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北大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东北大学办学条件

东北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设有研究生院、24个学院(部),开设80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学科门类的学科体系。

东北大学院系专业一览表
二级学院本科专业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法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思想政治教育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日语、俄语、德语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下设西洋管弦(打击)乐其演奏、键盘演奏、中国乐器演奏、声乐演唱(美声、民声)4个专业),设计学(下设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经济学
东北大学理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
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矿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工程、环境工程、采矿工程、智能采矿工程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冶金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环境科学、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智能制造工程
东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工业智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子科学与技术
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
东北大学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中外合作办学)、智能医学工程
东北大学生命科学与健康学院生物工程、生物制药
东北大学江河建筑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
东北大学机器人科学与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
东北大学体育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训练
东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
东北大学国防教育学院-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东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东北大学悉尼智能科技学院-
注:表格内容与学校官网简介页面数据不一致,此表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8月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7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6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16个、博士后流动站23个。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分别是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地球科学。
东北大学学科建设
类别学科名称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采矿工程、科学技术哲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矿物加工工程
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
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辽宁省重点学科科学技术哲学、产业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数学、凝聚态物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热能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结构工程、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化学工艺、矿产普查与勘探、环境科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
辽宁省重点培育学科金融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
博士专业学位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设计学
硕士专业学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体育、翻译、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工商管理、公共管理、会计、工程管理、艺术
博士后流动站哲学、物理学、化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艺术学理论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学科建设,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8月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有教职工4315人,其中专任教师2860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领军人才项目入选者165人次、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105人次;有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

东北大学部分师资力量
类别姓名
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
中国工程院院士柴天佑、王国栋、唐立新、冯夏庭
国家级教学名师娄成武、翟玉春、姜茂发、顾晓薇
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李花兵、mouhamadouazizdiop、孙秋野、王建华、张鑫、朱万成
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刘造保、李渝哲、骆文彬、周平、宋焱焱、王琦、王延庆、杨涛、杨天智、于永亮、王则君、张鑫、张岩峰、赵勇、周平、朱万成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陈礼清、高建荣、乐启炽、李海波、刘承军、马辉、宋焱焱、孙秋野、徐章润、姚羽、苑莹、于永亮、张鑫、赵亚平、赵勇、朱万成
