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13年9月,“龙川县立中学”正式成立。由张贞一(化如)任校长,以县府所在地佗城西门山旧考棚、守府署和城隍庙为校舍,按照新学制开设课程,学制四年。次年,呈报省政府教育司立案,是为广东省最早立案的中学之一。
1925年1月,龙川县立师范学校和龙川县第一高等小学并入龙川县立中学,设高中师范科并附设高小部和女子小学。
1929年9月,学校更名为“龙川县立第一中学”,张道隆先生接任校长。
1930年10月,高中师范科停止招生,开始招收高中普通班,学制改为三三制。
1941年,建立一中特别党支部,由学生会常务干事刘波(斐成)任书记。学生会发动和组织进步师生出版《川中学生》,开展抗日文艺活动。
1939年,全校师生由佗城迁到车田借可能小学校址上课。
1940年9月和次年6月,高中部、初中部先后迁回佗城原址上课。
1941年在城北老学堂背增建四座校舍,将全校九百多师生集中城北校舍上课。
1953年,金安中学、车田中学两校的高中学生并入一中,并于6月13日将高中部从佗城迁到老隆,暂以水贝洋楼为校舍,同时择定老隆赤岭背为校址。
1954年1月,新校落成,高中部全部学生从水贝迁到赤岭背上课,初中部仍留在佗城。
1956年,在佗城的初中部改为佗城中学,一中新设初中部,成为全日制完全中学。
1963年,学校被惠阳地区列为重点中学。
“文革”期间,许多老师受迫害,校舍,仪器设备毁坏殆尽。改学制为二二制。同时开设上板桥劳动分校。
1983年,恢复三三制,创办了“川流文学社”“川中书画社”,被中南五省学生文联评为优秀社团。
1985年7月,学校被评为省、地、县普教系统先进单位。
2003年2月,县委、县政府把原规划建设县委县政府行政中心的近20万平方米土地无偿划拨给学校,投入3亿多元建设新校区。
2004年8月,在龙川一中旧校区成立了初中部,机构建制为副科级,下设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和团委会等部门。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