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明代以前
钟山区域
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东部主体钟山区域,在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风景区。据中山陵园管理局高级工程师董丽娜介绍,钟山森林的发展过程中,历史上的几次有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对不同阶段森林植被的恢复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些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金陵地记》云:“蒋山本少林木,东晋令刺史还都,种松百株,郡守五十株。”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钟山的地带性森林就曾遭到破坏,从而开启了钟山人工造林的历史。到了南朝,对钟山植树造林的力度有所增加,《舆地志》云:“钟山本少林木,宋时使诸州刺史罢职还者,栽松三千株,下至郡守,各有差焉。”这些数字的出现,说明这个时期对植树造林的重视程度又进了一步。
玄武湖区域
明朝时期
钟山区域
钟山的植树造林在明朝进入繁荣时期。当时的政府提倡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大力提倡人工造林,因为兴建明陵,山上更是广植松树,达十万余株。
玄武湖区域
清朝时期
钟山区域
清朝时期,钟山森林一度几乎全部被破坏,仅剩灵谷寺、万福寺、紫霞洞、明孝陵等数处残林。清朝末年,钟山更是成为了一座荒山,山坡上几乎没有多少树木,土壤和岩石直接裸露在地表之上。清宣统三年(1911年),此前供职于京师大学堂的加拿大人裴义理,来到南京担任金陵大学教授。他和状元张謇组织起“义农会”,开始在钟山进行全面植树造林。
玄武湖区域
民国时期
钟山区域
由于裴义理谒见了孙中山先生商谈钟山区域全面植树造林,其行为得到民国政府官方支持,钟山的“官荒地”4000亩被批给“义农会”,由他们安排贫苦灾民垦荒、造林、修路、开辟苗圃,建立灾民子弟学校。在清宣统三年至民国十六年(1911年—1927年)间,“义农会”和江苏省立第一造林场在钟山营造了大面积的马尾松林。由于功绩突出,人们曾经将钟山一处树木繁密的山谷称为“裴义理谷”。民国十八年(1929年)中山陵园成立,钟山全山开展了有计划的造林活动。当时主要造林树种有马尾松、黑松及少量赤松、栎类;地带性树种如枫香、乌桕、黄连木、槭类、朴树、榉树、榆等也开始自然恢复,“至抗日战争爆发前,钟山已基本郁闭成林”。抗日战争时期,钟山森林又遭受了巨大损失。除中山陵、灵谷寺、明孝陵、天文台南坡一带外,全山森林绝大部分遭受破坏,毁林面积1700公顷以上,占全林的六分之五,损失马尾松、黑松、赤松、栎类等500余万株。
玄武湖区域
新中国时期
钟山区域
新中国成立后,钟山森林迎来了真正的新生,至1962年,钟山全山呈现出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共造马尾松、黑松、枫香、杉木等440万株,并在北坡直播栎类70公顷。1976年后,又进行了大力补植造林和林相改造,至1982年共植树种300余万株。
1982年,钟山成为首批公布的42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2004年,钟山风景名胜区对于主体区域中山陵园风景区进行综合整治规划,逐渐形成现有格局。如今的钟山,已被称为南京的“绿肺”,森林已进入稳定演替阶段,地带性植被在逐渐恢复,正朝着林分结构稳定、林相优美的地带性森林生态系统方向发展。
玄武湖区域
1954年,玄武湖解放门竣工,假山瀑布景点建成。
1955年,玄武湖动物园和南京市少年之家分别在菱洲、翠洲落成。
2000年10月1日,玄武湖全面免费开放。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