省级教学名师王永军、娄成武、翟玉春、顾树生、吴成东、王永祥、蔡九菊、姜茂发、沈峰满、孙萍、张斌、宋叔尼、王建辉、刘建昌、王青、朱志良、巩亚东、高明、王秋菊、张石、郭伏、赵雯、巩恩普、薛定宇、张书鸿、魏德洲、张雷、周福才、孙新波、陈凡、蒋敏、肖军、顾晓薇、李鸿儒、徐林、杜涛、高克宁、孙艳蕊、刘承军、李永强、陈松、付冲、李宝宽、王勃然、王磊、张威、陈猛、韩东红、何大阔、任鹏、王斐、杨玉玲、赵兴东
国家级教学团队公共管理(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冶金工程专业平台课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主干课教学团队、冶金学教学团队、软件开发技术基础课教学团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平台课程教学团队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知名师资,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8月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2月,东北大学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3个、国家级虚拟教研室4个。

东北大学质量工程建设
类别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冶金工程、自动化、公共事业管理、软件工程、安全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采矿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重点建设试点专业采矿工程、冶金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化学、机械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工业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信息安全、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安全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物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生物工程、市场营销、会计学、视觉传达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英语、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测控技术与仪器、能源与动力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安全工程、生物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视觉传达设计、经济学(秦分校)、自动化(秦分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秦分校)、哲学、日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市场营销、金融学、工程力学、工业设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机器人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
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
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矿物加工工程、机械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安全工程
省级示范性专业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自动化、工业工程、公共事业管理、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会计学
省级优势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工业工程、行政管理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安全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资源勘查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无机化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现代科学运算-matlab语言与应用、行政管理学、漫画入门、通用英语(一)、高等数学、数值分析、大学物理、结构化学、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械原理、材料力学、电工学、软件工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采矿学、资源经济学、工业生态学、社区管理学、人因工程学、书法课堂、老子的人生智慧、外国民商案例选读、线性代数、分析化学、理论力学、计算机控制系统、露天矿开采虚拟仿真实验、化学实验安全教育情景互动式虚拟仿真教学项目、核物理综合实验、高等数学、大学化学理论与实践、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材料成形金属学、矿山岩体力学、大学物理、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心理学入门、轮滑基础教程、钢琴弹奏基础、通用英语(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工程力学、机器人基础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电路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抗病毒单克隆抗体药物制备与应用虚拟仿真综合实验、外骨骼上肢康复机器人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文化管理学、冶金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控制系统仿真与cad、金属学及热处理、应用岩石力学、创客实战训练营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质量工程建设,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8月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1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获奖时间奖级成果名称负责人
2022二等奖双创教育深度融入机械工程教育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赵继
2022二等奖“水土交融,场网共享”新时期大土木实践育人模式构建与示范王述红(参与)
2018二等奖面向混合式学习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高克宁
