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桂林机场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桂林机场历史沿革

桂林机场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1983年9月,针对桂林奇峰岭机场旅客运量增长快、跑道短、停机坪小、候机室小、售票处小、油库小等不适应发展需要的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桂林市共同提出扩建奇峰岭机场。1987年,发现桂林奇峰岭机场飞行区道面不适宜扩建,决定提出在机场西面2千米处建设西跑道方案,其后,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即将动工,因场址部分土地权属问题未解决而停止进行扩建,于是转而放弃扩建桂林奇峰岭机场,决定新建一座机场。1990年初,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择址新建机场。同年3月开始选址。经过图上作业,在桂林市周围半径30千米范围,初选出两江高妙、黄山口、江背、大桥、界牌5个场址,加上桂林市规划的横山场址,共6个场址。最后选在临桂区两江镇。

发展演变

1991年9月,桂林两江机场建设工程正式立项,建设规模按起降md-82、空中客车a310型飞机的技术要求设计,工程总投资控制在5亿元以内。

1992年12月1日,因原材料涨价,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机场工程投资调整为9亿元(不含地方投资建设的进场专用公路1·26亿元)。

1993年4月26日,两江机场正式定名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7月28日,举行机场工程奠基典礼,9月8日正式开工。1996年2月15日,经过不断施工基本上使室外工程赶在雨季到来之前完成。

开始运营

1996年10月1日,当时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自为机场通航剪彩,机场总投资达18·5亿元,是“八五”时期民航唯一的国家重点项目,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正式建成通航。

2006年,由于城市规模扩大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桂林市决定扩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飞行区,扩建后等级为4e,跑道延长至3200米,宽45米,并新增和改建相关配套设施,具备保障空中客车a380型客机备降的能力。

2007年,桂林两江国际机场飞行区等级升格为4e级。

2008年8月12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空中客车a380机型备降场扩建工程正式破土动工。2009年11月30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破500万人次,成为广西区内首个跻身中国大中型航空港行列的机场。12月31日,两江机场a380飞行区改扩建主体工程完工。2013年3月8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a380机型停机坪项目的场道和灯光工程通过竣工验收。至此,a380机型备降场扩建工程的所有建设项目全部完工。10月26日,机场扩建工程项目得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正式批复。

2015年7月,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成为成为地级市第1个、中国第九个实行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航空口岸。11月18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扩建项目二号航站楼(t2)主体工程建设正式动工。

2016年6月25日,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为主运行基地,成立桂林航空,是中国国内首家以地级市城市名义设立的航空公司。

2018年9月30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t2航站楼将正式投入使用。同时,t1航站楼暂停使用进行改造。

2019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支持提升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枢纽功能,打造世界一流旅游航空港。

2024年5月,桂林机场琴潭客运站城市候机楼正式投入运营使用。5月23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境外来宾支付服务示范区正式启用。

2024年12月17日,中国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其中包括加上原有的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口岸,至此,广西适用对外开放口岸增加至4个。

2025年3月,桂林两江机场口岸迎来首批240小时免签入境外籍旅客。5月,中国民用航空局正式批复《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总体规划(2025年版)》,明确机场定位为区域枢纽机场,规划以不同阶段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近期2035年旅客吞吐量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万吨,远期2050年旅客吞吐量36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3万吨的需求统筹推进建设。6月,财政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五部门发布《关于设立部分口岸出境免税店的通知》同意对桂林两江国际机场口岸在内的全国29个口岸增设和继续设立出境免税店。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