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特色
舆论引导与信息传播
创刊20多年来,中国美术界大型展览和主题性活动,美术报从未缺席。创刊伊始的1993年,在试刊号第三期中,美术报刊文报道中国艺术家首次参加国际性艺术展(威尼斯双年展)的境遇;1997年,宣传以迎接香港回归为主题的书画活动和中国艺术大展;2001年,推出“百年中国画展”(1901—2000)重点报道专题;2006年,开设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专版;2009年,配合文化部展开“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系列报道;2010年,头版刊文《玉树,我们在一起》,以近3个版的图文报道全国艺术界情系玉树支援灾区的各项活动;2010年,推出16个版面的世博会特刊;2011年,头版整版刊文《听,“两会”上的美术之声》;2011年,推出26个红色经典专版,以《红色经典·当下》、《红色经典·回望》、《红色经典·希冀》、《红色经典·民声》、《红色经典·活动》等5大版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此外,像全国美展、各类书法大展、双年展等诸多大型书画活动,《美术报》也以不同的视角切入并进行报道,为广大读者营造起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
面对一手的新闻资料,美术报敢于发声,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并制定选题。好的选题需要振臂高呼,针砭时弊,更需要做到居中守正。美术报新闻报道的成功与“深度报道”紧密相连,造就了美术报的一大特色。不仅多方面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更引发了全社会的反思与共鸣。
1996年,美术报发表《腾空出世“美人凤”》,就杭州涌金门附近的“美人凤”对城雕问题展开讨论,报道引起杭州市委和全国雕塑学会重视,王朝闻来信关注此事;
1998年,刊发《油画〈毛主席去安源〉确定归国家所有》,备受争议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归属权之争尘埃落定;
2000年,头版披露“傅抱石金刚坡时期作品特展”,引起真伪之争,并专访傅抱石之子傅二石,首次独家披露“金刚坡特展”真相,此后30位业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本报倡导的“书画打假,刻不容缓”问题,联名向“两会”提交提案,向全国美术界发出联手打假倡议;
2002年,以《真焉,假焉》为题,报道河南惊现石鲁假遗作,4月6日,刊发石鲁之女石丹致本报信,引起广泛讨论;
2006年,发表《无锡哪有“瘦西湖”》追踪报道,以美术标准教科书中存在多处关于美术常识的明显错误为例,就美术领域的一些浮夸现象以及美术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展开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
2006年,发表《“傅抱石巨作‘雨花台颂’来源遭质疑”再起波澜》,连续报道从国有画院的管理、拍卖公司的技术把关责任和社会责任、画家及其家属的著作权等方面,进行讨论和反思;
2011年连续2期分别刊文《美术馆将进入“免费时代”》、《免费,也是一场考试》,报道与分析美术馆免费开放带来的挑战;
2012年,刊出《影画之争 尘埃何难落定——“摄影家诉油画家涉嫌抄袭案”一审判决双方不服》,并持续报道;
2012年,刊出《画家打假 各出各招》等文,探讨画家打假的话题;
2013年,整版刊文《“膨胀”背后是什么》,报道陕西省书协换届主席团多达六七十人的风波;同年刊文《书法进课堂:敷衍者众——对全国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的一次不完全调查》,试图探究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困境;《大展枪手,有多嚣张》直面书法国展枪手频繁的现象,为某地现场创作打击“枪手”叫好……
2014年下半年推出每周一期新闻聚焦,其中一个系列结合5年一届的全国美展,追溯历届金银铜奖,报道作为一个大数据整理,可读性与史料学术性兼备,获中国美协专函表扬。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美术报刊登首席记者撰写的评论《别让艺术沦为金钱的奴隶》,同时连续发表全国美术界一批代表人物的学习体会,帮助大家全面、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2015年初,《报刊审读与管理》刊发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报刊阅评员的文章《敢于大胆发声,坚持双百方针——美术报评论工作的两个亮点》,认为美术报的评论有特色、有成效,为推进全国美术创作和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正确的引领作用,受到了广大美术工作者和美术爱好者的青睐……
