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建有10多个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建有体育馆、电子阅览室等辅助教学设施。学院图书馆纸质藏书20余万册,并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基础教育知识仓库》等多媒体、音像资料,使学院教学教研方面的中文文献达到百万以上。学院建有吉林省教育学院网、吉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研网、吉林民族教育教研网等几个网站,为学院与广大基层教师提供了丰富、快捷的课程资源。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自2014年国家开设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以来,三届共获二等奖5项;自1999年吉林省评选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以来,六届共获奖40项,其中特等奖5项、一等奖6项。“十三五”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级课题196项,发表核心级刊物以上论文303篇,公开出版论著40余部,累计获得科研奖励100余项。
学院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课程改革,做了大量工作,使吉林省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的课改工作顺利启动和推进。学院立足吉林省实际,开发国家级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开发的1套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2套职教教材通过国家审定,开发的2套地方课程教材通过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教研部门还开发编制了21个品种、1000多万字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学院实施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关注农村教育,成立了农村基础教育研究所,构建了县域三级教研网络,积极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和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了吉林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院十分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典型的发现与培养,先后总结了东北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小等一批吉林省中小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培养了李元昌、张再昌、赵谦翔三位“全国十杰”教师,以及窦桂梅、李婧伟等一批教改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在吉林省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作用。学院大力推进现代教研方式方法的创建,建设了吉林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教研网,建设了网络视频培训中心,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实现了教研方式的现代转变。
科研工作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研究方向,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以教育教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理论为重点,构建了结构合理、层次齐全的科研体系。加强了对科研工作的管理,出台了科研激励和制约机制,使学院的科研工作步入了健康发展之路。学院以争取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为重点,以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培养为突破口,强化课题研究与管理,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九五”以来,学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教育科学规划课题6项、国家教育部规划课题12项、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71项、吉林省科技发展项目5项(其中科技开发成功1项)、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4项、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8项、吉林省高校教学改革课题4项。全院教职工出版著作教材475部,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575篇,其中被sci收录32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7项。
“十二五”期间学院为打造全省专业化的教师培训队伍,实行了年度全省教师进修院校培训者高级研修项目,已培训800人;为建设一支具 有辐射能力的省级骨干教师队伍,实施了名优教师高级研修项目,即吉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研修项目和吉林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提高研 修项目,已培训2400人;协助省教育厅建立了100个名师工作室,并以名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送培到县”活动,直接受益教师12000 多人,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组织实施了吉林省“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幼师国培项目和远程培训项目,其中2011年和 2013年中西部短期集中培训项目和幼师国培短期集中培训项目皆名列全国第一名。承担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 续教育新体制”, 并出版了三本成果辑,《中国教育报》以《走活教师专业发展一盘棋——吉林省探索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 为题,作了整版深度报道。
学术交流
学院注重开展广泛的对外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建立了交流合作机制,并以 服务中小学校教师校长培训为基本出发点建立了美国、加拿大等地的国际培训交流平台。先后开展了中加校长培训项目、中德职教校长培训项目、中日日语教师培训项目和中韩姊妹校合作项目,利用教育理念、丰富的课程资源、新颖的教育模式培训吉林省中小学校长及教师。与长春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学校合作,探索职前职后相沟通、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模式。同时,还积极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访问和讲学,并派遣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国际会议或到国外大学、研究机构进修。既吸纳了外部资源,又扩大了学院的知名度。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