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
20世纪20年代,随着广东工农运动的迅速开展,梅州工会开始组建,所辖各县都相继开展工会活动。
1924年,蕉岭县新铺圩成立新世界理发工会,是梅州最早的工会组织。
1925年2月国民革命军第一次东征到达梅州,夏秋之交组建第一个行业工会组织——理发工会,随后其他行业工会相继成立。
1925年12月,成立梅县总工会筹委会,负责人有陈劲军、肖向荣、李仁华等。次年春,正式成立梅县总工会,共有会员2000多人。这是由中共领导的全梅州所属县中第一个县级总工会。
兴宁县于1925年组建染布、理发、码头等行业工会,1926年底召开全县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兴宁县总工会。
大埔县于1926年组建店员、理发、陶瓷等行业工会,8月成立岭东缝纫业工会百侯分会。
五华县于1926年组建理发、石业、缝衣、篷船等行业工会。
丰顺县于1929年在黄磜成立县总工会筹备处,活动地点在丰良镇。
1930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攻占平远县城仁居,成立了平远县总工会,会址在仁居平阳楼。
1931年2月,蕉、平、寻县第一次工人代表大会召开,出席人数有103人。
梅县于1933年6月重新成立工会联合会,并于1938年4月改名为梅县总工会。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在梅州各县均成立总工会及行业工会。解放战争时,共产党梅州地方组织派人在各县组建总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2月梅县总工会成立,会址设在梅城仲元西路工人文化宫。这是建国后全梅州最早成立的县级总工会。
1950年6月,广东省总工会筹委会兴梅专区办事处成立,办公地点设在梅城仲元西路工人文化宫。
1952年10月,兴梅专区工会办事处并入广东省总工会粤东办事处。
1958年冬,汕头专区工会召开各县总工会主席会议,宣布县一级工会为人民公社代替而自然消亡。
1959年秋以后,又陆续恢复活动。
1965年7月,成立梅县地区工会办事处,办公地点设在梅县总工会内。
1967年迁至梅城大康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地工会活动停止。
1968年春梅县地区成立革命委员会后,地区工会正式撤销。
1972年冬,“地革委”政工组设群众工作办公室,负责工、农、青、妇的领导工作。中共梅县地委于
1973年6月成立后,设立地委群众工作办公室,内设工运科,负责工会工作。
1978年8月,撤销地委群众工作办公室,恢复广东省总工会梅县地区办事处。
1979年,梅州镇升格为梅州市(县级),镇总工会改为市总工会。
1982年迁梅城江南梅新路新建办公楼办公。
1983年,梅州市(县级)、梅县合并为梅县市,市、县总工会随之合并。
1986~1987年,梅县地区基层工会组织不断发展,已建立镇企业工会组织32个,全地区有基层工会组织1711个,职工总数达189646人。
1988年3月,省总工会梅县地区办事处更名为省梅州市总工会。内部工作机构随着变动,设组织宣传教育部、职工权益维护部、生产部和办公室。建立健全市、县教育和财贸工会,按各厂矿企业单位建立基层工会组织。
1988年11月,市总工会筹备和召开了市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梅州市总工会新的领导班子,统领梅州各县区工会工作。
1990年,市、县(市、区)普遍成立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全市基层工会委员会发展到1978个,会员189069人,基层工会专职干部811人。
1995年,新经济组织的工会组建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全市累计组建外商投资企业工会205家。全市乡镇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镇工委会和镇机关工会。
1997年,市总工会进行机构改革,设办公室、职工权益维护部、组织宣传教育部、财务部、经济工作部、女工部,保留市教育工会和财贸工会。全市改制的国有集体企业相应建立健全了工会组织。2000年,市总工会设立梅州市工会事业发展中心,为科级事业单位,归市总工会领导。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