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重要景点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

重要景点

佛顶寺

征得文化界知名人士和佛教界高僧建议,以供奉于牛首山地宫的佛顶舍利命名,取名佛顶寺。佛顶寺为牛首山主要建筑之一,占地面积六十八亩,建筑面积近四十亩,仿唐风格,传统中轴线格局。共有殿堂七座,外围有僧竂、斋堂等建筑。进入三门,跃入眼帘的是正面石雕“灵山说法图”,为释迦牟尼佛於灵鹫山说法场面的真实再现。左侧有皇家风格的三狮碑,现为空白。

天王殿

正面供奉弥勒佛真身像,因佛顶真骨舍利供奉于牛首山地宫,故供弥勒佛真身像。背面供奉“三洲感应”护法韦驮菩萨,身着将军服,为保护佛教的护法菩萨之首。佛顶寺韦驮菩萨手执宝杵立地,寓意挂单僧人一宿两餐。四大天王,脚下踩踏的各种形态的怪人物,代表人们内心的贪、瞋、痴、慢、疑、嫉妒、障碍等,是某些人心中的魔鬼。

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剑代表智慧,表法为用智慧宝剑断除烦恼,福慧自然增长,故名增长天王。广目天王:手执龙,龙代表变化,表法为用变化的心态应对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世界;同时要有远大目光,勇猛精进,积极进取,不被时代淘汰,故名广目天王。持国天王:手执琵琶,琵琶弹奏出美妙的音乐,须将弦调到恰到好处,过紧过松都弹奏不出美妙音乐。表法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修学佛法,须找到契入点,合乎要领。儒家提倡“中庸之道”、佛家阐述的“中道”。找准契入点的同时,坚持不懈,必有成就。多闻天王:手持伞盖,伞表法为保护好自己的清净心,不受外界不良因素的染污,多听闻学习善法,多学习、多领悟,故名多闻天王。

钟鼓楼

天王殿两侧分别为钟楼、鼓楼。晨钟暮鼓,早晨先敲钟108声,唱“钟声偈”,祈祷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悠扬之钟声断除人们108种烦恼。晚上先敲鼓,敲鼓者默念大悲咒、心经。暮鼓晨钟警醒世间名利客。

伽蓝殿

伽蓝殿供奉伽蓝菩萨,俗称云长尊者,以忠义之心率十八位神王,于冥冥中护持佛教。学佛者须忠于祖国,对一切人有情有义。

祖师殿

祖师殿供奉牛头宗六位祖师,牛头宗上位四位祖师。正立面共十位祖师,两侧为牛首山方隅土地神王;还供奉岳公鹏举大人,岳飞精忠报国,牛首山大捷,收复建康城,岳飞大人与牛首山有大因缘,故供奉于祖师殿侧立面。

大雄宝殿

“大雄”为释迦牟尼佛之尊号,大力大慈悲之意。“宝”代表佛、法、僧三宝,“殿”为供奉圣贤之处,故名“大雄宝殿”。大殿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前方供奉释迦牟尼佛的两位弟子,年长者为苦行第一的迦叶尊者,下首供奉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与释迦牟尼佛并坐的两尊菩萨,上首为文殊菩萨,骑青狮,文殊菩萨智慧第一。狮子为兽中之王,“狮子窟中无异兽”,狮子一吼百兽皆惊,文殊菩萨的智慧像狮子一样威力无穷。骑白象者为普贤菩萨,此象六牙,代表佛教中的六度,普贤菩萨行愿第一:“象王行处绝狐踪”。两大菩萨分别代表智慧与行愿,能够完整地体现佛法的内涵。

两侧供奉十八罗汉,为五百罗汉之代表。佛教中五百罗汉是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后,第一次结集经、律、论三藏的五百罗汉。十八罗汉以不同的形态出现,比如挠痒、敲耳、吉祥坐、降龙、伏虎等。

大殿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的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的根本。此塑像为水月观音。左边男童名善财,经典记录其出生时,家中涌出各种财宝,故取名善财。善财童子受普贤菩萨指点,先后参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向大善知识请教学习。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昭示着年青年僧人要学习善财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右边女童为龙女,修学佛法非常精进,领悟力极强。观世音菩萨身后有不同形象画面,为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菩萨针对不同的众生,现不同身相,说相应法门。

