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3年7月,张涛出生于陕西安康。20世纪70年代初,入读安康市茨沟镇茨沟初级中学,后来,考入安康高中。1978年,15岁的张涛被学校选拔提前参加高考,学习经历
1978年10月—1982年8月,张涛就读于汉中师范学院。因为在高中时好多功课没学过,基础知识相对较弱,大学期间,张涛不服“输”,学校自习室22时就要熄灯,他就在熄灯之后去楼道或学校门口的路灯下看书。每到夏天,满脸满身都是小蚊虫咬的包,他的这一习惯延续到了他日后的科研中,几乎每天晚上都工作到深夜,数十年如一日。1983年9月—1989年10月,张涛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工作经历
1982年8月—1983年9月,张涛任教于陕西省安康中学。1989年10月—1990年11月,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
1989年11月—1993年6月,张涛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93年6月—1995年8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5年5月,张涛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组长;8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6年2月,任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1998年11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主任。
2003年,张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5月,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2004年,任国家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2007年2月—2017年3月,张涛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2007年4月—5月,张涛在法国普瓦提埃大学做访问教授。2010年2月,入选辽宁省“首批创新型领军人才”;9月,入选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培养工程”。
2012年,张涛当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同年,入选大连市首批领军人才培养工程。2013年,入选辽宁省第二批领军人才;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11月,张涛卸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党委书记职务。2015年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2016年12月—2023年9月,张涛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18年11月,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20年,张涛当选为加拿大工程院国际院士;同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创始会士。2024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
学术经历
2008年,张涛研究组的au-cu合金催化剂研究工作在《chem· commun·》发表,该研究工作利用有序介孔氧化硅的孔道限制作用和孔壁易于功能化的特点,采用两步法合成了高度分散于sab-15孔道内、尺寸均一(~3nm)、热稳定性高的au-cu合金纳米粒子。au-cu合金催化剂在低温co氧化以及富氢条件下co选择氧化反应中表现出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金铜之间的协同效应。
2009年,张涛研究组完成的“synthesis of thermally stable and highly active bimetallic au-ag nanoparticles on inert supports”发表在《chemistry of materials》,该工作在au-cu/sba-15的基础上,进一步将体系拓展到au-ag双金属,首次发现ag、cu等第二组份的添加可以显著抑制纳米金颗粒在高温处理过程中发生的烧结现象,由此发展出一种在惰性载体上制备高活性和高热稳定性纳米金催化剂的通用方法。
2011年8月,张涛领导的航天催化与新材料研究组在多年研究高分散催化剂的基础上,以氧化铁为载体成功制备出首例具有实用意义的 “单原子”铂催化剂。以一氧化碳氧化和富氢气氛下一氧化碳选择氧化为探针反应,证明该单原子催化剂具有非常高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催化活性是传统纳米催化剂的2-3倍。
2012年2月,张涛和王晓东领导的研究团队在高分散铱(ir)催化剂的研发中取得进展,制备的新型氢氧化铁负载铱(ir)催化剂在co氧化和富h2气氛下co选择氧化中表现出与金催化剂相当的催化活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制备方法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它pt族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具有通用性。
2016年2月,张涛和王晓东领导的研究团队首次制备出tio2负载的亚纳米rh催化剂并发现该催化剂能够在-50oc实现co的完全氧化,实现了铂族金属在超低温下co的催化氧化。
2017年11月,在张涛和王军虎带领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穆斯堡尔谱应用于催化的系列研究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上撰写题为unique role of mössbauer spectroscopy in assessing structural features of heterogeneous catalysts的综述。
2018年6月,张涛与黄延强在肼分解制氢方面的工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关注,受邀在《国家科学评论》发表题为“design strategies of highly selective nickel catalysts for h2production via hydrous hydrazine decomposition: a review”的综述文章。
2019年11月,张涛团队与乔波涛在单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在甲烷干整反应中羟基磷灰石负载镍(ni)原子催化剂不仅具有高活性,而且具有本征抗积炭性能。研究揭示ni单原子活性位上ch4发生不完全解离,避免c物种生成,从源头上避免了积碳生成。
2020年6月,张涛团队与黄延强在调控费托合成反应中co解离的作用机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发现:在还原过程中ru纳米颗粒(nps)上形成的tiox覆盖层可直接参与c-o键的解离,从而提高其在费托合成反应的活性。
2021年9月,张涛与王爱琴、杨小峰、田中群、李剑锋等合作,在氮碳载体上设计并构筑了均匀分散的铜单原子催化剂(cu-n-c sac),将其应用于碱性电催化氧还原反应中,并通过原位x射线吸收光谱技术(operando-xas)揭示其在反应过程中的可逆动态演变。
2022年12月,张涛与王晓东、王爱琴、林坚团队及福州大学教授林森等合作,在单原子催化转化丙烷脱氢制丙烯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报道了氮掺杂碳载体稳定的ru单原子催化剂,能够实现临氢条件下丙烷高效脱氢制丙烯,可媲美商业化ptsn/al2o3催化剂。研究发现,ru单原子中心内壳层和外壳层氮物种对催化剂的高稳定性和高选择性起到重要作用。
2023年10月,张涛与张波团队、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蔡旭敏、天津大学教授黄跟平合作,发展了催化解聚木质素-o-4模型化合物定向制备聚集诱导发光(aie)分子的新路线。
2024年1月,张涛与王爱琴团队在单原子催化乙烯羧甲酯化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制了一种mos2纳米片负载的pt单原子催化剂pt1/mos2,其中pt单原子和近邻配位不饱和的mo原子组成mo-s-pt-s-mo结构。得益于pt单原子和载体的协同作用,pt1/mos2可在不添加酸助剂的条件下催化乙烯羧甲酯化反应,tof值达320h-1,可媲美均相催化剂,而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循环使用性能,在tof值150h-1反应条件下选择性达到91%,且循环使用4次以后tof值维持在90h-1,且无金属流失。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