2018二等奖校企协同培育“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朱志良
2018二等奖基于“技艺技能传承”的洁净钢冶炼专门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姜茂发(参与)
2014二等奖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刘建昌
2014二等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材)王青
2014二等奖冶金与材料类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朱苗勇
2009一等奖我国高等教育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研究及实践刘建昌(参与)
2009二等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研究孙萍
2009二等奖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自动化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刘建昌
2005一等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娄成武
2005二等奖基于资源库和网络支撑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赵雯
2005二等奖材料类专业基础课及实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研究与实践翟玉春
2005二等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巩亚东
2005二等奖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朱志良
2005二等奖物理、力学课群立体化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谢里阳(第二)
2001二等奖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翟玉春
2001二等奖更新思想观念,推进平台课建设,制定新世纪培养计划郝世栋
2001二等奖加强东北地区高校间的交流与协作,推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应用吕雅文
1997一等奖冶金物理化学研究方法(教材)王常珍
1997二等奖《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邹宗树
1997二等奖科技外语与专业课同步科技外语教学的有效方法李景银
1993一等奖企业合作招收培养工程硕士的研究与探讨王长民
1993二等奖深化改革,提高电子课教学水平田志芬
1993二等奖“511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与实践毛添玉
1989特级改造老专业,培养高质量人才芮树森
1989优秀金属切削变形过程静态显微观察与动态显微电视观察田春芳
1989优秀组织在职学位进修,加速中青年教师成长胡永翔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教学成果,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8月,参考资料:
省级一等奖及特等奖教学成果奖
时间获奖等级成果名称成果完成人
2022一等奖基于beacon模式的课程思政实现路径张国臣、丁义浩、王兴伟、范芙蓉、代茵、康玉梅、郭军、王泽燊、王瑞姝、杨馥嫚
一等奖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机械工程人才培养改革和实践赵继、于天彪、朱立达、李小号、巩亚东、陆志国、丛德宏、刘杨、罗忠、刘冲、谭学飞
一等奖面向一流学科专业群“链条式枢纽型”创新创业多维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孙秋野,潘峰,刘建昌,徐林,李鸿儒,任鹏,黄达,贾建锋,霍楷,陈东岳
一等奖以科技竞赛为依托一核心两阶段四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鲍玉斌、张立立、徐彬、高克宁、杨金柱、张斌、赵长宽、杨一桐、刘晨、刘小锋、张昱、李金双、柳秀梅、李凤云、王彤、陈郭成
一等奖“四新”背景下金属矿深部绿色智能开采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冯夏庭、顾晓薇、王青、徐帅、胥孝川、陈天宇、杨成祥、陈庆凯、曹建立、赵兴东、刘造保、王者超、汪昕、王飞、赵骏
一等奖新工科背景下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韩跃新、李文博、袁帅、靳建平、刘杰、余建文、赵冰、高鹏、孙永升、李艳军、朱一民
一等奖面向新工科的“智能+自动化类”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李鸿儒、张羽、鲍艳、王彦婷、司维、梁岩、梁雪、贾旭、王泓潇、吴传平、孟凡利
一等奖多元化需求引导自动化专业新工科转型升级的探索与实践陈东岳、贾同、徐林、薛定宇、潘峰、关守平、常玉清、王洪峰、高宏亮、杨东升、张羽、王泓潇、丛德宏、王琦、张亚男
一等奖“思政引领、多维联动”的绿色低碳冶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创新实践杜涛、刘承军、姜茂发、朱苗勇、沈峰满、张廷安、王鹤鸣、苑轶
一等奖模式引领、课程为基、科教融合——化学拔尖学生培养改革与实践徐章润、王军、陈旭伟、陈明丽、何荣桓、张霞、于永亮、韩义德、胡建设、杨婷
一等奖国家需求导向、课程质量支撑的数学类一流专业建设与实践孙艳蕊、钱金花、宋叔尼、张国伟、邵新慧、王洪曾、郭阳、朱和贵、袁媛、钱进
一等奖质量先行、机制保障、安全开放——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探索陈明丽、孟皓、杨婷、刘敏、可迪、孙忠乔、张霞、杨春光、赵爽、陈旭伟
一等奖“一流大学”美育教学一体化改革与实践研究张燕楠、霍楷、韩营颖、樊强强、谷会敏、解晓娜、王玮、李晓迪、金涛、樊丁宜、朱利、杨小舟、黄岑
2020一等奖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张国臣、丁义浩、孙正林、朱志良、闫研、王兴伟、田鹏颖、徐林、任鹏、王刚、孙秋野、于亚新、孙晶
一等奖pbl和obe深度融合的交互式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王建华、朱志良、张斌、孙新波、徐林、滕超、孟令浩、李伟、宋经平、黄琳、王斐、张兰霞、张伟、钱金花、张引
一等奖人文社科与工程科技交叉融合下的工程专业课程创新与实践孙雷、顾晓薇、胥孝川、赵鑫、包妮莎、邱景平
一等奖跨学科交叉融合“互联网+金融”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组织模式研究朱志良、张斌、程维、孙新波、姜琳颖、黄玮强、于海、刘洪娟、刘益先、张骁
一等奖面向“四金一新”本科教育建设框架的“一体两翼共建互促”教学改革模式创新与实践薛定宇、潘峰、徐林、黄敏、林明秀、陈东岳王骄、陈大力、杨东升、鲍艳、杨丹、李贞妮、郭路佳
一等奖适应行业转型升级冶金类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朱苗勇、杜涛、杨澈、刘承军、韩庆、储满生、谢峰、沈峰满