观音殿

走出大殿,拾级而上,是观音殿,供奉准提观音,具三十六臂眼。准提观音主管人道众生,千手千眼观音主管地狱道众生,马头观音主管畜生道。此三十六臂眼,象征一尊菩萨的威力相当于三十六尊菩萨,是力量的象征。佛顶寺观音殿为女众忏悔堂,“忏悔”的通俗说法,就是反省自己过错。出家人每日都在忏悔,儒家有云:吾日三省吾身。欲知观世音菩萨,请读诵《普门品》。

药师殿

药师殿供奉的药师佛,全名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有《药师经》一部,为佛教主要典籍,寺院僧人常念“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欲求消灾、健康者,敬请读诵《药师经》。佛顶寺药师殿为男众忏悔堂。

法堂

佛顶寺最高处为法堂,开示佛法之堂。《大藏经》、各类经、律、论三藏经典存放於此,故名法堂。法堂门外地面刻有“百鸟衔花图”,《唐高僧传》法融传记载:法融禅师于牛首山修行悟道后,感得山中百鸟口衔鲜花供养禅师,留有百鸟衔花典故。法堂左侧地面刻虎狼为友图,山中各种动物与法融禅师为友,保护禅师。法堂联云:牛吼一声醒聋发聩龙骧九转继往开来牛首名山,盛世重光。佛顶寺各殿堂楹联抱柱皆为江苏省楹联协会集体创作,江苏省书法家协会著名书法家分别写就,选用优良材质雕刻而成。佛顶寺内绿化,系国内顶级园林专家设计,四季花木、禅意十足,枯山水遍布寺内,金陵四十八景“牛首烟岚”今世重现。佛顶寺重建继承传统建筑格局和古代园林风格,是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奉献给世人的一道风景。

佛顶塔

佛顶塔,塔高88米,面积4677平方米,九级四面,是一座唐代风格的建筑,佛顶塔是佛顶圣境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佛顶塔第八层安置有一口全铜铸的佛顶金刚钟,钟上刻有隆相法师书写的《金刚经》全文。在第九层如来殿供奉了一尊毗卢遮那佛坐佛。登塔远眺,可以俯瞰牛首山四季全景。

佛顶宫

佛顶宫属于深坑建筑,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之所,长220米,宽160米,总体高度89·3米,单体建筑面积约13·6万平米。其外部空间分为大穹顶、小穹顶和佛顶摩崖三大部分;内部空间共九层,地上三层、地下六层,由禅境大观、舍利大殿和舍利藏宫三大空间构成。整个佛顶宫不仅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接受信众瞻礼参拜的主要场所,还是将舍利文化、世界佛禅文化以各种艺术手法集中呈现的文化展陈场所。

大小穹顶

佛顶宫建筑以供养为主题,共分为大小穹顶两部分,寓意为外供养与内供养,大穹顶长度为120米,形如佛祖袈裟,既与牛首东峰呼应,又覆盖在地宫小穹顶之上,象征佛祖无量加持。小穹顶整体犹如佛祖发髻,单个为双手合十造型,寓意千万信众对佛祖供养。

莲花宝座

小穹顶基座为莲花宝座造型,整个莲花宝座共由象征佛陀无量智慧的56座飞天菩提门,以及象征吉祥如意的56根云门如意柱组成,与小穹顶摩尼宝珠上下结合,形成“莲花托珍宝”的神圣意象。

佛顶摩崖•文殊圣山

“佛顶摩崖•文殊圣山”因整个摩崖位于牛首山西峰佛顶宫大穹顶袈裟护持之下而得此名,全体共分上下两层,上层依照北方石窟之形态,取天然巨石雕凿十三座大小石窟,下层以各种浅深浮雕和经文石刻为主,上下两层合为一只巨型佛手,庄严殊胜。

