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成绩显赫
从学校发展的六个阶段可以看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时,学校就发展;国内动乱,经济滑坡时,学校发展就受到阻碍,就要倒退。同时也看到,国内连续几十年的稳定繁荣对教育的发展是多么重要啊,应倍加珍惜。
近6年甘谷一中高考在全县、全市、全省的位置
近6年甘谷一中高考上线总人数、总上线率、应届上线率稳居全县第一。
总上线人数稳居全市61所高中学校前2名(甘谷一中、秦安一中),应届上线率稳居全市61所高中前4名(天水一中、秦安一中、甘谷一中、天水二中)。
2010年赵同乐以理科657分的成绩列全省理科77名,全县第一名。二人进入全县理科前三名,一人进入全县文科前三名。
2011年高考,甘谷一中不含术科的二本上线人数为889,应届上线率38·9%,往届上线率61·7%,应、往届上线率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计入术科的二本上线人数921人。重点上线人数370人,比2010年增加24人。全县理科前10名甘谷一中有7名,全县文科前10名中,甘谷一中有8名。从2005年以来,连续8年上线总人数和各类上线率名列全县第一,全市前4名。
近6年学校高考在全省的位置可以用“全省每一百个招生计划中甘谷一中所上线的人数”来确定,这可以叫做“分蛋糕比例”。甘谷一中重点大学“分蛋糕比例”为百分之二,这意味着在全省559所普通高中当中,有50所甘谷一中就可囊括全省全部重点大学招生指标。甘谷一中第二批本科大学“分蛋糕比例”为百分之一点五,这意味着在全省559所普通高中当中,有67所甘谷一中就可囊括全省全部第二批本科大学招生指标。
2012年高考,甘谷一中通过“抓管理、促规范,抓教学、促质量”,向精细化管理要质量,向教研教改要质量,2012年高考再创历史最好成绩,上线总人数、增长率、应届升学率等各项指标在全县名列前茅。盘点甘谷一中2012年的高考,整体上呈现八大特点:
一是上线总人数达到917人,比2011年增加28人,上线率为50·38 %,创甘谷一中高考史上新高;
二是重点上线人数达341 人,上线率为18·74%。其中理科重点上线314人,文科重点上线27人;
三是应届生上线人数突破400人大关,达到461人,比2011年增长106人,上线率为50·11 %。其中应届理科上线406人,上线率为56 %。应届生上线率大幅度提高,甘谷一中高考又有了新的增长点;
四是精尖学生特别突出。全县文、理科状元落户甘谷一中。有 1人居全省理科第39名,全市第3名;有 6人进入全县前三甲;全县理科前10名中,一中有 6 人,全县文科前10名中,一中有7人;
五是高分学生为历年之最,600分以上一中共有20人,600分以上人数占全县 41人的 48·8 %;
六是班级上线人数有新的突破。应届理科有 7个班上线人数在50人以上,其中高三(4)班上线人数突破60人;
七是文科上线人数和重点人数居全县第一。应、往文科上线134人,上线率为34·63 %;重点27人,上线率为7%;
任重道远
(一)树立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教育使大家认识到,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将“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人才”作为学校的重点来抓。升学率是立校之本,把升学率和素质教育割裂开来、甚至于对立起来的做法,是对素质教育的歪曲。成功的素质教育必定以升学率的稳步提高为前提,不成功的素质教育必定伴随着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升学率的滑坡,进而影响到学校的生存。无论学校领导还是科任教师,以至于每位学生,都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荣,以教学质量的下滑为耻。全校上下形成了以质量评价人、以质量凝聚人、以质量激励人的风气,人人心齐气顺、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为教学质量的逐年提高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狠抓考风考纪,建立学生考试卡制度。教学工作要实,一不要摆花架子,二要端正教风学风。由于受学生上高中难、部分学生拿毕业证难的影响和受部分领导教师功利思想的影响,在高中招生、高中会考甚至高考中一度产生过学生作弊、师生作弊的不正之风,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了学校的期中期末考试和检测考试,如何扭转这一风气,是学校优先要解决的问题。分两步解决,一是从严格招生考试入手,监考教师人选由校长将密封名单交给各楼层领导,再由楼层负责人在本楼层公布,阅卷由学生数量相当的兄弟学校对调评阅。登分采用由四人为一组的互相监督制约机制,二人唱分二人登分,这就从客观上杜绝了教师作弊的可能性。在监考中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教育考试“考生违纪舞弊事件处理暂行规定”,绝不姑息迁就。特别是在会考、高考中对违纪舞弊的学生动真格,该当科记零分的、本次考试记零分,均在学校曝光台予以及时公布。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也参照这个规定执行,起到了良好的震慑作用。