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东莞市博物馆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东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

东莞市博物馆

馆藏文物

书画

《邓白设色棉麻丰收图轴》年代:1958年质地:纸本尺寸:纵132,横68厘米题识:一九五六年夏画于石井乡荆山高级社 邓白朱白文方印:邓白
《居廉设色苦瓜茄子图扇面》质地:纸本尺寸:纵18 横52年代:1898年款识:食无常味,菜有余香。戊戌闰三月,隔山老人居廉。钤印:古泉画印(白文方印)作品欣赏:苦瓜与茄子是夏令时节农家饭桌上的常味,作者不以其寻常而忽视它,相反却以其为主题加以表现,并以娴熟的笔法将此二君描绘出来,供人欣赏,难能可贵,这充分表达了居廉当时作为乡土画家对家乡物产的熟悉与热爱。
《清张穆古石新篁图册页》质地:纸本设色 尺寸:纵23·5 横19厘米钤印:张穆(白文方印)
《容祖椿花卉草虫图册页》质地:绢本设色 尺寸:纵28、横37厘米钤印:颂笙(朱文方印)
以上内容均来自东莞市博物馆,其余藏品可参考东莞市博物馆官网。

玉器

白玉深浮雕螭纹剑格(宋)长5·5厘米,宽2·1厘米,厚1·2厘米。器身凸雕蟠螭纹,螭的五官有形无神,螭身弯曲度小,肩和臀部肌肉丰满。剑格内空小,不能成为实用器,从其包浆、造型以及螭龙来看应是宋代仿古器物。
白玉芦雁纹带銙(宋)长4·5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此带銙经过入土受热,原来的颜色变成了褐色沁。主题是飞鸟嘴衔仙草,背面四角有四组象鼻穿孔,为镶嵌之用。
白玉透雕鹭鸶荷花炉顶(元)通高7·1厘米,径3·2厘米。柱形,多层透雕。顶饰二朵荷叶,叶上阴刻细长的叶脉纹,叶下水草弯曲自如,枝繁叶茂,两对鹭鸶在荷叶下悠闲栖息。下配红木花草形座。
铜鎏金镶玉浅浮雕松鹤图带扣(晚明)长7·2厘米,宽14·9厘米,厚1厘米。玉四周是鎏金边铜扣。明代晚期因帝王崇尚道教,不管瓷、铜、木、玉等各种艺术品上都能见到松树和仙鹤的纹饰,寓意松鹤同春,祈求长寿。此件松鹤图带扣为明代晚期的作品。
碧玉福禄寿双孔花插(清乾隆)高14·2厘米,宽12·5厘米。此玉为玛纳斯碧玉,绿色均匀,结构紧密、色泽滋润。器身透雕石榴、佛手和桃纹,寓意“福绿寿三多”。 造型华贵,构思巧妙,雕琢精湛。为宫廷陈设用品。
以上内容均来自东莞市博物馆,其余藏品可参考东莞市博物馆官网。

陶瓷

珊瑚红釉凸贴篆文描金方瓶(清道光)高16、口径5、底径6·2厘米。方柱形,方形唇口,束颈,折肩,直腹,高圈足。内壁及外底施浅绿釉,外壁施珊瑚红釉,器体所有棱边均描金。颈四面凸起金彩楷文,腹壁四面凸起金彩篆文,字迹清晰工整。外底有红彩行书和篆书“明昌元春情”五字三行款。
明白釉贴花折枝花兽钮盖梅瓶通高30·5厘米 腹围50厘米 口径4厘米 底径9厘米胎体匀薄,白釉略泛青,圆唇小口,丰肩腹下收敛,浅圈足,钟形盖,蹲狮钮;沥粉挂彩工艺肩贴如意云纹,内饰贴花折枝花卉纹;腹前后各饰贴花折枝菊、梅各一支;底部饰贴花变形莲瓣纹。外底书青花“大明年造”款。是明初民窑产品,而沥粉挂彩工艺在明代陶瓷史上罕见,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仿康熙款五彩琴棋书画八方罐(民国)高37·6、口径10·9、底径16·3厘米。一对,八棱形,直口,隆胸,收腹至足处外撇呈二层台圈足。盖作将军冒式,绘五彩仕女图,颈部绘折枝花卉纹,器身主题纹饰绘五彩棋琴书画人物图,外底有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
夔龙纹铜敦(清嘉庆)敦体为球形,盖和器身都为半圆,盖顶置三环纽,盖可以倒置承物。敦口下有对称双环耳,底有三环作足。全器遍饰雕镂状花纹,盖顶中心饰圆涡纹,双耳上部饰雷纹,纽下及腹部均铸有雷纹地上浮雕夔龙纹。此器造型圆浑,盖上装饰与器身对称,环形纽为球体装饰,使原缺少变化的球体丰满而神秘。
以上内容均来自东莞市博物馆,其余藏品可参考东莞市博物馆官网。

