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相关文化

牛首山文化旅游区

相关文化

儒家治道文化

牛首山也叫天阙山,天阙路也由此命名。相传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初建东晋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大兴年间,晋元帝想在皇宫外建造石阙,以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而宰相王导则认为国家政权初创,财力不足,不适宜建立双阙。王导请晋元帝出行,看见牛首山双峰对峙,便指着牛首山说:“此天阙也,岂烦改作!”晋元帝明白了王导的苦心,便顺水推舟取消了建阙计划,但天阙山的美名却因此流传了下来。“天阙”乃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不但有天人合一的大美,且彰显出儒家文化仁民爱物之“治道”精神,因而为后人所称道。

郑和海洋文化

郑和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洲际航海家,曾先后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之久,横跨印度洋,足迹遍及东南亚、南亚、西亚及东非三十余国,航程达十万余里,开辟了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他对中国航海史和世界航海史的发展,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完善,中外经济贸易联系的促进,以及加强中外友好交往等方面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郑和也是一位虔诚的佛弟子,永乐元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广修佛寺、布施刻经、积美行善,下西洋途中,每逢佛教国家就向寺院布施财物。永乐十年,郑和任南京监工官,奉帝命督造南京大报恩寺。宣德八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郑和的事迹也是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兼容并蓄的典型表现。

江南诗词文化

清明前后,江南草长、莺歌燕舞,牛首山漫山花开,姹紫嫣红,每年一度的浴佛节热闹非凡,善男信女云集牛首,金陵百姓倾城出游,踏青朝拜,素有“春牛首”之美誉。明代《牛首山志》记载:“由冬入春,则云日以后便多游客,自试灯至清明,无一日无至牛(首)山者。”更有“金陵多佳山,牛首为最”的说法。牛首山更以“牛首烟岚”、“献花清兴”、“祖堂振锡”名列“金陵四十八景”。

佛教文化

综述

牛首山自古就是一座佛教名山,从南朝到唐有寺庙30多座。南朝梁代佛教盛行,“南朝四百八十寺”,最集中之地就是牛首山,“与西北之清凉、西南之峨嵋并为圣道场地”,是唐代最负盛名的三大道场之一。自梁代到明代的千余年间,牛首山一直是僧人咸集,群贤毕至之地。相传牛首山为文殊菩萨的冬宫,文殊曾领一万菩萨冬居于此。唐代宗因“梦牛首山辟支佛来见”,在此建七级浮屠,南朝高僧辟支和尚在此“立地成佛,上天为仙”,遂有辟支塔。牛首山南建有佛窟寺(今宏觉寺),唐代又添建弘觉寺塔。塔有碑,刻有碑文《牛首山第一祖融大师新塔记》,为著名诗人刘禹锡所撰。据各类文献记载,牛首山从南朝起就与佛教产生深厚渊源,直至唐代达到顶峰,此后数千年牛首山主峰遗留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遗迹、遗物以及众多名人对牛首山的影响,对于佛教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法融所创的牛头一脉,在禅宗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影响深远。

牛头禅

牛头禅是中华禅的根源。牛头禅是中国佛教禅宗的支脉,以牛头法融为初祖,因法融于金陵牛头山长期修习和传播禅法,故名牛头禅。法融,俗姓韦,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十九岁前,遍读了儒道典籍,并开始阅读《般若经》,对般若真空之旨有所了悟,于是产生了出家的念头。出家后隐居于道教道场茅山,依三论宗学者炅法师剃度,并从他学习般若三论和禅定。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法融来到牛头山幽栖寺的北岩下构筑茅茨禅室,日夜参究,后在禅宗四祖道信的点拨下,创立了禅宗支脉—牛头禅。牛头禅诞生于三论宗和南朝玄学兴盛的地区,所以牛头宗的思想也融合了玄学思想,牛头禅在理论上强调“一切皆空”“本来无事”;修行上重视禅坐,希望通过禅定能达到“丧己忘情”的境界,把南方佛教注重义学转向重视禅法,开创了南方佛教的新风气。近代著名高僧印顺法师在《中国禅宗史》中写道:“中华禅的根源,中华禅的建立者,是牛头,应该说,是‘东夏之达摩’—法融。”牛首山因此成为中国禅宗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唐代,牛首山即与西北之清凉(今山西五台山)、西南之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圣道场”。

