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敏捷开发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敏捷开发原则

敏捷开发

原则

敏捷建模(am)定义了一系列的核心原则和辅助原则,它们为软件开发项目中的建模实践奠定了基石。其中一些原则是从xp中借鉴而来,在extreme programming explained中有它们的详细描述。而xp中的一些原则又是源于众所周知的软件工程学。复用的思想随处可见。基本上,本文中对这些原则的阐述主要侧重于它们是如何影响着建模工作;这样,对于这些借鉴于xp的原则,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

核心原则

◆主张简单

当从事开发工作时,主张最简单的解决方案就是最好的解决方案。不要过分构建(overbuild)软件。用am的说法就是,如果并不需要这项额外功能,那就不要在模型中增加。要有这样的勇气:不必要对这个系统进行过分的建模(over-model),只要基于现有的需求进行建模,日后需求有变更时,再来重构这个系统。尽可能的保持模型的简单。

◆拥抱变化

需求时刻在变,人们对于需求的理解也时刻在变。项目进行中,project stakeholder可能变化,会有新人加入,也会有旧人离开。project stakeholder的观点也可能变化,努力的目标和成功标准也有可能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随着项目的进行,项目环境也在不停的变化,因此开发方法必须要能够反映这种现实。

◆第二个目标是可持续性

即便团队已经把一个能够运转的系统交付给用户,项目也还可能是失败的--实现项目投资者的需求,其中就包括系统应该要有足够的鲁棒性(robust ),能够适应日后的扩展。就像alistair cockburn常说的,进行软件开发的竞赛时,第二个目标就是准备下一场比赛。可持续性可能指的是系统的下一个主要发布版,或是正在构建的系统的运转和支持。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要构建高质量的软件,还要创建足够的文档和支持材料,保证下一场比赛能有效的进行。要考虑很多的因素,包括现有的团队是不是还能够参加下一场的比赛,下一场比赛的环境,下一场比赛对组织的重要程度。简单的说,在开发的时候,要能想象到未来。

◆递增的变化

和建模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不用在一开始就准备好一切。实际上,就算想这么做也不太可能。而且,不用在模型中包容所有的细节,只要足够的细节就够了。没有必要试图在一开始就建立一个囊括一切的模型,只要开发一个小的模型,或是概要模型,打下一个基础,然后慢慢的改进模型,或是在不再需要的时候丢弃这个模型。这就是递增的思想。

◆令投资最大化

项目投资者为了开发出满足自己需要的软件,需要投入时间、金钱、设备等各种资源。投资者应该可以选取最好的方式投资,也可以要求团队不浪费资源。并且,他们还有最后的发言权,决定要投入多少的资源。

◆有目的的建模

对于自己的产出,例如模型、源代码、文档,很多开发人员不是担心它们是否够详细,就是担心它们是否太过详细,或担心它们是否足够正确。不应该毫无意义的建模,应该先问问,为什么要建立这个产出,为谁建立它。和建模有关,也许应该更多的了解软件的某个方面,也许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需要和高级经理交流方法,也许需要创建描述系统的文档,使其他人能够操作、维护、改进系统。如果连为什么建模,为谁建模都不清楚,又何必继续烦恼下去呢?首先,要确定建模的目的以及模型的受众,在此基础上,再保证模型足够正确和足够详细。一旦一个模型实现了目标,就可以结束工作,把精力转移到其它的工作上去,例如编写代码以检验模型的运作。该项原则也可适用于改变现有模型:如果要做一些改变,也许是一个熟知的模式,应该有做出变化的正确理由(可能是为了支持一项新的需求,或是为了重构以保证简洁)。关于该项原则的一个重要暗示是应该要了解受众,即便受众是自己也一样。

