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旌德梓阳学校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安徽省旌德梓阳学校办学历史

安徽省旌德梓阳学校

办学历史

官立旌阳高等小学堂是清末维新以后我县第一所新校。校址在小东门内今旌阳一小所在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知县沈祖懋与地方人士江志伊、江辛、曹成美(维翘)王昌期、王昌明(缩天)等就凫山书院改设,以凫山书院旧有“宾兴”田租为常年经费。当年招生31名。经费岁入2380两,岁出2340两。三溪人王昌期为堂长。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王昌明继任堂长,劝学所总董江翰(江辛)兼教员。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七月,附设官立师范传习所,(知县张赞巽创办)以教员宋昌搢兼传习所主任教员。经费岁入553两,岁出1050两。

宣统三年(1911年)王伊任堂长。

民国元年(1912年)合并师范传习所创办“旌德县中小学堂”。共四班:中学一班,小学三班。学生70余人。教员7人,王伊兼斋务长。末几改称“官立两等小学”。中学仍为师范传习所,附设在小学内。又附设短期蚕桑讲习所。民国三年(1914)下半年王伊任校长,民国四年(1915)下学期王伊任学监。

民国七年(1918)称“旌德县立高等小学校”,程楠(又痴)任校长。省视学在视察旌德学校状况报告中称赞他“教授法研究尚深,办学不无经验”。“教员王伊、吕璜启发学生多有方法,兼任管理亦颇周密,查阅各科成绩国文、算术大致可观……”。

民国八年(1919)劝学所长王伊兼任校长。二月,撤去兼职,委任三溪人姚文峻(砚圃)为校长。教员有汪承祖(易如)、汪震、徐道、谭鋆(志靖)等。县视学在视察报告中反映该校的情况是:“该校高小学生共34人,国民(初小)学生共24人,房屋宽敞,颇可合用。学校园地布置雅洁,贩卖部井井有条,校长姚文峻办事切实,校训取“勤朴”二字。默察校风,尚多适合。汪教员承祖,对于教育颇具热忱。视察汪教员震,授高小国文,讲解明了。徐教员道,授高小英文,音解明确。谭教员鋆,授国民国文,颇能利用启发,成绩均有可观,抽问各生课本,多能答解”。

是年我国爆发了“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县立高等小学师生奋起响应,罢课上街示威游行,在县衙前高呼抵制日货,严惩卖国贼等口号。

民国十年(1921)称“县立高等、国民小学校”。任由姚文峻任校长。是年学校建立童子军,称“中国童子军安徽省第五十团”。谭鋆任教练员,汪承祖任副教练员。

民国十一年(1922)汪概(即汪承祖)任校长,青年教师有汪演(雪品)、谭鋆等。

民国十二年(1923)因很多人谋夺校长职位,汪概受到排挤,去职另创朱旺私立成志高级小学。校长一职由县知事黎在符兼任,并派汪昂为校务主任,负责校务。教员纪书年兼训育部主任,负责学生管理。

民国十五年(1926)因北兵(军阀部队)过境,校内迭次驻兵,校具、图书损失殆尽,以致停办。

民国十六年(1927)春,学校恢复。校名去“国民”,仍称“县立高等小学校”,程楠再任校长,除校舍外,一切如同初创。是年有学生118人。

民国十七年(1928)改称“县立高初级小学校”,王希翰任校长。是年五月,仕川农民自卫军围攻县城,家住仕川而在城里读书的高小学生喻昌书、喻启藩参加了攻城的行动,预先埋伏在城门附近,准备开城接应。失败后二人均遭捕,喻昌书保释,喻启藩遇难。

民国十八年(1929)更名“县立完全小学”汪礼先担任校长。因安徽省将于民国十九年试行实验小学制度,六月份便着手筹备改设实验小学的工作,可师资、设备等条件均不具备,逐九月份改称“县立模范小学”。入学学生143人,设5班。学生课外活动有“新市民政府”组织。本年初创办的县立女子初级小学于10月停办,并入本校。

民国十九年(1930)校长汪礼先,入学学生126人,是年四月颁布了“安徽省各县市试行中心小学办法大纲”,通令各县遵行,下半年改称“县立中心小学”。

民国二十年(1931)县立中心小学人数激增,校长汪礼先为扩班建校备尝辛勤。下班年谭涵(培天)接任校长。次年谭涵辞职,汪礼先复任。

民国二十三年(1934)起至二十八年(1939)称“县立凫山小学”。均由汪礼先(丽仙)任校长。民国二十四年凫山小学学生达到160人,教师7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凫山小学受教育厅委托举办艺友制短期小学师资训练班。由优良教师胡德先、江泗、刘知皋负责培训。计招艺友姚贤声等13名,毕业后由教育厅发给艺友训练结业证明书。

民国二十六年(1937)凫山小学教师班子作了调整,除中师毕业的青年教师刘知皋、胡德先外,又增加王兆镜、江震男(女)许祥麟等,阵容整齐。入学学生228人,设5班,教师8人。抗战后,教员的流动面广,大都是县总动员委员会介绍来的外地逃难的爱国青年,借学校暂时栖身,一致数月即走。学生数虽然陡增,流动性也很大。为防止空袭,一日数次疏散隐蔽,警报频繁,教学极不安定,故而有时不得不实行野外教学。在旌德县战地服务团的影响和带动下,凫山小学师生为抗日救亡运动做了不少宣传工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实行所谓战时的“政教卫合一”新体制,易名“旌阳镇中心小学”。校长必须镇长兼任。四月汪礼先以校长当选为旌阳镇长。未满一月汪辞职,由新任镇长(原副职)吕佐尧兼任校长。