一等奖“机制+质量+队伍+安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内涵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李鸿儒、张海峰、张羽、徐林、肖军、潘峰、杨华、鲍艳、丛德宏、吴传平、王彦婷、梁雪、梁岩、陈姝雨、肖平
一等奖基于“全域培养”理念的新文科模式建设探索与实践杜宝贵、张平、李丹、陈玉芬、江妍萱
一等奖在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全方位培养创新型人才陈明丽、杨春光、于永丽、于永亮、陈旭伟、徐章润、赵爽、杨婷、刘梅英、王月、王建华
一等奖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机械类课程改革与实践朱立达、巩亚东、于天彪、史家顺、原所先
一等奖适应新技术和新职业演化的高端软件人才能力贯通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张斌、程维、郭军、董傲霜、姜琳颖、韩春燕、李昕、吴辰铌、张骁、宋经平
一等奖以“新工科”建设为内涵“创新型、国际化、复合型”的材料高端人才培养蒋敏、秦高梧、张德良、刘杨、金剑锋、张玉宝、茹红强、王建军、贺翔、赵晓丽、任玉平、关录奎
一等奖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宋叔尼、孙艳蕊、陆小军、杨中兵、张国伟、袁媛、郭阳、孔庆海、韩志涛、刘静宜、张雪、韩海燕、钱金花、张薇
一等奖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贯通式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教学创新体系探索与实践鲍玉斌、刘晨、张立立、邓庆绪、张天成、丁山、王彤、侯帅、王明全、李大宇、尹国成、陈郭成、栾峰、刘佳良
一等奖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虚拟仿真与实践基地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韩跃新、高鹏、崔宝玉、卢冀伟、李文博、孙永升、李丽匣、沈岩柏、刘杰、李艳军、姚金
一等奖以质量为核心的非工科教育专业认证探索与实践徐林、朱志良、沈峰满、孙萍、宋叔尼、李鸿儒、王健、张霞、黄琳、卜馨、胡忠武、籍亚玲、孙思萌、柴静蕊、邵新慧、李丹、谷会敏、朱春红
一等奖以“三融合、两提升、一引领”为特色的大学物理金课建设陈肖慧、张建锋、代雪峰、崔晶磊、王强、张莲莲、张莉、吴海娜
2018一等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质量建设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杜宝贵、娄成武、孙萍、张平、李丹
一等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品读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田鹏颖、周莉、任鹏、闫研、朱丽颖、秦书生、张志元、曹洪滔、段炼、张雷、边水燕、曾薇
一等奖面向智慧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赵雯、王勃然、张德旭、武芳芳、王立婷、卢卉艳、李欣、李韬、姜蕾、董革非
一等奖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徐林、刘建昌、李鸿儒、关守平、王建辉、毛志忠、方晓柯、陈东岳、潘峰、袁平、杨英华、陈春华
一等奖以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激励机制创新与实践刘建昌、李鸿儒、徐林、张斌、陈东岳、孙秋野、郭路佳、常玉清、王洪峰、杨岑
一等奖开拓•创新•推广:以国家级精品教材为核心的多层次立体化系列教材建设(教材)薛定宇、潘峰、陈大力、崔建江、王浩然
一等奖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虚实深度融合的机械工程综合实践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巩亚东、于天彪、谭学飞、张耀满、陈培媛、罗忠、朱立达、林君哲、叶大勇、周淑文、李常有、闫玉涛、李小号
一等奖以机器人技术为主线的多元化阶梯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吴成东、张云洲、薛定宇、贾子熙、陈大力、纪鹏、赵姝颖、王斐、闻时光、林明秀、王帅
一等奖校企协同培育“实用性、复合型、国际化、创新型”软件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朱志良、程维、于瑞云、王瑞平、韩春燕、李丹程、于海、姜琳颖、刘洪娟
一等奖面向混合式学习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高克宁、赵长宽、李金双、柳秀梅、徐彬、李封、高岩、刘小峰、于戈、鲍玉斌
一等奖强化学生工程能力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沈峰满、杜希文、杜涛、何芳、郑海燕、刘常升、李方、杨澈、侯峰、胡志远、崔振铎、徐林、原续波、胡忠武、岳强
一等奖以个性化自主学习和代表性作品评价为核心的大学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学与评价模式的改革实践李金双、张昱、李凤云、郭志、薛丽芳
一等奖新经济背景下采矿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顾晓薇、王青、冯夏庭、朱万成、杨天鸿、车德福、陈庆凯、赵兴东、胥孝川、邱景平、曹建立、于庆磊、孙效玉、丁航行、刘婉婷
一等奖建设优质教学资源提高冶金工程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实践改革刘承军、姜茂发、孙丽枫、赵青、张波、史培阳、闵义、亓捷
一等奖新时代众创式协同教育模式探索与实践孙新波、张立志、马钦海、贾建锋、袁知柱、严立宁、赵希男、易平涛、朱茂龙、朱春红、黄玮强、石天、周黎明、曹忠鹏、安岗、田树喜、冯国奇、俞竹超、刘军、陈桂云、郭莉、刘洋、李亚宁、李力、杜洋、郭芳
一等奖依托计算机博弈,构建赛课同建互融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新模式王亚杰、林峰、刘建昌、杨玉海、曹国强、徐心和、张利群、邱虹坤、徐长明、徐晗、尹航、王骄
一等奖省域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研究与实践张佐刚、张斌、王嘉、夏敏、王秀丽、鲍玉斌
一等奖辽宁省普通高校大规模在线跨校修读学分实践研究刘天华、夏敏、刘志军、赵长宽、段玉玺、牟光庆、于忠党、吴祥恩、薛明智、公丕国
2012一等奖网络与课堂相结合的可持续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实践及其成效金启军、姜茂发、沈峰满、刁力人、侯秀奇
一等奖以质量为核心,建设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赵雯、王克君、王勃然、黄卫祖、郝丽霞
一等奖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吴成东、张云洲、陈东岳、张石、薛定宇、赵姝颖、纪鹏、贾子熙、楚好、贾同
一等奖材料与冶金类研究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朱苗勇、张廷安、谢鹏飞、王梅、丁桦、蒋敏
一等奖钢铁冶金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姜茂发、罗志国、邹宗树、储满生、刘承军、茹家胜
一等奖面向资源共享的课程模式研究及平台开发与实践高克宁、赵长宽、徐彬、李封、张昱、李金双、柳秀梅、张恩德、黄卫祖、易秀双
