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看点
头山门
虎丘被誉为“吴中第一名胜”,康熙乾隆下江南均游历过虎丘,邓小平、胡锦涛、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都来过虎丘。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曾经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虎丘原名海涌山,因为在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点点绿岛矗立,其中虎丘山最为矮小,每当潮起潮落,虎丘也就若沉若浮、若隐若现,所以称为“海涌山”。刚才在正山门广场就立有“海涌”的石碑,头山门的照墙上的“海涌流辉”四个大字说明虎丘原来是一座海中的岛屿。相传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楔李大战中,不慎受伤,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数日他儿子将他葬于虎丘,据说,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改名为虎丘山。头山门都是黄色的墙壁,说明了虎丘里面肯定有寺庙,准确地讲应该是寺面里面有虎丘,因为虎丘整座山都是藏在寺庙里的,与其他佛寺非常不同。致爽阁
致爽阁,又名“虎伏阁”,在虎丘塔西南面,位于山的最高点,旧为“小五台”,取诗句“四山爽气,日夕西来”命名。清康熙八年(1669年)间圈入行宫,清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火,现存建筑是民国十九年(1930年)宣愣和尚重建的。这里陈设的一套明式家具非常精致。在这里远望可看到狮子山,这头狮子正伏着在地上回首望虎丘,就是“狮子回首望虎丘”景观。御碑亭
御碑亭在塔院内,大雄宝殿后面,宋时称御书阁,元时为妙庄严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改建为御书亭,至乾隆末年御书亭共有三处,清咸丰年间,均毁。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江苏巡抚崧骏因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均驻跸虎丘,故又动工建亭岩巅,亭内奉有宸墨·今御碑亭之北壁,镌有康熙御诗。玉兰山房
玉兰山房在虎丘山北面的通幽轩之上,旧有玉兰一株,甚古,名冠吴中,相传是宋朱勔从闽移植而来。
解放以后,重建此房,并补植了玉兰数株,每年早春时节,玉兰含苞欲放。
生公讲台
生公是中国晋代著名高僧竺道生,他主要阐述涅磐经,宣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但是为旧学所不容,遭到排挤,将他贬出京城,于是他到处云游来到虎丘,在这里讲经,当时听他讲经的人很多,当他讲到一切恶人皆能成佛时,其中有一块石头突然之间向他微微点头示意,意思仿佛是说“我懂了。”这块石头就是池中的点头石,当时正直严冬,但池中的白莲花却竞相开放了,池水也盈满了,所以有“生来池水满,生去池水空”,“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的说法。云在茶香
“云在茶香”在虎丘山西北处,有精舍数间,周围遍植茶树,幽静雅致。建于1982年,与虎丘历史名茶“白云茶”有着不解之缘。杜甫诗云“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唐人卢延让《松寺》诗云“茶香时拨涧中泉”,清人俞樾有《茶香室》,因以为名。小武当
小武当是一座三门四柱的石牌坊,前有石桥,中有青石牌坊,后有湖石假山群。石桥名小武当桥,又名中和桥。原有中和井,坊额上刻有“吴分楚胜”四字。武当山是海内名山之一,在湖北均县,旧属楚国,以风景幽深、道观宏伟而著称。牌坊后的假山群,堆叠自然,形象奇特,最大的湖石高达一丈多。假山间有石观音洞,俗呼“海潮观音”。古洞还在,佛像已不复存在。孙武子亭
孙武子亭在千人石东土丘之上,为纪念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的将领孙武而建。孙武是中国著名的军事家,他所写的《孙子兵法》是世界兵书的鼻祖。孙武执法严明,吴王也以国家大事为重,对孙武更加敬重。我们看到的这个亭子是“孙武子亭”,是为纪念孙武所建的,1985年张爱萍同志为此亭题匾,同时题写了“孙子兵法,克敌制胜,娇娘习武,佳话流传”刻在碑上。石观音殿遗址
北宋天圣年间,湖州臧逵臧宁兄弟侍奉双亲十年如一日。臧逵积劳成疾,经济拮据。他洁斋诵观世音菩萨名号,晚上梦见白衣人针其耳,毛病马上好了。臧逵善画,臧宁精刻,俩人发愿雕观音像,但不清楚具体的模样,有一天臧逵又梦见了白衣仙人,醒来连忙追忆,所绘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亲,体态健美,神态庄重,谓之应梦观音。大殿
大殿是虎丘云岩禅寺现存的一座佛殿,是宣扬禅宗的场所,以小乘教的陈列方式排列的。沿着大殿往下走,一共要走五十三个台阶,有一个说法“五十三参,参参见佛。”也就是说无论你走在哪一个台阶,或台阶的哪一层,回头都可看到中间的这位菩萨。据说善才童子一心想成佛,他向每一位师傅跪头求教,但是拜了五十二个都未能成功,后经文殊菩萨点化,拜观音菩萨为师,终于成佛,正好是第五十三个师父。书台松影
虎丘十景之一“书台松影”,源自宋理学名家尹和靖寓所“三畏斋”“和靖读书台”“和靖祠”“和靖书院”。其居室取名“三畏斋”,源于论语“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尹焞常在居室西侧的松林山石旁静心读书,后人称之谓“和靖读书台”。望东平眺,冈林起伏,大树连天,郁郁葱葱;向南仰视,虎丘宝塔千年雄姿耸立山颠;往北俯视,一泓碧水,波光粼粼,远处岸边的“揽月榭”倒映水中,清晰可见。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