千佛殿

千佛殿以红色、黄色和暗金色为主色调,整个千佛殿空间呈穹窿状,平面为椭圆形,千佛殿外圈有万佛廊,万佛廊在空间上涵括了地下三层。千佛殿依照华藏世界的五方五佛来布局,以代表金刚界大日如来的舍利圣塔为中心,加之圣塔上的四波罗蜜菩萨、对称于环廊四周的四方佛、慧门十六尊菩萨、四摄菩萨和八内外供养菩萨,立体呈现了佛教密宗金刚界曼荼罗第四供养会的神圣场景。千佛殿中心最惹人注目的是供奉佛祖顶骨舍利圣塔。塔高21·8米,造型基于大报恩寺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造型,取象于敦煌莫高窟中的倒立须弥山形中心柱,象征了清净庄严的华藏世界。

万佛廊

万佛廊由地下三、四、五层构成。地下第三层重点表现中国佛教文化,有两条经文偈语走廊和十六幅绢裱工笔画。地下第四层展现印度佛教文化,环廊内设有二十诸天,以及七面表现印度佛教教义故事漆画。进入地下五层,其主题为佛陀本生与舍利文化,包括展示佛教舍利文化多媒体视频、十幅贤劫十六尊瓷板画,以及八大灵塔和相关实物展陈。

禅境大观

禅境大观,南北长112米,东西宽62米,内部净高约41·2米,涵盖了地上三层。整个空间面积超过6000㎡,呈椭圆形,以黄、白、灰三色为基调,布置出人间山水,从而让人们在行走之际领略禅意。由佛陀出生、成道的禅境花园及中间的如莲剧场三个部分组成,展现了佛祖一生的行迹。

穹顶

禅境大观的顶部是娑罗穹顶,图案来源于佛陀涅槃时的娑罗树杈。穹顶采用了全覆盖的透光膜和灯光,可以营造出清晨的第一缕晨曦、正午热烈的日光、傍晚的彩霞和入夜的月光。

卧佛

卧佛全长7·5米,采用不锈钢铸造,表皮仿以汉白玉材质。卧佛的造型借鉴于敦煌莫高窟158号窟中的卧佛塑像及其比例,面容庄严而慈祥,同时卧佛还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象征佛陀的目光遍照无余。

禅境花园

剧场的南北两侧是两个禅境花园。南侧是象征佛陀出生的禅境花园,整体造型像一朵莲花,中间是一棵生生不息的无忧树。北侧是表现佛陀成道的禅境花园,中间是一棵永不凋零的菩提树,地上用黑白两色的砂石暗喻人世的混沌和佛光的纯洁。

舍利大殿

舍利大殿又称佛殿层,距离地面33米,在空间上涵括了地宫第1、2、3层,内外又可分为千佛殿与万佛廊,向人们集中呈现了一个神秘、殊胜的佛国世界。

千佛殿

千佛殿依照金刚界曼荼罗第四供养会设计而成,整座大殿共有佛、菩萨1343尊,再现了佛与菩萨相互供养的神圣场景。其中,大殿正中为象征大日如来的舍利大塔,大塔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四方佛(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大殿墙壁上为慧门十六尊、八内外供养等菩萨。

舍利大塔

舍利大塔通高21·8米,由塔刹、塔身、塔座三部分组成,造型灵感来源于佛教中的须弥山,设计采样于大报恩寺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以及敦煌莫高窟的中心塔柱,象征着清净庄严的华藏世界。

大塔塔刹的核心为水晶牟尼宝珠,象征着大日如来的三昧耶。宝珠下方是头顶宝珠、口衔璎珞的大鹏金翅鸟,象征着长寿和忠心。塔身分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倒锥形的十三重相轮,象征佛教中的十三天;下部为景泰蓝覆钵,覆钵四周安放着四尊玉雕菩萨像。塔座也分为两个部分,上方塔厅呈四方八角形,上面雕刻着金刚杵、法轮、妙音鸟、狮子、圣象、莲花、卷草、山花蕉叶等佛教吉祥图案;塔厅四角供奉着四大天王青铜造像。塔座下方是由84片莲花瓣构成的圆形莲台,象征佛教的84000法门。

舍利大塔工艺精湛,塔身通体以锡青铜铸胎锻造,表面鎏金,塔内装饰运用了雕塑、錾刻、掐丝珐琅、水晶琉璃、宝石镶嵌等数十种传统工艺,结合激光投影等技术手段,融佛理与艺术于一炉,形制上精美绝伦,义理上庄严殊胜。