这种作法虽然把会考优良率、合格率降了下来,但为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打下了基础。二是校内建立并实行甘谷一中学生考试卡制度。该制度从命题、制卷、考试组织、阅卷、登分、统计、评价各个环节力求客观公正,增加考试成绩的可信度。命题人和试题在考前是严格保密的,但命题范围来自于考纲要求,并由教务处收集后在考前再反馈给科任教师和学生,因而是公开的。学生一入校便被确定了考场,教务处按每考场30人左右,将同级1000多名学生插花编排至各考场,每考场最多有同班学生2人,这样便于客观评价班级成绩。试卷密封编号,一律集体阅卷,流水作业;教研组长和下组领导负责,两级复核,登分方法采用教务处制作的登分盘,将教师考试成绩作为评定课时津贴或期中期末考试奖励等次的依据。
这些措施打消了学生对考试存有的侥幸心理,教师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了踏实教、学生放在了踏实学上,华而不实的作法自然没有了市场。
(三)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校从2003年3月开始全面改善了课堂教学条件。2003年7月开通了100m电信宽带网,到2004年5月共布设418个信息点,实现了全校任何地方均可无限时上互联网的目标。2003年10月将35台台式电脑配备到各教研组、处室和行政办公室,在使用上学校不设任何限制条件,使教师迅速熟悉了电脑。2003年11月起,为各教室全面配备了多媒体电教设备,该工程与原有的“电视双向控制系统”完全兼容,不但使教师手中的任何教学资源(录音带、录像带、光盘、u盘)在各自的教室里自主播放,将各种印刷资料在实物展台上展示,还可以从互联网直接调用课件,并进行远程直播教学。2004年3月、2006年10月和2008年7月学校分三批为科任教师配备笔记本电脑218台,2010年又更新了110台。2006年10月建成了甘谷一中网站,实现了校内图书、实验仪器、学生成绩的网上查询,今后将增加学生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的网上预约及学校信息的网上发布功能。
(四)深入开展徒拜师活动。广泛的徒拜师活动,使大批青年教师迅速成才,使老教师焕发青春。
青年教师的主要问题是把握不住高考要求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同时缺乏质量意识和踏实认真的作风,学校出面为他们选择合适的老教师作为师傅,让他们结成对子,并规定青年教师每周听2次老教师的课,老教师每周听1次青年教师的课,每学期为青年教师写1份鉴定材料,同时规定青年教师要主动持教案向老教师进行课前请教。通过12批“徒拜师”148对教师的结对帮助,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才步伐。
老教师的问题是不能接受新事物。为此,学校举办了8期教师电脑培训,从初识电脑、操作系统、office、汉字输入法、上网、使用电子邮件、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室操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并服务于教学,今后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还要由基础性向高端逐步推进。
新课程培训是一项大工程,学校除了参与国家、省级、市级培训外,还要以这些人为种子,广泛持久地进行校本培训,以适应2010年从高一级开始的新课改。
(五)规划调整学科结构。根据全省高校招生计划,学校对所设学科进行了合理的结构调整。从2005年开始,学校每年认真统计分析甘肃省高校招生计划,按照理工、文史、体育理、体育文、音乐理、音乐文、美术理、美术文八大类别的招生计划及时调整学校的学科结构,及时扭转了全校重理轻文、重文化课轻术科的现象,提高了学校在高考中的竞争力。
(六)科学的高考复习措施。
1.采用分类推进分层次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以统一的教学进度,很好的落实了三轮复习时间,提高了复习效果。
3.以月考周练促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巧和能力。
4.通过分解高考上线指标,落实高考奖励制度,提高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七)建立师生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激励主要是四个方面。1、会考奖励。设优良率奖、合格率奖两项。2、高考奖励。设班级管理奖、指标奖和超指标奖、个人水平奖、特别奖(或特殊贡献奖)、学校管理奖、术科教师奖六项。3、期中期末考试奖(现改为课时津贴),分三个奖励等次和一个实施细则。4、组织高三教师外出考察(半个月)。
对学生的奖励。对考入清华、北大的学生每生奖励一万元;2005年为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每生奖励1千元及1个旅行箱;对高一、高二的三好学生及优秀学生干部的奖励与学生高考奖同时颁发。
奖励机制体现了向教学倾斜的思路,充分调动了师生的教学积极性,也是抓教学质量措施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