民国三十年(1941)八月吕佐尧辞去校长,由吕良松接充专职校长。是年教员增至13人,学生则成立了“中国童子军4359团”。

民国三十三年(1944)改称“旌阳镇师范中心学校”。程之壁接替吕良松担任校长。三十四年校长更换曹士模。是年教师增至15人。

民国三十五年(1946)曹士模调任教育科长,校长由吕良松再任。10月为蒋介石六十寿辰,改称“县立中正小学”上东门设第一分班,东门外设第二分班,连同本校共有8班,学生292人,教师14人。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学生增加到318人(包括两所分班),尚附设幼稚班,收幼儿33人。

民国三十七年(1948)校长改委刘知皋。刘到任后增建“正风斋”教室两座,修葺原凫山书院倾塌部分。

民国三十八年(1949)四月,旌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县立中正小学,下半年改名“城厢小学”。

解放初期,尽管处于艰难阶段,城厢小学仍比解放前有较大的发展。1949年上半年,人民政府刚接管过来,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只能保留原有的人员编制以维持现状。学校工作也只能做到保障教师的生活和稳定教学秩序。从1949年下半年起,对教师加强了思想领导,对人员编制进行整顿,学校开始发展。1949年度就有学生349人,扩充到9个班,教职工15人。

解放前能进入县城小学读书的大多数是地主、富商以及公教人员的子弟。解放后贯彻执行了教育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很多工农子弟被动员入学,城厢小学学生家庭成份的比例也发生了变化。1952年已发展到11班,在校学生452人,其中工农成份的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52%。

为了学习苏联经验,1952年秋季城厢小学奉命试办“五年一贯制”,以新招一年级为试点班,通过试点总结经验以便推广。1953年又奉上级通知停止试办。

从1953年至1955年,城厢小学连续三年高小毕业生升学率居全县前列,1956年被定为徽州地区重点小学。

1956年经过肃反学习,校长刘知皋受降职处分,下放至朱旺小学任教导主任。1957年教导主任王同年被降职下放至三溪小学任教师。刘知皋、王同年是我县知名的老教师,他们都毕业于后师,熟悉教学业务,富有办学经验,他们调出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有一定影响。

1957年农业合作化高潮带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城厢小学猛增至15班,入学学生627人,教职工也增至28人。

1958年是大跃进的一年,城厢小学有更大的发展。

1959年旌绩合治,城厢小学改称“旌阳小学”。

1961年旌阳小学开始了五年制的教改试点,从一年级开始试验两个班。以后逐年增加五年制班级。

1966年上半年进行“点”上的四清运动,因审查成分,年轻的副校长曹金第恐惧自杀。

1966年暑假开始了“文命”运动,旌阳小学陷入混乱之中,各种战斗队纷纷组成,一些老教师和所谓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迭遭批斗,上街游行示众。学前班女教师汪丽生被迫害自杀。(曹、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均平反昭雪)。

1967年取消少先队组织,成立“红小兵团”。

1968年成立旌德县旌阳小学革命委员会,以革委会正副主任取代正副校长行使职权。

1969年改六年制为五年制。

1970年为适应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划出部分学生在上东门设立分部。本部附设初中班。以后分部单独设校称“卫东小学”,本部则改名“向阳小学”。

1972年向阳小学发展到24班,在校学生1107人,教职工42人。

打到“四人帮”后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学校逐渐走上正轨。1978年向阳小学被定为县重点小学。

1981年改称“旌阳镇第一小学”。开始了实行岗位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小稳定在17个班左右,在校学生在700于900人之间。而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均在不断提高。每年有3个班至四个班的学生从这里毕业。从1979年至1986年中共有毕业生1417人,(其中大部分都升入初中)超过解放前四十五年毕业生的总和。

解放前一小的校舍是清代凫山书院的残余部分,紧靠城墙、低矮阴暗潮湿,而且密集、错落无致,声音嘈杂,上课时相互干扰。抗日战争时期建筑“忠烈祠”占用了一大片操场,学生课外活动的场地大大缩小。直到1958年旌德初中迁移东门外,部分校舍交小学使用范围才有所扩大。从70年代后期起,旧校舍逐渐拆除,换上新的建筑。到1986年已有新校舍3643平方米。

而现今的旌阳一小,相继新建逸夫楼、宿舍楼,增添教学设备。近年来,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于学校危房改造要求,我校又新建了综合楼和“金汇”教学楼,建成了标准微机室和多功能报告厅以及语音室、音乐美术室、图书室。学校占地8057平方米,建筑面积8458平方米。学校有3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666人,教职工88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78人,教师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学历12人,占13·6%。学校拥有的师资力量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其中市级骨干教师5人,县级学科带头人2人,县级骨干教师12人,县级教坛新星3人,电教设备达国家ⅰ类标准,是我县规模最大、管理规范、人民满意的一所示范性、科研性的窗口小学。

近年来,学校秉承“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科研兴教、质量强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以“办学条件优良,育人环境优美,教师队伍优化,教学质量优异,打造特色教育”为办学目标,积极采取措施强化内部管理,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有一项国家级子课题、九项市、县级科研课题正在实施中;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生乒乓球兴趣小组在全县竞技比赛中连连夺冠,曾代表县代表队参加全市比赛荣获前三名;音乐、美术、数学等学科教师代表全市参加省级优质课大赛取得二、三等奖;2010至2011年学校连续两年在全市小学生汉字录入大赛中荣获团体第一、二名的好成绩。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获得“安徽省家教名校”、“安徽省廉政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安徽省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宣城市文明单位”、“宣城市体育卫生先进集体”、“宣城市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宣城市平安校园”、“宣城市卫生学校”、“旌德县素质教育管理优秀学校”等系列殊荣,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学校已经成为社会认可,家长满意,学生向往的龙头学校。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