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1948年11月,莆田县私立南塘初级中学(莆田第八中学前身)成立,校址位于今黄石镇井埔村。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号南塘,因此最初命名为“南塘中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更名为“莆田县黄石抗大式高级中学”、“莆田县黄石第一中学”。
1949年9月,莆田私立南塘初中迁至黄石安兴街鳌峰山上显应祠(在今涵黄省道沿线,黄石往涵江方向,福建202省道边上,今莆田八中校园内)新校址。
1952年,全国初高中开始改为实行“二·二制”,即初中学制最多为两年 、高中学制最多为两年。
1956年2月,莆田县人民委员会接办“私立南塘中学”,改私立为公办,并更名为“莆田第八中学”。
1959年9月,学校开始招收高中部学生,同时拨款修建了“十庆楼”, “东风楼”,学校礼堂等,学校成为莆田地区一所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爆发, 学校停课“闹革命”,停止招生,直至1968年。
1968年12月,根据当时有关精神,学校更名为“莆田县黄石抗大式高级中学”。
教学内容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含农业技术、农业机械、医疗、财务会计等学科两部分。 学校共招收七个班级,三百五十二名学生。
1970年,学校恢复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三个班,共一百五十三人。
学校学生虽然未能参加高考。但学校也培养出来的农技人员、农村医务人员、经济管理人员等成为农村广阔天地的中坚力量。
1971年,莆田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学校更名为“莆田县黄石第一中学”,并向全县招生。此后,学校在黄琛明、王国雄、姚金华、陈家泉、郑国宝、卢国霖、余庆聪等正副校长、正副书记的领导下,一直走高、初中并举的办学路子。
1980年,全国在城区的初高中开始改为实行三·二制,即初中学制最多为三年 、高中学制最多仍然为两年,乡镇村的高中仍然实行“二·二制”,初高中的学制各两年,
1982年,初高中改为“三·三制”,即初中学制最多为三年 、高中学制最多为三年。
1990年,学校兴建了教学大楼(40间教室),一九九四年建成科学楼。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学校原运动场及部分建筑物因“旧街改造”拆迁,将原建筑公司地盘划归学校,校园经历了一场大变动。
1993年10月,学校举办45周年校庆。
1994年5月,科学楼建成。
1999年5月,祁明规调任校长,卢国霖担任书记。
2002年3月,学校高中部通过福建省三级达标高中评定。
2003年,学校恢复“莆田第八中学”校名。这段时间,确立了“成全学生,成就教师,成功教育,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的办学理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工作,把握发展机遇,拓宽工作思路,创新教育载体,健全管理机制,夯实育人基础。以实现“创建名校,造就名师,培育英才”之办学目标,
校园面积扩大十余亩,新建教学楼一座,师生宿舍楼四座,食堂一座,综合楼一座,建筑面积增加到48533平方米,还开辟了三百米环形跑道的运动场。学校的各项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教学质量呈几何级数上升。
2006年9月,郑金山调任校长。
2003年5月至2005年10月,校园面积扩大十余亩,新建教学楼一座,师生宿舍楼四座,食堂一座,综合楼一座。
2003年9月,因高中校不能同时举办初中,学校停止招收初中学生,成为一所独立高级中学。
2006年,学校通过福建省二级达标高中评定。
2010年,学校通过福建省一级达标高中评定。
2016年9月,学校重新开始招收七年级学生。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