银器

清代银錾刻盾形纹章人物故事纹八角盒

这是一件颇具代表性的广州清代外销银器,从上至下,处处用心 充满细节,仅是盖钮一处,就层次分明地装饰有三种花纹

配合八角造型,整只盒子主体装饰也都相应八等分,盒盖部分用八个弧形片拼接而成

杂项

清中期剔红开光携琴访友图方形倭角盒年代:清中期尺寸:通高18厘米这件剔红开光携琴访友图方形倭角盒,木胎,外髹朱漆,采用剔红技法,上、下口沿及圈足雕刻回纹,盖面和侧面锦地开光,盖面开光内雕刻“携琴访友”图,侧面四个开光内雕刻花卉纹。盒内及底髹黑漆。此盒漆层肥厚,雕工细致,纹饰繁复,纹理清晰,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造型规整,是一件剔红佳作,由故宫博物院于1973年调拨至东莞市博物馆。
清铜胎画珐琅花卉纹“喜”“寿”字狮钮三足炉年代:清尺寸:通高38·8厘米,口径3·3厘米,腹径22·9厘米这件香炉整体造型雄浑厚重。盖钮为鎏金狮子,脚踏绣球,抬头翘尾,面部表情生动活泼;盖身上部镂空一圈鎏金花卉;器口口沿处塑立式桥形耳;炉身主题纹为鎏金“喜”“寿”二字,以花卉、蜂蝶、石榴、荔枝、仙桃等吉祥图案为衬;器足顶部绘瞠目露齿的狮首。
犀角雕树根形杯年代:明尺寸:高8、口径11·5厘米。形状:喇叭形。敞口,外壁随形雕琢如树根,纹饰简单质朴
清乾隆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纹碗尺寸:高7·5、口径16·5、足径9·5厘米。数量:一对。形状:敞口、深腹、圈足。铜胎镀金,外壁施浅蓝色珐琅釉为地,上饰篆书“万寿无疆”四字及缠枝莲纹。口沿及足下各錾有夔龙纹和莲瓣纹。底錾阴文“子孙永宝”四字篆书款。此类万寿无疆碗为宫廷寿宴用器,在乾隆时期遗存较少,视为精品。
竹镂雕竹林七贤图凉筒年代:清中期尺寸:高22、口径6·8厘米。形状:圆柱形。身修长,镂雕通景“竹林七贤”图,画面奇石重叠,松树挺拔,竹林深远。工艺精湛。为搂于胸前降温之用。
以上内容均来自东莞市博物馆,其余藏品可参考东莞市博物馆官网。

