开始重建,并于1957年复称地坛公园。此后的几年间,地坛公园经历了数次大修,恢复其原来祭祀的古建筑。1980年2月7日,占用方泽坛和皇祇室的某军用仓库迁出,两组主体建筑交还地坛公园。至1982年,正式成立地坛公园管理处,公园重新开放。1984年5月,地坛公园正式售票开放,并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5年,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开幕,会期13天,至26日结束,接待游人65万人次,开启了北京当代庙会的开始。近年来,公园按照生态园林与精致园林的规划建设思路,整体规划,对园内古建、设施等进行整修,重现古典园林风采,并增加公园的文化景观,再现了古代坛庙"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