万佛廊

万佛廊是一条环形的回廊,共有两层(1、2层),每一层以若干佛龛墙与不同形式的壁画组合而成。整体按照十二生肖配本命八尊的方式构成,让人们能够于此找到自己的本命佛,以便供养。环廊内还展陈有脱胎制作的贤劫十六尊菩萨、宝石拼接的二十诸天、漆画制作的印度佛教文化故事以及佛陀本生故事瓷板画等。

舍利藏宫

舍利藏宫又称佛宝层,整体以暗色调为主,营造出庄重的氛围。由三厅一廊、藏宫大殿(舍利宝幢、拼画、四大菩萨)、参拜环廊三部分组成。这里既是珍藏佛祖顶骨舍利的神圣之地,又是信众礼佛参拜、静坐禅修的神秘空间。长廊长66米,根据六波罗密的供养内涵,即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布局,分别是香供厅、灯供厅、水供厅以及花供长廊。佛顶骨舍利长期供奉在藏宫大殿内。

大殿正中是舍利宝幢,宝幢通高7米,由幢顶、幢身、幢基三部分组成,装饰与细节无不展示着佛教文化的丰厚内涵。幢身内部是一座六角玲珑莲花宝塔,宝塔内使用密闭的玻璃宝函供奉着佛顶骨舍利,防火防爆,下方还装有恒温恒湿系统,以保证佛顶骨舍利供奉的最佳环境。宝幢周围是八幅举世无双的大理石拼画,由天然的大理石纹理拼合而成,表现出佛祖一生的行迹,即八相成道——白象入胎、太子降诞、踰城出家、六年苦修、降伏恶魔、菩提证道、初转法轮、双林涅槃。大理石拼画之间供奉着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世音和地藏。由德化白瓷烧制而成,瓷质细腻温润,色泽柔和,质感通透,完美展现出菩萨的庄严慈祥。藏宫大殿周围是一圈参拜环廊,每逢舍利公开瞻礼日,信众可以从参拜环廊瞻仰、参拜舍利。

佛顶前苑

佛顶前苑,牛首山2018年全新景点,以10万方自然山水和小品景观展现了牛首山深邃的多元文化。佛顶前苑作为通向佛顶寺、佛顶宫的重要通道,设置了天阙揽胜文化景墙、集贤桥、十牛图塑石假山、心铭墙、法融广场、心莲广场、停心湖、趣牛园以及晚红小径等15处观景节点。整体通过三个层次的景致——前景“蜓戏红莲水映天”,中景“雾起白虹飘玉带”,远景“寺宇山色有无中”构成一幅静谧秀丽的山林水墨画卷,尽显牛首山“隐秀”的环境气质。

天阙揽胜琉璃景墙

天阙揽胜琉璃景墙,位于佛顶前苑入口的水景广场处,墙面主题画面用佛家七宝之一的琉璃描绘,左右两侧共有六幅,从左到右依次以“皇都二陵(南唐二陵)、幽栖凭虚(古幽栖寺)、仙窟道影(古佛窟寺)、牛首烟岚(古天阙山)、祖堂振锡(古祖堂山)、献花清兴(古献花岩)”六个文化作为主题并配以相关诗词,展现了牛首山深厚的佛教渊源及悠久的历史文化。

乐游台

乐游台,总面积约80平方米,材质为漳浦青铺装加菠萝格铺装,部分铺装雕刻波浪纹,台面刻有“清清之水,游鱼自迷。”水底铺设鹅卵石,种植盆装睡莲及荷花,此处远观全景,烟岚叠嶂。

李瑞清墓

李瑞清是清末明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和字画鉴赏家。原籍江西临川,光绪年间中进士,并授翰林院庶吉士,两年后任江宁提学兼两江师范学堂(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前身)监督(校长)。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

李瑞清先生对书法艺术有独到见解,真、草、隶、篆诸字体皆精,还善画山水人物,尤擅长古画鉴赏,被誉为“中国书法家五百年来第一人”。1920年8月初,李瑞清逝世,享年54岁。康有为曾致挽联,弟子胡小石、张大千等治丧,将他葬在牛首山东麓现址。因先生生前最喜梅花,胡小石曾在墓周边种植了300多棵梅花,形成一片雪梅岭。现在李瑞清墓的周边也遍植梅花,梅花象征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契合先生提出的“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办学理念。2002年4月,值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该校和江宁区文化局共同对墓园进行修整,墓包为块石和混凝土砌筑,周长20米,墓底径2·1米、高1·3米。

