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历史沿革

吉林市文庙博物馆

历史沿革

清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皇帝钦命修建永吉州文庙(吉林文庙的前身)。

清乾隆七年(1742年),永吉州知州魏士敏建庙宇黄宫,诸制略备。永吉州文庙建成后,兴办学校之风日盛,为满汉子弟读书求仕铺设了通道,儒家文化得到了迅速传播,推动了关东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永吉州文庙建成之初,在正殿悬有康熙皇帝御书“万世师表”匾额,此匾额应系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后,由康熙皇帝书成,存于宫内的。此外,在嘉庆年间,又由嘉庆皇帝赐御书“圣集大成”匾额一块,悬正殿。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升祭孔为国之大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吉林改设行省,巡抚朱家宝和提学使吴鲁认为原有文庙简陋,不足崇礼,乃聘江苏训导管尚莹去关内考察文庙,决定在东莱门外(即今址)拓建新庙(即现吉林文庙)。

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庙落成,其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及围墙均以黄琉璃瓦覆顶。

1965年,经吉林省拨款,在北京购黄琉璃瓦,并特聘北京古建专家,对吉林文庙大成殿进行维修,共耗资人民币20余万元。吉林文庙自建成到“文革”之前经历过六次较大规模的维修。

文化大革命期间,吉林文庙遭到了严重破坏。

1985年,国家、省、市先后拨款340余万元人民币对吉林文庙进行了修葺。

1990年9月28日,以吉林文庙为馆址成立了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1991年5月,在大成殿内重塑孔子、四配、十二哲人泥塑像十七尊。

1995年,在吉林文庙第一进院落修建了东北第一座碑林——吉林碑林。

2007年,拆除了三进院落70年代修建的与崇圣殿并列相距不足两米的两层办公楼,消除了重大火灾隐患。同年9月,接管了吉林文庙西墙外(原吉林文庙文昌宫旧址)文化管理办公室(旅游超市),整修后二楼一部分(400多平方米)作为吉林市文庙博物馆办公场所。

2009年6月,修建了吉林文庙文化广场,采纳吉林市文庙博物馆的“修旧如旧”建议,广场撒土0·6米,恢复了吉林文庙照壁原有的高度。同年7月,制作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吉林文庙保护碑(石质),立于吉林文庙西辕门南侧。此外,为保护古建筑,撤出了中路两侧的树木,扩宽了院内的甬路一倍。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