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项目
夕阳再晨科技助老
一、绩效目标
1、覆盖范围
组织夕阳再晨志愿力量2000余人;夕阳再晨志愿者构成以各高校大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员工、白领、外来青年等为支持力量,服务全市至少四个区县30个社区的50-90岁中老年人;每个社区开展五讲专题科普服务和至少一次文娱特色活动;收益居民总数达7000人次;间接受益人达70万人次
2、实施时间
2015年4月-12月
3、帮助每个社区98%的老人学员掌握基本的科技知识
包括atm机取款 ,手机的操作,电脑的基本操作(包括开关机、复制粘贴、美图秀秀、音乐播放器、上网看新闻、看电视、qq、邮箱、微博等),网上缴纳水电费、预约挂号等
4、搭建三十个社区自治信息网络互助平台(微信圈、qq群)
二、项目内容
本项目由三个子项目组成,主要实施项包括如下六个:
1、甄选社区资源,选取典型服务对象
组织召开团队研讨会,综合考虑社区区县分布、基础设施条件、社区发展情况、社区居民人口数量及其构成比例、社区居委会合作意向、附近交通情况及高校资源等因素,在夕阳再晨已经服务社区的基础上,从全市选取临近高校的社区作为重点服务社区,并与社区签订服务合作协议,总服务社区达30个;动员和甄选出的社区居委会为活动提供场地便利并动员通知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夕阳再晨活动;
2、组织专业力量,培育青年社会组织
为老服务有其相关的专业特性,由此夕阳再晨根据已经多年服务的经验和标准,邀请惠泽人志愿服务机构进行专业的志愿者培训,邀请相关养老服务机构或组织开展为老服务体验沙龙,邀请志愿服务社会好人与志愿者互动交流,帮助夕阳再晨一起组织动员起高校志愿服务力量,与服务社区对接,并举行志愿者体验式培训,帮助其了解为老志愿服务的特点,学会与老人交流沟通,了解老人心理变化情况,并掌握相关的电脑及手机应用技能;目前,夕阳再晨已经具有丰富的培训资源和导师资源库,随时可以进行专业志愿服务培训,高校采用一所高校覆盖三个社区的模式,动员培育高校青年社会组织,即可有效完成服务目标;
3、专业科普,标准化课程服务模式
在上述30个社区各开展的五次科普服务。经过夕阳再晨多年的总结沉淀之后的标准化课程体系,经过老人的反馈也进行了多次的修改,非常贴合老人的需求。通过充分利用老人群体的自我管理能力,采用班级和组别架构,带动整个班级内不同组员的学习热情。
30个社区中,每个社区的培训内容分为五级讲:
(1)初识电脑,图文处理轻松学
(2)网上冲浪,邮件动画破难关
(3)聊天共享,智能手机玩得转
(4)网络购物,看病挂号两不误
(5)预防诈骗,识别陷阱身心顾
4、邻里守望,搭建社区互助平台
通过上述志愿服务活动,夕阳再晨将进一步为30个社区搭建本社区的网络信息平台,包括微信圈,qq群等:一方面可以方便居委会进行社区服务和通知的宣传,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社区融合和居民邻里互助;基于该社区信息网络平台,可针对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或其他主题,定期开展特色老少互助“邻里守望”、“以物换物”等系列活动,促进居民融合,促进社区共融,促进外来社区人员与本社区加强联络。
5、总结服务,科技比拼展示成果
联合30个社区的资源,举办一次大型科技展示大比拼活动,以此检验学习成果,扩大服务效果,总结服务经验,同时激发社区老年人的参与活力与热情。主要内容包括科技学习展示(70%)与个人才艺展示(30%)两个环节,总分100分。涉及50个社区老人代表,通过海选、初赛、决赛从中评选出各奖项并举行颁奖大会;最终选出10位“数字老龄”老年获奖代表作为“社区科普老师”,为社区有相关科技需求的老人给予智力支持和指导;以此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进一步促进社区居民邻里互助,社区融合;
6、跟进服务,评估项目影响
除了上述所有活动进行的同时对活动材料进行汇总和整理之外,还在年终形成活动的总结汇报材料;并且针对典型社区,在活动结束后进一步跟进“夕阳再晨”服务对于社区自治、居民融合、信息化程度提高的现状,综合评估出活动对于整个社区情况的影响。
一平米小菜园
一、活动背景
为贯彻落实海淀区团委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理念,在协助社区完善环境整治的同时,全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努力帮助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在社区开展“一平米小菜园”体验活动,种植绿色且营养价值高、生长期短的蔬菜,满足居民的身体需求,以此让居民生活更加健康绿色。同时通过宣传展板与讲解加强居民环保意识,共建良好城区环境。引导志愿者和社区居民一起参与,互爱互助,共同发展。
二、活动流程
1·户外--搭建发放台,发放盘子和菜种,领取时做好领取登记,以便后续记录。摆放宣传展板,以生动形象展示环保与种植知识。
2·室内(各社区活动室)--聘请专业讲师讲解蔬菜种植知识与相关的环保常识,并且以实物演示配合理论讲解内容。
3·活动之后--领取家庭或者学员不定期的将成果上传到网络,通过网络平台跟踪活动后续实施成果。渠道:
(1)通过新浪微博,发表#一平米菜园#话题的感想与图片,@文明海淀@高校正能量联盟
