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景点
综述
古隆中景区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风景资源,“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古隆中的描述。古隆中一直以来有着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流水,扑鼻的花香,悦耳的鸟声,猿鹤相亲,松篁交翠,环境幽静清雅而独具特色。景区建筑多为明、清时代建筑,房屋皆为四合院式,殿堂只带前廊,为木列架和硬山墙组合,不饰斗栱飞檐,搏风有彩绘,墙头尖除中央翘起外。牌坊
古隆中牌坊是隆中的标志性建筑,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建,仿木结构,四柱三门楼式,十个抱鼓将四柱固定,上面雕梁画栋,起角弯爪,单檐斗拱,带脊座吻,线雕、浮雕、透雕融熔于一体,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栩栩如生。枋体高约6米,宽约10米。牌坊正中的字碑上雕刻“古隆中”三个大字,两边大书“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古籍记载:襄阳城西有山,隆然而中起,号曰隆中。隆中可谓“地于山而得名,山于人而得灵”,这个给隆中山增添灵气的人就是诸葛亮。武侯祠
武侯祠始建于晋朝,是祀奉诸葛亮的祠宇,位于隆中山腰,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兴废频仍,现今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荆襄观察史蒋兴芑重建。祠宇为四进三院层台式建筑,除第三进为卷棚式外,其他都是单檐硬山建筑。主殿内有诸葛亮及其子孙诸葛瞻、诸葛尚塑像供人瞻仰、祭拜。中院有左右廊房,院中两棵参天古柏,祠内还有一株400余年的金桂,颇有灵气。诸葛草庐
诸葛草庐是诸葛亮当年在隆中卧读躬耕、生活起居之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曾在此拍摄。草庐风格为仿汉式建筑,砖木结构,分前后两个院落,由草堂、客房、卧室、厨房、内走廊等组成。诸葛草庐用材肥硕,比例匀称,造型古朴、典雅,宏伟而壮观,再现了诸葛亮当年在隆中饮食起居的生活,内有木牛流马、状元树等物件。抱膝亭
抱膝亭是光绪十四年至十九年(1888—1893年)湖北提督程文炳在郧襄观察时赵宏恩所修建躬耕亭的位置上重修的。相传此处原有一块大石头,诸葛亮寓居隆中时,在闲暇之余会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吟唱山东老家的小调《梁父吟》,一方面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一方面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整座亭阁在绿茵之中,六角形,三檐三层,檐角高跷,造型挺秀,可登楼赏景,别有一番情趣。隆中书院
隆中书院始建于五代天福年间,当时被称为五灵王学业堂。到了元代末年,广德寺书院迁到隆中后,与原来的书院合并,统称为隆中书院。隆中书院,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23·44平方米,分为序言厅、励志厅、勤政厅、廉政厅、诫子厅、展望厅六大板块。集中展现了诸葛亮的一生,再现了其从励志成才、勤廉治国到子女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事迹和思想。卧龙深处
卧龙深处始建于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已有281年历史了,后隆中风景区管理处在1982年又对其进行重建。门楣上“卧龙深处”是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任重在1984年所题写的,整处建筑分为东、中、西三院。卧龙岗
卧龙岗位于乐山南侧,是一大片形似“龙骨”的石林,呈“卧龙”状匍匐在乐山上,石林下一谭月牙泉水终年不干涸,整个“卧龙石”气势恢宏,栩栩如生,似一条即将腾飞的“卧龙”。专家、学者从地质、地貌、历史等方面对此考证后认为:这可能是大片化石,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学术价值和旅游价值。极似传说中的卧龙岗之地。三顾堂
三顾堂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的纪念堂。三顾堂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草庐而修建的纪念堂,门口的对联写着“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两表”指的就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一对”则是指著名的《隆中对》。现存三顾堂的主体,是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赵宏恩在三顾堂原址上重建的,基本保持了光绪年间的式样即前厅三间,后堂五间,硬山起脊,两侧回廊镶嵌着历代题词石刻和维修记事碑文,门前有古柏三棵,据说是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时的拴马树,这里的一景一物都显得古朴雅致,能引起人们对“鱼水三分合,风云四海生”的历史画卷的回顾。躬耕田
诸葛亮在隆中居住时,和弟弟诸葛均一起开荒种地,过着自给自足的躬耕生活。1984年,隆中风景区在躬耕田的中间立单檐庑殿顶式亭阁一座,亭上方有“田园淡泊”匾额,亭中是2002年前国家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到访隆中时所题写的“躬耕陇亩”碑。每逢春季,亭阁周围金黄的油菜花遍布,仿佛述说青年诸葛亮的隐居时光。隆中碑刻
现存碑刻均藏于隆中景区内,以三顾堂和武侯祠为主要陈列地。这些碑刻基本都得到较好的保护,绝大部分在武侯祠和三顾堂的内部陈列。碑刻大致包括五类,记述隆中发展历史的记事碑刻,篆刻诸葛亮著作的碑刻,祭拜诸葛亮所作的祭文碑刻,评赞诸葛亮的碑刻和记载捐资修建隆中诸葛故居人名的功德碑刻。现将碑刻归类陈述。
唐代碑刻2通,《蜀丞相武乡忠武侯诸葛公碑》,李景让撰文,无名氏篆刻,碑阴刻孙樵撰写的《刻武侯碑阴》碑文。碑失传,碑文《全唐文》卷七九五收录;《改封诸葛亮武灵王庙记》,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载,隆中在唐代末年有一块建武灵王庙的碑:“《改封诸葛亮武灵王庙记》。唐光化五年封诸葛孔明为武灵王,碑今在隆中。”碑失传,碑文无考。五代碑刻1通,《卧龙山武灵王学业堂记》,李光图撰文,无名氏篆额,已失传。未代碑刻1通,《襄州迁学记》,邹浩撰文,碑已失传。明代碑刻3通,《重修隆中诸葛武侯先生祠堂记》、《草庐》、《重修诸葛武侯祠记》;清代碑刻12通,《重修武侯祠碑记》、《隆中草庐记》、《重修武侯祠记》、《重修隆中祠记》、《重修汉丞相诸葛忠武侯故宅碑记》、《重修襄阳隆中山诸葛忠武侯草庐碑记》、《军门程公修建隆中记》、《抱膝处碑记》、《维修古柏、抱膝、幼像亭碑记》、《维修抱膝亭碑记》、《隆中草庐碑记》、《维修隆中诸葛故宅碑》等;民国碑刻2通,《重修隆中武侯祠记》、《襄阳隆中路记》;现代碑刻有《重修小虹桥记》、《重修卧龙深处碑记》、《修建老龙洞碑记》、《重修隆中诸葛亮草庐碑记》、《重修隆中书院碑记》等。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