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历史
1977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开始筹建。
1978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就把黄果树开发提到议事日程,原安顺地委、行署具体实施,把黄果树开发建设列为工作重点。
1980年6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处”。
1982年8月,经国务院审批列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1992年,黄果树景区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然而,由于半边街居住人口过多,餐馆、宾馆林立,人为痕迹过重,破坏了原本青山绿水的自然和谐之美,申遗失败(该问题直至2013年才彻底解决)。
1999年4月,贵州省人民政府下发“黔府发〔1999〕23号”文件,撤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成立“中共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工作委员会”和“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履行县级党委政府职能,行政托管总面积163平方公里,辖2镇36个村,全区人口3·7万人;同时组建黄果树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负责黄果树大瀑布和天星景区的经营管理,实行政企分开、自主经营。
2003年,全面启动了六大景区的详细规划,投入的前期资金达200多万元。按照标本兼治的原则,规范摄影、导游、餐饮等经营者的行为,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和景区标识标牌设置取得明显成效,受到建设部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肯定。
2007年3月,安顺市黄果树瀑布景区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2年5月,景区股权由贵州饭店国际会议中心有限公司(原贵州省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划转到安顺市。
2015年,黄果树拟建国家湿地公园,待建区域面积为533·8公顷,北至翁寨,南抵与坝陵河交汇处,其中在三岔河处向东延伸至王二河,整个范围以现状河流为依托向两岸扩展一定适建区域。
2016年,实施“互联网+旅游”工程,建成黄果树、龙宫智慧旅游平台,推进大数据和旅游业融合创新发展,成为西南地区首家无线wi-fi全覆盖景区和全省第一家融入互联网发展的景区。
2021年5月,“遇见更美的夜”暨夜游黄果树试灯仪式在贵州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举行。夜游项目位于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是“自然奇观”“传统文化”和“创新科技”的共融之作,也是中国首个以5a级自然峡谷景区为载体打造的沉浸式光影夜游。
2025年6月30日,由贵州黄果树农业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中交二航局承建的贵州黄果树游客服务中心项目主体完工。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