◆多种模型

开发软件需要使用多种模型,因为每种模型只能描述软件的单个方面,“要开发现今的商业应用,我们该需要什么样的模型?”考虑到现今的软件的复杂性,你的建模工具箱应该要包容大量有用的技术(关于产出的清单,可以参阅am的建模工件)。有一点很重要,你没有必要为一个系统开发所有的模型,而应该针对系统的具体情况,挑选一部分的模型。不同的系统使用不同部分的模型。比如,和家里的修理工作一样,每种工作不是要求你用遍工具箱里的每一个工具,而是一次使用某一件工具。又比如,你可能会比较喜欢某些工具,同样,你可会偏爱某一种模型。有多少的建模工件可供使用呢,如果你想要了解这方面的更多细节,我在be realistic about the uml中列出了uml的相关部分,如果你希望做进一步的了解,可以参阅白皮书the object primer -- an introduction to techniques for agile modeling。

◆高质量的工作

没有人喜欢烂糟糟的工作。做这项工作的人不喜欢,是因为没有成就感;日后负责重构这项工作(因为某些原因)的人不喜欢,是因为它难以理解,难以更新;最终用户不喜欢,是因为它太脆弱,容易出错,也不符合他们的期望。

◆快速反馈

从开始采取行动,到获得行动的反馈,二者之间的时间至关紧要。和其他人一起开发模型,你的想法可以立刻获得反馈,特别是你的工作采用了共享建模技术的时候,例如白板、crc卡片或即时贴之类的基本建模材料。和你的客户紧密工作,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去分析这些需求,或是去开发满足他们需求的用户界面,这样,你就提供了快速反馈的机会。

◆软件是你的主要目标

软件开发的主要目标是以有效的方式,制造出满足投资者需要的软件,而不是制造无关的文档,无关的用于管理的工件,甚至无关的模型。任何一项活动(activity ),如果不符合这项原则,不能有助于目标实现的,都应该受到审核,甚至取消。

◆轻装前进

你建立一个工件,然后决定要保留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工件都需要维护。如果你决定保留7个模型,不论何时,一旦有变化发生(新需求的提出,原需求的更新,团队接受了一种新方法,采纳了一项新技术···),你就需要考虑变化对这7个模型产生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如果你想要保留的仅是3个模型,很明显,你实现同样的改变要花费的功夫就少多了,你的灵活性就增强了,因为你是在轻装前进。类似的,你的模型越复杂,越详细,发生的改变极可能就越难实现(每个模型都更“沉重”了些,因此维护的负担也就大了)。每次你要决定保留一个模型时,你就要权衡模型载有的信息对团队有多大的好处(所以才需要加强团队之间,团队和项目投资者之间的沟通)。千万不要小看权衡的严重性。一个人要想过沙漠,他一定会携带地图,帽子,质地优良的鞋子,水壶。如果他带了几百加仑的水,能够想象的到的所有求生工具,一大堆有关沙漠的书籍,他还能过得去沙漠吗?同样的道理,一个开发团队决定要开发并维护一份详细的需求文档,一组详细的分析模型,再加上一组详细的架构模型,以及一组详细的设计模型,那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不是花在写源代码上,而是花在了更新文档上。

宣言原则

最重要的是通过尽早和不断交付有价值的软件满足客户需要。

我们欢迎需求的变化,即使在开发后期。敏捷过程能够驾驭变化,保持客户的竞争优势。

经常交付可以工作的软件,从几星期到几个月,时间尺度越短越好。

业务人员和开发者应该在整个项目过程中始终朝夕在一起工作。

围绕斗志高昂的人进行软件开发,给开发者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他们的需要,并相信他们能够完成任务。

在开发小组中最有效率也最有效果的信息传达方式是面对面的交谈。

可以工作的软件是进度的主要度量标准。

敏捷过程提倡可持续开发。出资人、开发人员和用户应该总是维持不变的节奏。

对卓越技术与良好设计的不断追求将有助于提高敏捷性。

简单——尽可能减少工作量的艺术至关重要。

最好的架构、需求和设计都源自自我组织的团队。

每隔一定时间,团队都要总结如何更有效率,然后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