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汉中市博物馆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汉中市博物馆馆藏文物

汉中市博物馆

馆藏文物

综述

汉中市博物馆配合主管单位在汉中地区相继抢救性发掘了武乡北魏墓葬、铺镇砖厂汉墓群、陈家营宋墓等多个墓葬,保护了大量出土文物,多来年通过馆藏、征集、捐赠、移交等多种方式获得集中反映汉中地域文化特色的各种文物4000余件。藏品类别有青铜器、陶器、瓷器、碑刻、字画等各种类型文物标本。截至2019年末,汉中市博物馆藏品有5195件/套,其中珍贵文物433件/套。汉中市博物馆展品

重要藏品

汉中市博物馆重要藏品有:馆藏字画、铜镜、石门十三品、陈家营宋墓陶俑等珍贵文物。

“石门十三品”指的是在古褒斜道石门隧道及其南北山崖间的十三种摩崖石刻的总称。褒斜道是穿越秦岭的持续时间最长、最为边界的一条蜀道;石门是东汉永平年间(58年一75年)开通的一条隧道。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交通隧道。历代文人墨客在石门隧道及其南北的山崖间镌刻了178种石刻。其中“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被誉为国之瑰宝的石门十三品。石门十三品包括有:

东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原在石门洞南约1里的山崖间,石质为云母片岩,碑面凸凹不平,间有沟壑,文字漫湛,书法风格隶中带篆,颇有古韵,这种书法风格,中国仅此一种,被誉为国宝级文物。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建和二年(148年)刻,与《郁阁颂》《西狭颂》一起,并称为“汉三颂”。它记述了已故司隶校尉杨猛力驳众议,终于修复褒斜道的历史,还反映出东汉时期穿越秦岭间的四条道路的历史,这是史书上缺载的,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石门颂》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它奔放质朴,浑壮飘逸,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也”。之后,还有《杨淮杨弼表记》《李君通阁道记》等汉代石刻,它们的风格继承了《石门颂》,但又有发展。

《玉盆》相传汉张良所书。它位于石门南褒河中,形如巨盆,色泽如玉。

《衮雪》是魏王曹操所书。曹操一生来过汉中两次,一是在建安二十年(215年)一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这方石刻是他第二次来汉中时书写的。当时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而书。字横刻,通高67厘米、宽148厘米、字径长35一46厘米。传说是曹操手迹,落款“魏王”,字径6·5厘米。与“衮雪”二字风格迥异。该摩崖虽经历有年,但字迹清楚,神韵依旧。

《石门铭》是北魏永平二年(509年)镌刻在褒河石门东壁的摩崖石刻。记述了北魏年间褒斜道改道的历史。

《山河堰落成记》原在褒河南数十步河西侧山崖间,通高226厘米、上沿宽510厘米、下沿宽506厘米,四周鼓出约15厘米的边沿,崖面两端内收,中部外鼓成曲形。文自右向左竖排16行,每行9字,隶书,共135字。记述南宋昭熙五年(1178年)官民共同修复因大水冲坏的山河堰的历史。是南宋隶书第一人晏袤所书。是宋隶的代表作。汉中市博物馆藏品

藏品保护

汉中市博物馆不断改善文物保管条件,建成了汉中文物库房a座、b座,并投入使用。馆藏文物数据化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开展,为馆藏文物科学管理提供了重要基础,随着汉中市博物馆文物修复实验室的立项建设,文物科学保护上一个新台阶。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