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5年3月,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共有50个专业,其中本科专业40个,涵盖经、管、文、工、理、艺术、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
学院 | 专业 |
---|---|
商学院 | 工程管理、旅游管理、金融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 |
新闻传播学院 | 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秘书学、网络与新媒体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德语 |
机电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汽车服务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
信息技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 |
艺术设计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 |
职业技术学院 | 空中乘务(含航空服务方向)、国际商务、旅游管理、现代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商务日语、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商务英语 |
珠宝学院 | 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产品设计(珠宝首饰设计)、工商管理(奢侈品管理) |
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健康管理学院 | 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管理专科专业:护理 |
国际教育学院 | 日语、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
国际设计学院 | - |
继续教育学院 | - |
参考资料: |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有教职工1645人。学校专任教师1314人,外聘教师360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494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7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466人;具有研究生学位(硕士和博士)的专任教师1100人。截至2023年12月,学校现有杰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2人,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部级教学团队6个,教育部教指委委员1人,上海市劳模2人,上海市科教系统模范教师1人,上海市教卫工作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5人,上海市教卫系统优秀党员4人,市高校优秀思想教育工作者1人,宝钢奖4人,上海市育才奖25人,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3人,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6人,上海市教育系统三八红旗手5人,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4人。
类别 | 名单 |
---|---|
上海市海外名师计划项目 | 金亨锡等 |
全国优秀教师 | 刘伟山 |
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 | 刘伟山 |
上海市教学团队 | “市场营销”教学团队,团队负责人:朱瑞庭 |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15个,上海市一流本科培育项目1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5个,上海市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优质在线课程3门、市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2门、市一流本科课程7门、市级重点课程103门、市重点教改项目16项,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共有192个学科被列为校级重点课程。截至2023年3月,学校累计入选35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此外,该校还是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首批上海市高校创业指导站、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
截至2025年3月,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15个,上海市一流本科培育项目1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5个,上海市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优质在线课程3门、市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3门、市一流本科课程31门、市级重点课程131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市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7个,市重点教改项目16项。
类别 | 名称 |
---|---|
国家级特色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国家级精品课程 | 美术创意基础 |
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上海市特色专业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新闻学、旅游管理 |
上海市精品课程 | 网络营销、·net程序设计、国际贸易实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及其应用、新闻编辑学、工程制图与cad、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网络原理 |
上海市重点教改项目 | 产学研一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类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基于产学结合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毕业设计创新研究、基于产教融合的工程管理专业历保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新闻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学cdio课程群建设、基于能力本位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应用型计算机类专业“三创”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达成度评价、面向智能制造的机电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时代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创新研究与实践、依托产业大学,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智能制造应用型本科人才、挖掘和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作用,构建民办高校质量改进新机制、服务自贸区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
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 网络工程、广告学、软件工程、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电子商务、物联网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工程管理、旅游管理、新闻学、视觉传达设计、日语、英语 |
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 | 汽车服务与工程、工程管理、网络工程、宝石材料与工艺学、软件工程 |
优势特色专业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 |
教学成果
截至2022年,学校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序号 | 获奖时间 | 成果名称 | 等级 | 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逐个填写) |
---|---|---|---|---|
1 | 2009年 | 民办高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单位) | 黄清云、郑朝科、陈生根、朱海麟、侯秀珍 |
2 | 2009年 | 提高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研究和实践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第一单位) | 汪燮华、徐方勤、徐布克、王磊、江圣扬 |
3 | 2013年 | 校企合作 层层递进 螺旋式培养国际货物贸易应用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单位) | 周英芬、闫淑敏、刘美霞、李社力、叶婕、胡玉婷、赵福军、闵航、任向群、许姣 |
4 | 2013年 | 计算机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单位) | 刘锦高、徐方勤、谷伟、汪燮华、张嗣萍 |
5 | 2013年 | 大学计算机课程一体化建设和共享服务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三单位) | 徐方勤、汪燮华 |
6 | 2017年 | 用新时代雷锋精神构筑思政格局 提升民办高校整体育人针对性有效性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单位) | 江彦桥、夏雨、陈伟、宋艳华、陈洁、张宁、张巍、桑正、王邦永、何羽 |
7 | 2017年 | “卓越建桥”引领改革发展 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一单位) | 周健儿、陈洁、周荣玲、李小波、朱霞、李平、张巍、刘立华、徐磊、徐皓刚 |
8 | 2017年 | 开展四维度培养,践行三层次教学,全面提升大学生编程思维和能力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单位) | 陈莲君 |
9 | 2017年 | 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依托的共建共享的立体创新平台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四单位) | 徐方勤 |
10 | 2017年 | 政校园企合作培养创新型计算机类专业本科应用人才的模式研究与实践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单位) | 徐方勤、陈莲君、谷伟、陈伟、矫桂娥、毕旻、何俊、束遵国 |
11 | 2022年 | 以iso9001认证引领高质量应用型 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单位) | 朱瑞庭、陈洁、陈峥、周荣玲、徐皓刚、施红霞、张宁、张玲、桑正 |
12 | 2022年 | 协同 贯通 开放——基于红色场馆的立体化思政育人新格局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单位) | 江彦桥、陈伟、宋艳华、马春馥、徐岳灿、桑正 |
13 | 2022年 | 服务国际赛事,赋能创新实践-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优化与实践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一单位) | 栗小丹、谷伟、宋艳华、尹卫华、王海燕、张敏、穆兰、藏玉洁、张杨、薛文 |
14 | 2022年 | 基于能力细分的物联网专业中高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第四单位) | 王磊、高夏 |
参考资料: |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学校与新加坡南洋现代管理学院,日本梅花女子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美国狄克森州立大学,美国普林顿大学,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瑞典布莱津理工学院,美国西北工业大学等85所国际高校,以及与南台科技大学,大叶大学,龙华科技大学环球科技大学等25所港澳台地区高校合作,中国境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达73个。
截至2025年3月,学校先后与中兴通讯、迪士尼、海昌集团、豫园集团、东华美钻、科大讯飞、上海电气、永达汽车、临港集团、东方卫视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学校先后与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等高校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开展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在合作中提升专业学科和师资队伍水平。学校加入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0所沪上本科高校共同参与的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参与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在校生就读期间可共享跨校优质教育资源。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