(2)关注海淀与ypec官方微信平台,上传种植小菜园的点点滴滴。
三、活动现阶段成果
一平米小菜园项目第一期共运行八个社区,位于六个街道。在居委会的配合下,每个社区运行情况都较为顺利,居民反响热烈。通过反馈,居民对于种植和环保知识掌握良好,各家庭蔬菜均已达到可食用状态。已有超过300名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到活动中,间接收益居民1000人次,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到3700人次。社区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
四、活动受益对象:
1·受益对象:北京市海淀区35个社区的大部分居民
覆盖数量:7000家庭,30000人
基本特征:社区居民分为已退休老人、工作中青年者以及学龄儿童
具体需求:退休老人具有时间多、精力足的特点,需要投身于一项兴趣爱好来度过退休生活;工作中的人士需要调节身心,舒缓疲劳;学龄儿童需要亲近大自然,了解农作物。
五、活动规划
1·持续在剩余社区开展一平米小菜园基本活动;
2·根据居民反馈,创新活动形式,可通过现场环保知识竞答、废旧物品交换等方式调动居民积极性与参与度,发放菜盘与菜种。
3·在网络平台上开展投票活动,通过网络使得更多人关注社区环境保护,关注食品安全与健康,共建文明城区。
文明小屋
文明小屋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由海淀区文明办主办、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承办。此次活动将组织海淀驻区高校志愿者在学院路街道成府路口站点进行便民服务活动。
文明小屋站点位于海淀区主要人流枢纽,白绿相间引人注目。外墙悬挂有文明海淀与海淀区文明志愿者协会的标识,内墙粘贴有海淀区创建文明城区各项活动的照片与各优秀高校志愿者团队宣传展板。内部放置各类宣传材料,雨衣、气筒、急救箱等便民设备与环保美观的宣传品,两排展柜上摆放有各类书籍,整洁有序。小屋的设立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市民对志愿服务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动员广大志愿者投身志愿服务,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同时还可以为周边市民群众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志愿服务。
在文明小屋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中,志愿者除了提供路线指引、景点介绍、地图查阅、医疗应急等方面的服务内容,还将开展一系列的便民志愿服务与宣传活动。与专业人员合作,在周末进行义诊活动,为市民提供医疗便利;为来往市民与环卫工作者提供热水,让他们在寒冷冬天感受海淀的温暖;与街道合作,开展废旧图书回收利用活动,将居民们的旧书安置在小屋中的展柜上,开展便民阅读活动,让更多人可以保持阅读习惯;志愿者运用环保材料制作美观的玫瑰花,上面贴有“文明海淀,你我共建”的标志,既传递温暖,又起到了别致的宣传作用。借助“文明小屋”这一平台,进行消防宣传、安全宣传、志愿正能量宣传活动,还开展创建文明城区有奖问答活动,奖品为环保购物袋,既可以提高市民的安全知识,又可以有效宣传海淀创文。小屋中还放置有“我为海淀建设出力”意见箱,鼓励市民为创建文明海淀积极提供自己的想法。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市民参与文明城区创建的热情与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同时也充分展现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与能力,传播志愿服务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城市文明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
织梦编织吧
织梦编织吧组织高校志愿者进入社区,与老人共同学习编织技能,老少互助,共同编织草莓、小老鼠等趣味编织物,丰富社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同时调动老人与高校志愿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双向学习与帮助,缓解社区老年人孤独落寞感,充实高校同学课余生活。该项目自2015年5月开展以来共开展活动15次,累计300余名志愿者参与服务,社区居民参与人数500余人次,累计产出草莓、小老鼠、青蛙等编织品200余件。目前该项目试点于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街道蓟门里社区,即将在海淀区多个社区推广,弘扬老少互助,共同创新的精神与理念。
指尖上的公益
“指尖上的公益”项目旨在线上通过“微博”“微信”公益理念推送,线下活动结合的方式传播身边公益正能量。其延伸的微博话题“指尖的公益”阅读量已达1400余万,讨论1000余条。传播广泛,受益人群巨大。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