在新闻报道和活动组织中,美术报也体现出一份专业媒体的社会担当,在彰显责任的同时,更向全社会源源不断地传递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活动助推品牌建设
美术报是业内最早尝试自发主办活动的媒体之一。早在1995年初,《美术报》便推出了“95十佳书画作品”和“10位优秀读者”评选活动。之后,又陆续主办了“中国及亚太地区少儿书画大赛”、“大成杯”中外美术史知识竞赛、“新千年中国画名家作品展”、中国画研修班、收藏鉴定研修班、中国书法篆刻研修班、当代美术批评研修班、名家班、艺考名师培训班、中国书法高级创作研修班。
本着艺术为人民的宗旨,美术报多年的品牌建设始终围绕着艺术普及、文化惠民的大旗,扎实而有效地推进。美术报艺术节、中国美术年度人物评选、美术报名家工作室、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是近年来美术报品牌建设的主要亮点。
① 美术报艺术节
2008年,10月1日至5日,美术报艺术节(首届)在杭州浙江世贸国际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美术机构、画派画种、画院画廊、艺术公司、艺术院校、艺术传媒和广大艺术家共参盛会,好评如潮。美术报艺术节实现了媒体与会展“联姻”带来的良性循环。至2013年,美术报艺术节已在国内杭州、西安、兰州、东莞、南通等城市成功举办7届。成为全国文化特别是美术专业媒体涉足会展业的全新样板。
②中国美术年度人物评选
与美术报艺术节这一品牌活动紧密相连的是:美术报年度人物评选——由广大读者和业界共同提名,推荐20位在全国美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年度人物候选人,公开选拔并刊登,产生美术报年度人物人选。这是美术报鼓励美术作品创新、美术理论创新、弘扬社会担当的手段,也是展示媒体态度和眼光、引领大众共享艺术“美”的一种方式。美术报年度人物评选,自2008年首次举办开始,就备受艺术界专家学者、广大读者以及网民关注。公平、公正,则是美术报年度人物评选一贯坚守的原则。评选出的年度人物不一定是最有名的艺术家,但一定是当年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过去7年中所当选的年度人物,作为中国美术的典型代表,都与中国美术休戚相关。通过评选活动,人们得以熟悉中国美术的年度面孔,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见证中国美术发展。
③美术报名家工作室
为培养杰出人才,传承名家心得, 2011年6月, “美术报名家工作室”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首期由在书法、花鸟和山水画等各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内名家陈振濂、何水法、范扬担纲,面向全国招纳有相当基础的美术类人才,以定期集训、贴身传承的师徒式教学,打造未来名家。2013年后,张立辰、吴山明、肖峰、周韶华、姜宝林加盟导师团队。美术报名家工作室项目使得美术报从内容到营销的品牌影响更加深入、广泛、有力。
④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
与关注高端、引领学术创新的美术报年度人物评选相呼应,2012年,美术报成功策划并推出了新的品牌活动:“以画说话——美术新青年”评选。该评选以作品的质量为标准,鼓励创新,升华精神,全面展现当代中国美术青年一代的艺术创造力。2013年首届“美术新青年”共收到2681位年轻艺术家投稿,其中209位作者入围海选。根据大众票选与专家票选,逐轮竞选,由50强、25强,最终评选产生10位美术新青年。2014年,虽然与全国美展作品征集时间相冲突,但在短短2个月内,还是收到了全国近2000名青年艺术家的投稿,其中还有不少首届美术新青年50强甚至是25强的作者,海选入围180位作者。根据活动规则,结合大众选票和专家选票,并压缩评选流程,直接50强进10强,使竞争更为激烈。美术报为评选出的美术新青年隆重颁奖,并举办展览、出版作品集。活动得到了业界大家、专家的鼎力支持与高度赞誉。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