民俗文物

清潮州金漆木雕博古纹花板尺寸:纵59·5厘米,横30厘米年代:清代花板呈长方形,其四角饰有蝙蝠与祥云,中设海棠形开光,主要以博古纹作为装饰。开光部分居中有一个瓶,上插牡丹,腹部饰之以磬,其两侧以卷草纹与托架串联着拂尘、经卷、官帽、书函、官印、佛手、石榴等物。瓶子下方是一只狮子,背驮宝物,脚踏于松石之上,其左右被回字纹所包围。整体图案具有美好寓意,象征平安富贵、多子多福、文运亨通、仕途顺遂、吉庆长寿。
清红缎广绣“八仙闹东海”图挂帐年代:清代尺寸:长265厘米宽258厘米此挂帐为广绣作品,以红缎为地,上绣“八仙闹东海”图。“八仙闹东海”故事流传甚早,但最早见于记载则是明代吴元泰所著《东游记》,讲述八仙自西王母蟠桃宴归来,以各自宝物投海摆渡。正当各显神通时,东海龙宫太子垂涎蓝采和的宝物并将其夺走,于是八仙大战东海龙王。挂账上呈现的正是八仙与东海水族对峙的场面,铁拐李正用葫芦喷火,而骑龙持剑的龙王与骑马持枪的太子,正率领虾兵、蟹将、蛇精、鱼怪、龟精、蚌精、螺蛳、鲇精等严阵以待。整个作品布局疏密有致,繁而不乱,四周点缀竹子、梅花、牡丹、菊花、荷花、鸳鸯等传统吉祥图案。
铜锁扣金漆木雕人物故事柜尺寸:高90厘米,宽114厘米年代:中华民国柜为方形,柜门上镶铜锁扣,拉扣为花篮状,四周以花鸟婴戏纹为地。锁扣四周,雕刻亭台楼阁、戏曲人物,另有双狮滚球、松树、梧桐、祥云等点缀其中。柜门两侧雕刻“合欢果仁成对,并蒂莲子满房”,文字四周均装饰双蝶纹;上端有四个方形开光,开光内雕刻一组戏剧人物;下端亦有四个方形开光,开光内则各雕刻一组婴戏图。此柜纹饰布局对称,雕刻精细,寓意夫妻恩爱和顺、子孙满堂,应为民间婚嫁用品。
潮州金漆木雕菱形馔盒尺寸:通高46·5厘米,纵16厘米,横47厘米年代:民国潮州金漆木雕,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时期,多用作建筑和用具上的装饰,以选材考究、造型奇巧、雕工精细著称。一般需经过干燥木料、取势定图、打磨细部、髹漆贴金等多道工序,综合运用浮雕、圆雕、镂雕、金漆线描等工艺,其构图复杂,层次分明,应用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技法;取材广泛,包含历史典故、戏曲人物、亭台楼阁、花鸟瑞兽等,追求“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民国启德印书局版木鱼书《正字玉葵宝扇》合订本年代:民国尺寸:纵18·3厘米横12·3厘米此为民国广州启德印书局刊印的木鱼书《正字玉葵宝扇》。 “玉葵宝扇” 为木鱼书常见曲目,取材于民间故事:书生萧永伦与伦碧容自幼订亲,以玉葵宝扇为凭。后来萧永伦家道中落,靠卖字为生,一心考取功名。容父悔婚,碧容不允而遭父亲教训而离家,幸得村民收留,正巧栖于伦家隔壁。容心系伦,凉夜凭歌寄意,伦听之与之相会,容赠予金钗以作鼓励,伦决心考取状元。容父见之大怒,诬陷伦为盗。伦无辜入狱,后得梅知府父女相救。后来,伦赴试高中,并与碧容和梅氏共谐连理。木鱼书是民间读物,流行版本较多,因其价格低廉,印刷较差,错漏较多,因此有书商为招揽读者而重新刻版,故而标榜“正字”“订正”。
以上内容均来自东莞市博物馆,其余藏品可参考东莞市博物馆官网。