寺庙

出了南门尽是寺。南京民间有“出了南门尽是寺”的俗语,“南门”指的是聚宝门(今南京中华门),这句俗语反映了历史上南京南门外寺庙林立的景象。南京古寺众多,其中又以南郊的古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古代南京从聚宝门附近经安德门至牛首山一线,分布有大小寺庙七十余座。牛首山的寺院集中,最高峰时山上同时存在的寺院达到三十二座。南朝刘宋大明三年(459年)在此建寺,以山为名,称幽栖寺。《牛首山佛洞》记载,南朝刘宋年间,牛首山西峰南坡的山洞里,曾住过高僧道庆和尚,道庆在此洞中“立地成佛,上天为仙”,证得辟支佛果位。因此他住过的山洞称辟支佛洞、仙窟洞、佛窟洞,牛首山一度亦称仙窟山。南朝梁天监二年(公503年),司空徐度在牛首山建立了佛窟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早期的寺院,后更名为弘觉寺。弘觉寺是明代八大国寺之一,是大报恩寺的下院。弘觉寺是金陵名刹,最初为南朝司空徐度所建,原名佛窟寺。南唐时期,先主李昪在此扩建佛殿,后主李煜将其更名为弘觉寺;明朝洪武年间,敕复旧称佛窟寺;明正统年间,又更名为弘觉寺。明代,弘觉寺规模宏大,与灵谷寺、天界寺、大报恩寺、能仁寺、鸡鸣寺、栖霞寺、静海寺一起并称为明朝八大国寺。清朝乾隆年间,因为避乾隆皇帝名字“弘历”之讳,将弘觉寺更名为宏觉寺。明朝万历年间,葛寅亮编写《金陵梵刹志》,这是一部开启南京辉煌佛史的万能钥匙。葛寅亮为了便于管理,将南京寺庙分为大、次大、中、小四种类型,按照“就近”原则,以大寺统次大寺、中寺,次大寺、中寺统小寺。金陵佛寺,无论大小,都被记录其中。其中,大寺3所(天界寺、大报恩寺及灵谷寺)、次大寺5所(栖霞寺、鸡鸣寺、静海寺、能仁寺及弘觉寺)、中寺38所、小寺130所,计176所。牛首山的弘觉寺在明代属于次大寺,是大报恩寺的下院。

佛顶骨舍利

当世仅存、世间唯一的佛顶骨舍利。《佛国记》等文献记载:释迦牟尼佛涅槃荼毗后,拾得舍利八斛四斗,其中包括一块头顶骨、两块肩胛骨、四颗牙齿、一截中指指骨舍利和八万四千颗珠状真身舍利子。据记载,佛顶骨舍利是印度高僧施护尊者,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经斯里兰卡乘商船来华,将佛顶骨舍利奉送给金陵长干寺。时任方丈可政法师奏报朝廷,得到诏令,以最高规格供奉。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敕诏将佛顶骨舍利安奉于金棺银椁之中,又将金棺银椁放置于七宝打造而成的阿育王塔中,复将阿育王塔置于铁函内,瘗藏于塔内地宫永久保护,并勒石记载。2007年初,南京对大报恩寺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2008年7月,考古人员在遗址发现一处地宫并出土一只石函,根据其上碑文记载,这座地宫为北宋长干寺地宫,函内珍藏有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等。2010年6月12日,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舍利盛世重光。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是国家宗教局、国家文物局、中国佛教协会认定的中国佛教三大圣物之一、国家一级文物,也是世界佛教界尊崇仰止的至高圣物。2015年10月,当世仅存、世间唯一的佛顶骨舍利被迎请至牛首山佛顶宫永久供奉。《金光明经》中记载,佛顶骨真身舍利是佛陀留给众生的“最上福田”,承载着佛陀的慈悲与智慧,瞻拜舍利可以清净自心,感应佛陀的悲智行愿。佛顶骨舍利全年共7次对外公开瞻礼,瞻礼时间为元旦、春节、国庆节假期,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二月初八)、涅槃日(二月十五)、诞生日(四月初八)、成道日(十二月初八)。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