晚红小径

晚红小径,是从佛顶前苑入口广场左侧通往拱桥南侧平台的一条游步道,全长约250米,左右两侧布满红枫,另有桂花、紫薇、国槐、落羽杉、黄连木、红叶石楠树、鸡爪槭、腊梅、高杆女贞等植物,步道内有多处景观小品,如石灯笼、石钵。晚红,取自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晚红亦作落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一种生命的循环,落红并非无情地离弃这个世界,而是为了溶入泥土,催生另一轮的绽放。“落红”看似无用,却可化泥护花,仍有它的价值和作用。世上万物均有两面性,关键在于观察的视角和自身价值。

集贤桥

集贤桥,因桥身刻有与牛首山相关的历代高僧及贤达名家的典故及其诗句而得名。全长约60米,桥身5拱,最高点与水面落差6米,连接着佛顶前苑东西两侧的交通,是前苑中最佳的观景点,南瞰东入口片区,北望佛顶寺和牛首东峰。桥头装饰有云纹狮子图,用来祈求平安吉祥;桥身的栏板采用如意云纹镂空雕刻,使得桥身更加透气、美观。两侧各有浮雕14幅,共28幅,左侧表现的是牛首山僧人的相关典故,右侧则是历史名人与牛首山的相关事迹,充分展示了牛首山的人文荟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十牛图塑石假山

十牛图塑石假山,总面积约1193平方米,总长度约65米,材质为grc塑石假山,前景水钵4个,面积约69·58平方米。塑石假山上刻有“十牛图颂”,“十牛图颂”为宋代廓庵师远禅师所作,廓庵师远禅师为南宋初时临济宗的禅师。反映了禅宗修行的整个过程,“十牛”是比喻人的佛性显现,十种不同的状态;“图”即以图显示;“颂”,就是用偈颂的方式,说明十牛图的含义及其中的道理。“十牛图颂”用十幅图画描绘牧牛的过程,以牧童比喻修行者,以牛比喻妄心,依次指出禅者由修行、开悟、调伏业识,终至见性,进而入世化众之心路历程。

停心湖

停心湖,湖水面积约16000平方米,湖水周长约787米,与吟龙湖湖水相连,贯穿于整个佛顶前苑中心。湖岸分三层:法融广场至拱桥:以湖中小岛与木栈道结合,错落有致、迂回曲折;跌水区域:以龟纹石配合高低错落的乔灌木,流水以瀑布、跌水、涧溪相结合;跌水至入口广场:此河岸线以圆润、平缓为主,让人由广场远眺,有空旷之感。所谓停心,即停下脚步,慢慢感受身边事物,感悟人生。

趣牛园

“暖风拂出万千红,孩童嬉戏乱迷踪”,趣牛园,总面积约为265平米,内有石牛五头,材质为芝麻黑花岗岩。内铺白沙,供孩童嬉戏游乐。

法融广场

法融广场,内有法融伏兽雕塑,雕塑以法融坐像为主,周边有鹿、虎等动物,法融禅师坐像高度为2米左右,周边动物高1~1·2米,均采用紫铜制作,蒲团及禅石采用芝麻白石材。描绘出一幅“法融说法,群兽听禅”的场景,反映了牛头宗的创始人法融大师修行弘法的经典场景。

心铭墙

心铭墙,墙面总长约23米,墙高1·9米,墙面材质为汉白玉,采用阴刻的雕刻方式,正反两面分别刻有《心铭》和《十小咒》全文。《心铭》禅宗牛头宗开宗立派的法融禅师所著,是禅宗一篇修行指南,收录于《景德传灯录》。《十小咒》主要由释迦摩尼佛、观世音菩萨、药师佛等佛菩萨所说。佛教中十小咒分为:“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咒语凝聚了十方三世众佛菩萨的很多功德能量,念诵十小咒可以修到很大的功德利益。