一等奖以质量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刘建昌、薛定宇、徐林、李鸿儒、王建辉、关守平、潘峰、周玮、张伟宏、陈思远
一等奖矿业类高等工程教育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魏德洲、顾晓薇、王青、任凤玉、王泽红
一等奖《采矿学》教材建设(教材)王青、任凤玉、顾晓薇、陈庆凯、郑贵平
一等奖依托“四节”构建普惠性、递进式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张立志、王刚、尤晓亮、王平、王世远
一等奖构建文科类本科生“全程导师组”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杜宝贵、陈玉芬、冷秀丽、高洪成、隋立民
2009一等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材建设研究孙萍、杜宝贵、李丹、娄成武、王颖
一等奖改革大学数学课程内容与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宋舒尼、孙艳蕊、张雪峰、谢崇远、张国伟
一等奖采矿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王青、顾晓薇、郑贵平、陈文林、陈庆凯
一等奖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自动化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刘建昌、王福利、吴成东、徐林、王建辉
一等奖电子信息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姜茂发、张石、吴成东、余强、沈峰满
一等奖将国外优秀资源引进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朱志良、高晓兴、李丹程、黄丽萍、姜茂发
一等奖非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金启军、刁力人、金敬红、董春武、韩忠军
一等奖理工科院校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巩亚东、张书鸿、王冬鸿、姜亦亭、赵琛
一等奖加强大学文化教育,弘扬和培养大学精神孙雷、刘海龙、张浩、丁义浩、杨定鹏
一等奖构建以加强学习指导为核心的本科生学风建设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熊晓梅、徐峰、刘云飞、吕静、王业
一等奖改革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历英、焦明海、王国仁、邸馗、黄卫祖
一等奖工科《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陈凡、陈红兵、陈昌曙、罗玲玲、秦书生
一等奖适应社会发展,为企业打造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刘常升、沈峰满、曹晓民、黄晶、卜馨
2004省特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孙萍、司晓悦、娄成武
省特等创新型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实践陆鹰、刘家贵、温涛
一等奖改革教学科研基层组织,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王福利、刘建昌、赫冀成
一等奖理工科专业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郝世栋、张凤鹏、姜茂发
一等奖材料专业专业基础课及实验课程体系优化的实践与研究宗亚平、沈峰满、翟玉春
一等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与实践陈良玉、陈培媛、巩亚东
一等奖基于资源库和网络支撑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黄卫祖、金启军、赵雯
一等奖面向企业需求的实用性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张斌、庞洪江、朱志良
一等奖岩石破裂过程数值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王述红、杨天鸿、唐春安
一等奖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大学物理精品课程”王强、赵国俭、耿平
一等奖物理、力学课群立体化教学和双语教学的研究谢里阳、潘一山、谢里阳(第二)
2001一等奖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翟玉春、姜茂发、徐家振
一等奖《通用大学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赵雯、卢燕、黄卫祖
一等奖基于宽口径创新人才培养的机械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高航、巩亚东、张镭
一等奖东北大学关于面向21世纪“力学系列课程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王铁光、刘均、姜丰
一等奖全面推进机械设计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陈玉良、孙志礼、王淑仁
一等奖加强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赫冀成、王宁、娄成武
一等奖更新思想观念,推进平台课程建设,制定新世纪培养计划郝世栋、滕超、王炬
一等奖加强东北地区高校间的交流与协作,推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吕雅文、原松梅、王力军
一等奖从“中国革命史”到“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邱秀华、王太金、古昨丹
1993一等奖实现学校体育科学化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胡嘉樵、刘荣富、陈丕正、吴守清、刘永祥
一等奖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课程建设赵仁洙、滕福仁、咸锦子、曹克颖、曹云凤
1989一等奖金属压力加工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赵志业、王国栋、陈家民
一等奖以“三个面向”为指南,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徐小荷、林德余、孟祥振
注:此表只列出部分教学成果,统计时间截至2024年8月,参考资料: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12月,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264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建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5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在白俄罗斯创建全球首个科技孔子学院。有在校国际学生850人,设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10个。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