出土文物

东汉花蕾形陶熏炉尺寸:通高17、底径9厘米出土地点:东莞市东城区柏洲边村出土时代:东汉特点:贴塑花蕾形,熏炉炉置于钵形座上。炉呈子口,斜折腹,内底微弧,呈喇叭形圈足豆状,圈足与座相连。炉上有用泥条塑城花蕾尖纽的深腹盖,盖炉相连,盖身雕有四片花叶瓣,相间刻有叶脉纹,下方细刻一周弦纹,盖和足上钻有小圆孔。炉座内外和炉外表均施青褐釉。
明“北斗星君之宝”石印尺寸:高3·2厘米,印面:11×11厘米出土地点:东莞市莞城区东门城基下出土时代:明特点:石质,印章,篆书此印章正方形,印文为朱文篆书“北斗星君之宝”六字。篆文刚健有力,印面尚存残红。按印文内容来看,应为庙堂所用之物。明代东莞县城东门附近有儒学、文庙、关王庙、城隍庙等与道教有关的庙堂,此物归属尚待进一步考古发现和研究。
北宋建窑黑釉盏尺寸:高4·8,口径12,足径3·8厘米出土地点:东莞市南城区胜和元岭村时代:宋特点:灰褐胎、黑釉,兔毫纹。东莞出土的宋代瓷器较少,其中一件为建窑黑釉盏,灰褐胎,广口,斜壁深腹呈喇叭形,圈足,器内外施黑色釉,釉呈兔毫纹,器底露胎。这件黑釉盏出土于东莞市南城区胜和元岭村白泥坑北宋砖室墓,该墓葬发现于1972年6月,位于白泥坑山的东坡,墓向东北,墓室结构为方形双室券顶墓;墓的东、西室出土2对魂坛,其形制、纹饰以及所表现的题材内涵都与虎门南栅魂坛十分相似。墓内还出土陶三足炉、瓷盏、银手镯、铜镜及21枚“淳化元宝”、“元丰通宝”、“元佑通宝”、“政和通宝”铜钱。
明万历青花开光人物六棱盖罐尺寸:通高18,口径7·8,底径10厘米出土地点:东莞市大朗镇水平村时代:明万历特点:青花,开光人物图,带盖这件青花开光人物六棱盖罐在1974年出土于东莞市大朗镇水平村徐兆魁墓。该罐唇口,短颈,折肩,呈六棱弧腹,浅圈足,盖折沿,盖面隆起,宝珠形纽。盖面和罐肩部绘几何纹锦开光,内饰折枝花卉,腹部主题纹饰分六等份,绘折枝花卉纹和人物图相间。
宋黄褐釉堆塑人物楼阁形陶坛尺寸:通高83·5,腹径34,口径11,足径19厘米出土地点:东莞市虎门镇南栅村时代:宋特点: 器形高大修长,整体分盖、身两部分。器盖塑为四歇山顶大殿,斗栱式抬梁结构,门前有阶梯,附贴人物 8 个,作吹箫或击鼓状。器小口,圆唇,短颈,高圈足。肩部贴塑人物,并在其上堆加行云龙之形象,龙张牙舞爪,造型生动,穿梭于人物之间。坛上腹堆贴三周水波纹,下腹堆贴二周水波纹,其间篦划仰莲纹一周,足上部镂四个小圆孔。器表施黄褐釉。
以上内容均来自东莞市博物馆,其余藏品可参考东莞市博物馆官网。

近现代文物

解放战争时期南方人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年代:中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尺寸:纵6·3厘米,横12·5厘米该纸币为南方人民银行面额伍圆、拾圆劵。东莞市博物馆藏南方人民银行发行的纸币共四张(如图所示:两张伍圆,两张拾圆)。伍圆券正面紫色,中上方署“南方人民银行”,右边为“湖中凉亭”图景,并在凉亭处加盖“经理之章”四字,背面整版为紫色花纹图饰;拾圆券正面绿色,正中图景为“湖中凉亭”,左右为“拾圆”,四顶角为圆形花环,背面整版绿色花纹图饰。
革命军功牌尺寸:纵6·3厘米,横3·8厘米,厚0·1厘米年代:1912年东莞虎门北面村刘仲捐赠。铜质。上方是青天白日旗与五色旗图案,两旗中铸有同盟会会徽;正中竖写楷书“革命军功牌”5字;左边铸有“敢死军刘仲”5字,右边为“雄鹰、鹿和梅花”三种图案;下方左右角分别有同盟会会徽;正下方铸有“中华民国元年”字样。
廖仲恺遗著《双清词草》(1925年12月初版)尺寸:纵20厘米,横13厘米年代:民国十四年十二月(1925年12月)此书为廖仲恺遗著,铅印,线装,于民国十四年十二月(1925年12月)由《国民新闻》报初次印刷发行。
《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政治部关于减租减息的布告》尺寸:纵43厘米,横37厘米年代: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三月(1945年3月)这份布告由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政治部发布于1945年3月,盖有“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政治部关防”红色大印,以当时东江纵队政治委员林平、政治部主任杨康华的名义颁布,主要内容是东江纵队制定的《减租减息暂行条例》。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本部关防”印章这枚印章长8·3厘米,宽5·3厘米,木质,印为长方形,印面宽边,篆书朱文“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一支队第三团团本部关防”27字,边缺损。东一支三团为东莞解放斗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这枚木制印章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为进一步研究东莞解放斗争史提供了实物依据,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以上内容均来自东莞市博物馆,其余藏品可参考东莞市博物馆官网。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