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
寺庙翻修
该寺自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第一次修复以后,历史上曾多次翻修,后因种种原因失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浩劫,该庙宇及古文物受到严重的破坏,场地被侵吞,周围非法临时建筑四起,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二层被拆,下层变库房,使本来就年久失修的构体更是残墙断壁,面目全非,成为危房险房。自1995年以来,在阜新市委市政府的关怀下,开始落实政策,归还了部分房产。1997年被批准为佛教活动场地。1999年8月经阜新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同意修复了大雄宝殿。经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帮助和政府拨款,以及多方自筹资金,原样修复工程于1999年10月动工。投入资金人民币260万元,于2000年10月完工,使该寺的面貌有了初步恢复,受到佛教居士们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僧人和管理人员已由2~3人增至15人。每天前来从事佛事活动和参观游览的人群络绎不绝,香火缭绕。每逢节假日和大型佛事活动日,院内更是达上千人,挤得水泄不通,热闹非凡。
现代开发
市政府非常重视海州庙的发展,2002年常务副市长曹元同志,亲自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明确海州街以西,海州庙旧墙址(汽贸公司东侧墙)以东,新华路以北,通往电视台东西便道以南的区域,归还海州庙,并下发了文件。按上述文件规定,海州庙使用面积应是7200平方米,有待逐步开发使用。我们对海州庙进行了全面的规划,逐渐动迁清理,收回产权地段。在大雄宝殿南十七米处建天王殿,在天王殿东西两侧,各建十六平方米的钟楼、鼓楼,在大雄主殿西侧建二层活佛宫殿,僧人宿舍、办公室和斋堂。东侧二层居士宿舍,大雄宝殿后28米处,建432m2弥勒大殿,弥勒殿西侧建 112m2地藏殿,弥勒殿东侧建112m2的关公殿,地藏殿前十六米处,建56m2的财神殿,关公殿前十六米处,建56m2的观音殿。完成上述工程预计1600万元。由于资金紧张实施上述规划建筑,还有诸多困难,本着逐步实施的原则,当前急需解决的是,建天王殿和在大雄宝殿西侧建二层420 m2的活佛宫殿、僧人宿舍、办公室和斋堂。首先,动迁庙前6户和庙西3户人家,经我们请示,市政府已批准,市公共事业与房产局同意动迁上户9户人家,但是难度很大,动迁资金需要100万元,海州庙自筹资金50万元,动迁费缺口50万元,建筑费用80万元。为了把事情办好,我们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来实施;另一方面,自筹资金。总之,扩大发展海洲庙是当务之急,希望海内外高僧大德及十方佛门信徒发菩提心捐资捐款,广种福田,广结善缘,功德无量!碑上有名,万古流芳。南无阿弥陀佛!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