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发展
永州市零陵区图书馆馆藏的27800册古籍,由建国初从民间收集的近10000册古籍及1954年湖南省图书馆分存的南岳图书馆20000余册古籍组成,先后分存于零陵县东风镇第二小学(现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文理学院附小)、零陵县第三中学(现永州市第三中学)和零陵师范(现湖南科技学院文理学院),历经文革浩劫,保存基本完整,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在湖南省县级图书馆中首屈一指。1993年1月经湖南省图书馆古籍部专家初步整理,其中仅全国善本就有17部,地方善本201部,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由于保管条件较差,许多古籍老化、破损严重,现存古籍数量也没有准确数字,加强保护工作已刻不容缓。自古籍保护工程启动以来, 永州市零陵区图书馆的馆藏古籍已全部配置了新购置的书柜,保管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永州市零陵区图书馆将古籍保护及整理工作作为2007年工作重点,组织人员全力进行分类、标引工作,现已完成全部古籍的分类及部分标引工作,为编制《 永州市零陵区图书馆馆藏古籍书目》、《 永州市零陵区图书馆珍贵古籍名录》及古籍数据的数字化工作奠定了基础。永州市零陵区正积极筹集资金,力争建立标准化古籍书库,为申报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建成于1985年初的永州市图书馆(今永州市零陵区图书馆),占地面积 3· 03亩,建有四层图书阅览、办公楼和书库二栋。1993年10月,在馆舍临街建起了一层九间的营业门面。现共有馆舍面积2624平方米。该馆有工作人员 17人,其中女职工13人、男职工4人,平均年龄 34· 8岁。大专以上文化 6人,中专、高中文化11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12人,其中副研究馆员1人、馆员4人、助理馆员4人、管理员3人,馆领导班子3人:馆长王玲、支部书记毛红秀、副馆长夏锦芳。
永州市零陵区图书馆设有社科图书外借处、自科图书外借处、少儿借阅室、综合阅览室、参考咨询室、过刊借阅室、电脑文印室等七个服务窗口,以及采编室、研究辅导室、电脑控制室、财会室、馆长办等五个业务办公室。阅览座位176个,少儿座位60个。为充分利用馆藏,方便读者借阅,该馆坚持每周开放57个小时,向社会各界敞开发放各种类型的借书证,有:普通借书证、少儿借书证、读者自助借书证、集体借书证。并实行开架和半开架借阅。长期以来,开展送书上门服务,为退休老人、劳教人员、残疾儿童等特殊读者服务。1998年接待来馆借书的读者94880人次,外借图书114621册,内阅人次124581人次,上门送书42人次,6341册。
近年来,该馆年总经费12~13万元,其中区财政拨款7·5万元,开展以文补文创收5—6万元,弥补了事业经费不足。同时市财政每年拨专项购书经费2·5—3万元,使购书经费得到了保证。在藏书建设工作中,该馆注重了馆藏图书的系统完整和本地区的经济、文化特点,重点为工农业生产服务,增购了工农业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如:无线电、服装、建筑、食品加工、种植、养殖等。在基础藏书方面,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著作配备齐全,历史、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等著作比较系统完整,中外古今名著及工具书收藏较多。同时,该馆对古籍书和地方文献的收藏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该馆的藏书特色。该馆现有藏书147000册,其中古籍书27802册,古线装书中有乾隆十六年家刻本,姚銮撰的《阳宅集成》,明刻本杨慎撰的《杨升奄集》,清旧字山房刻本,北平黄昆圃先生原定、骥骞拟校的《周礼节训》等较珍贵的古籍。还收集了《零陵县志》、《永州府志》和《零陵县农民运动大事记》、《永州地名录》以及有关柳宗元的资料,如《柳河东集》、《柳宗元全集》等地方文献资料。 馆藏图书依据《中图法》、《普通图书著录规则》进行分类、编目,现有目录四套,即:公务分类、题名目录,读者分类、题名目录各一套。 为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该馆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图书活动,如:“读者座谈会”、“科技讲座”、“书法美术班”。“图片书刊展览”及各种竞赛活动。并注重了为“星火计划”项目和科技生产服务,成立了科技服务小组,制订了跟踪服务计划,每年编辑科技选编6期、专题资料4期,建立跟踪服务点20个,定期送书上门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有6个服务项目先后三次荣获湖南省公共图书馆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成果奖。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