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办校史略
1902年,奉天总督赵尔巽兴办奉天大学堂。1921年初,奉天教育厅长谢荫昌向时任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建议,为了使东北富强,不受外人侵略,必须兴办大学教育,培养各方面人才。同年10月29日,奉天省议会正式向奉天省长公署提交了“联合吉黑两省创办东北大学”的议案。1922年春,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成立,以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前身是奉天大学堂)为基础开办理、工两科,以沈阳文学专门学校(1905年成立)为基础开办文、法两科。1923年4月26日,奉天省公署正式启用了东北大学的校印。同年10月24日,东北大学迎来了其首届开学典礼。
1928年8月,主政东北的张学良将军兼任东北大学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明确了东北大学的办学宗旨、目的:“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文化之发展”。同年9月,东北大学创建了全国高校首个建筑系。梁思成、林徽因留美归来接受东北大学的聘请,共同执教东北大学建筑系。
抗战时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校园被日军占领,学校被迫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所流亡大学。1931年9月26日,大部分师生迁往北平,教授们组织了“教授代表会”以推动复校事宜,学生们成立了“东大临时学生会”以协助教授们的工作。10月18日,东北大学借用北平南兵马司的旧税务监督公署作为校舍,勉强复课。由于条件有限,部分系科停办,同时增设了边疆政治系、家政系等实用学科。
1932年,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在张学良校长支持下,作为唯一的运动员代表中国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成为中国第一次在奥运会中正式比赛项目的代表。1932年2月,东北交通大学并入东北大学,成为其交通学院。1933年7月,冯庸大学也并入东北大学。
1935年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大规模的爱国运动——一二九运动,东北大学的师生成为这一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学生宋黎为请愿队伍总指挥,带领示威人群高呼口号。这场以学生为主力的抗日爱国运动广泛宣传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并成为“西安事变”的导火索。
1936年,学校由北平迁到西安,选定陕西省立农林职业专科学校旧址为新校址。1937年5月,东北大学设立办事处于开封的河南大学校舍,并改为国立东北大学。1937年6月,东北大学从开封迁往西安集中办学。
1938年3月,日军西犯,频繁的空袭使西安无法正常上课。3月中旬,东北大学全校迁往四川省三台县。1938年7月,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及私立焦作工学院合组成立西北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的142名师生并入其中。1940年8月,东北大学设立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聘金毓黻为主任,选拔史地、经济系的5名毕业生为研究生,开启了东北大学的研究生教育。
建国初期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在原东北大学工学院与部分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沈阳工学院。8月,学校更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国家冶金工业部,校址设在沈阳南湖,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院长。同年9月7日,以东北大学工学院、理学院(部分)为基础,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23日,东北人民政府发布命令,将沈阳工学院、抚顺矿专、鞍山工专等三校合组,总部设在沈阳,抚顺、鞍山设分院,定名为东北工学院。该校也隶属于国家冶金工业部,校址仍在沈阳南湖。
1952年夏,学校根据国家政策进行了院系调整,集中力量发展采矿系、冶金系、建筑系、电机系及相关专业。一些系部也进行了迁移,建筑系迁往西安,数学系迁往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等。
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靳树梁教授被选为学部委员。1956年,东北工学院电力系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标志着技术创新的开始。1958年,东北工学院成功研制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再次推动了科研的发展。
1960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东北工学院被列为全国64所重点大学之一。1981年,东北工学院成为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之一。1986年4月1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东北工学院研究生院,使其成为全国33所试办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
学校复名
1992年11月30日,东北大学的老校长张学良题写了学校的校名。1993年3月8日,国家批准在东北工学院的基础上恢复东北大学的校名。复名后,张学良接受聘请,出任东北大学的名誉校长。同年,东北大学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中心获得国家批准,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6年,东北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之一。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原冶金工业部撤销,东北大学划归教育部直属。1999年,东北大学被教育部列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校,开始了“985工程”的建设。2001年,东北大学实现了教育部、辽宁省和沈阳市的共同建设,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的34所大学之一。
2002年,教育部、辽宁省人民政府和沈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签署了重点共建东北大学的协议。同年,国家有关部门对全国高校的12个一级学科进行了整体水平评估,东北大学在控制学科和工程学科方面名列第一,计算机学科排名第九,管理工程学科排名第十五,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科排名第十八。2011年9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
2012年,东北大学启动了浑南新校区的建设。2017年,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12月,东北大学党委被国家教育部列为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2019年2月,东北大学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2020年1月,东北大学佛山研究生院暨东北大学佛山机器人学院在佛山揭牌。11月,东北大学列入教育部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2020年)。
202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经高校自主申报、专家论证,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入选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名单。
2022年,东北大学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和“冶金工程”两个“双一流”学科为引领,推动整体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3月,学校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名单(强基计划)。2023年10月,东北大学参与牵头的全国钢铁智能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11月13日,东北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欧亚大学文化艺术教育国际联盟”。
2024年10月,东北大学加入“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
2025年3月7日,东北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举行。
2025年3月19日上午,东北大学与辽宁省民营企业协会合作签约仪式暨校、协、企合作座谈会在汉卿会堂308室举行。4月8日下午,东北大学bcc东北创新中心揭牌。6月25日,东北大学石家庄创新研究院揭牌仪式在石家庄市举行。6月25日,东北大学智谷科技教育基金捐赠暨东大智谷工业智能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东北大学举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