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成果
省地质局在基础地质调查方面,完成了全境1:20万区域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和1:50万区域重力测量、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完成了除平原区外的1:20万区域重力测量、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完成了1:5万区域磁力测量和重要成矿区带1:5万地质调查或矿产普查。同时,还完成了相应的区域地质、矿产、物化探总结研究,基本查明了全省三维空间的地质构造特征及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为全省矿产资源的调查评价与勘查,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地质依据。
在矿产勘查方面,全省共发现各类矿产143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矿产98种(其中90%为我局成果,包括我省著名的铜绿山铜铁矿、铜山口铜矿、鸡冠咀铜金矿、宜昌磷矿、荆襄磷矿、保康磷矿、黄麦岭磷矿、应城盐矿、应城石膏矿、竹山银硐沟金矿、蛇屋山金矿等),估计潜在经济价值15494亿元,其中累托石、化肥用橄榄岩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磷、铁、铜、金、银、岩盐、石膏等矿产储量列全国2--10位,为我省矿业开发提供了资源保证,进而有力地支撑了我省冶金、化工、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的发展。
省地质局地质工作是全省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的先导,而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在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我省已开发利用矿产91种,利用矿产地923处。全量达12亿吨,矿业总产值88·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省有矿山5868家,从业人数达38万余人,固体矿产年产总值的3·11%;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916·5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32·4%,进口贸易总额达97·3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31·6%,其中仅矿产品进出口总额达37·4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2·16%。以矿产资源为依托的矿业开发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为我省钢铁、有色、磷盐化工、建材及其后续加工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全省已基本形成了"三大矿业走廊"(武汉--鄂州--黄石冶金、建材走廊,云应--天潜--荆州盐化工走廊、荆襄--宜昌磷化工建材走廊)和"七大矿业基地"(黄石--鄂州冶金、建材基地,云应盐化工、石膏生产基地,潜江石油生产基地,宜昌磷矿、建材生产基地,黄麦岭磷化工基地,荆襄磷矿基地,荆门--当阳建材基地)的生产力布局。
省地质局地质工作除为全省工业经济发展提供资源支撑外,还利用自身优势为我省乃至全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其它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先后为长江三峡工程、丹江口水库等6200余座水利电力设施选址,参加了武汉长江大桥、军山长江大桥、成昆铁路、引滦入津工程、武汉龙王庙、汉口火车站、武汉客运港、广东惠港码头、上海东海大桥、京珠高速公路、广州地铁、北京地铁等国家重点项目工程地质勘察与施工,开展了我省大中城市、长江沿岸、江汉平原等地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评价及综合研究工作,开展了"三北"地区和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找水工作;基本查明了三峡库区湖北段地质灾害情况,完成了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巴东黄腊石、二道沟滑坡、神农架松柏镇泥石流、武汉市陆家街岩溶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工程,目前正投入大量人、财、物继续参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工作,为三峡工程建设服务。
近年来,省地质局还利用技术、资料优势,将服务工作向农业领域延伸,积极开展农业地质工作,研究地质环境与农作物生长等方面关系,促进全省农业发展。通过开展武汉市农业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工作,对武汉市土壤、水体生态环境进行调查评价,并引入生态农业观念提出了武汉市新的农业区划,为建设绿色武汉作出了新的贡献。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