心莲广场

万物运行发展皆是禅。心莲,佛教语,出自南朝梁萧统《讲解将毕赋三十韵》:“意树登空花,心莲吐轻馥。”指心,即清净心,谓其清净如莲花。心莲广场占地5800平米,广场呈螺旋状地形地势,铺满纯粹干净的草皮,随坡形用石材嵌成水槽,配上卵石荡起水波,产生潺潺水声。周边的步道和台阶均采用真石材铺贴。中心独岛点缀一颗高开枝乌桕,乌桕高16米,树冠直径9米。一块干净纯粹的下凹草坪、一棵沧桑挺拔的高大乔木、一条螺旋不息的生生之水、一条朴实无华的上山之路。四个要素浑然一体,流水象征万物之源,向中心不断旋转的螺纹状象征轮回永不停息,如同万物生长的规律一般。配合佛顶寺庄严的建筑群落,构建出了寺庙前清净自然的场景,展现了远观峰峦叠叠,望行云片片,近看草树萋萋,听流水潺潺,景色令人陶醉。表达观者超然世外,远离红尘,与世无争的闲适高雅的情怀和精神追求。

牛头禅文化园

牛头禅文化园在宏觉寺遗址上建造。宏觉寺是牛头宗的发源地,初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503年),原名佛窟寺,又称弘觉寺,清代为避乾隆帝弘历名讳,改称宏觉寺。抗日战争时期,宏觉寺遭日军焚毁。牛头禅文化园核心景点弘觉寺塔,塔高45米,七级八面,是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仿木结构的砖塔。1956年在弘觉寺塔的地宫里出土的鎏金喇嘛塔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塔高0·35米,须弥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瓶、金睡佛、青瓷罐等文物,现均收藏于南京博物院。而后,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派人对砖塔塔壁上题记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七十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1957年弘觉寺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牛头禅文化园

如莲剧场

中心为全铜铸造的释迦牟尼卧像,全长7·5米,表面仿以汉白玉材质,能360度缓慢地旋转,表现了佛祖宁静、安详的涅槃境界。当有演出时,卧佛缓缓降下,舞台、演员、16米高的莲花瓣伴随音乐、灯光、水雾从地下徐徐升起,观众走入其中,在声光电的效果下感受动人心魄的佛教文化气息。

岳飞抗金故垒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四月,金兀术率金军逼近建康,岳飞在牛首山设伏,构筑石垒,大败金兀术大军。岳飞抗金故垒,就是岳飞大战牛首山时用赤褐色石块垒成的围墙,围墙底宽0·5米,高约1·5米,蜿蜒起伏,高低错落。《宋史·岳飞传》载:“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首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金营中抗之,金兵惊,自相攻击。”这就是牛首山的著名战役——牛头山大捷。目前牛首山上还保留有一段长200米的石垒遗址。

岳飞抗金故垒

明代摩崖石刻

明代摩崖石刻位于牛首山东峰兜率岩北崖,其崖壁平面呈“几”字形,现存5个佛龛,共有133尊造像,题材有阿弥陀佛、弥勒佛、天王、弟子及供养人等,时代年限处在明代成化至嘉靖年间,另有梵文、藏文等题刻。2002年,明代摩崖石刻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摩崖石刻

郑和文化园

郑和文化园是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的墓园,包括郑和墓和史料陈列馆两部分。从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历尽艰险,与沿岸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缔结邦交,促进友谊,死后被宣德皇帝赐葬于此。据清朝《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牛首山有太监郑和墓,永乐年命下西洋,宣德初覆命,卒于古里,赐葬山麓。”

郑和墓呈南北走向,墓前有4个平台,每组有7级台阶, 共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近40个国家和地区。史料陈列馆是一个四合院的形制,四合院的中心是郑和的半身雕塑,展厅内布置多媒体展现“航海体验”和互动问答,将传统史料展陈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是集爱国教育、文化传承与航海知识科普于一体的文化园。郑和文化园

桃花溪

桃花溪位于牛首山景区东南角,因桃树种类众多,与多道溪流瀑布相映成景,故而得名。桃花溪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积达3万平方米,栽植了30多个品种约2千余株桃树。牛首山桃花溪最佳观赏花期在3~4月份。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