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建筑
文物遗存
泉州古城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范围内,共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69处古建筑及近现代重要史迹、代表建筑等传统风貌建筑。
泉州府文庙
泉州府文庙及学宫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初年(976年),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重修时的基本格局,构成一个集宋、元、明、清四代建筑形式、较为完整的府文庙建筑群,建筑规模为中国东南七省之冠。
建筑群坐北朝南,整体布局为左学右庙,由位于西侧的儒家祭祀建筑府文庙组群和东侧的州级地方教育建筑学宫组群构成,两组群均呈中轴线对称的院落布局,此外,两组群周边还分布有明清以来祭祀泉州历史名人的乡贤名宦祠。较好地保存着宋代建筑风格。
西边的院落是祭奠孔子的庙宇,包括大成门、泮池、泮桥和大成殿等建筑。作为府文庙建筑群核心的大成殿,始建于10世纪,1137年重建,基本保存了宋代结构。面阔七间,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龙纹柱身、殿内通饰彩绘等建筑做法。
泉州府文庙建筑群东面的一组建筑,是泉州古代官方学校,包括照壁、育英门、学池、学桥、东西书斋、明伦堂。
泉州元妙观
泉州元妙观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初名白云庙,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被誉为“八闽第一道观”。历代以来几经修葺、扩建,数易其名,先后有中兴观、龙兴观、天庆观、元妙观、元妙观。历史上元妙观规模宏大,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有照壁、山门、玄坛祠、康王祠、三清殿、老君祠、南天门、灵霄殿、文昌府、长廊、七星井、戏台等建筑。
泉州府城隍庙
泉州府城隍庙,祀韩琦为城隍神,坐落于泉州市区模范巷与县后街交界处(今新村小学),俗称“大城隍”,府城隍庙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初名明烈王庙,原址在明代泉州卫西侧(今泉州六中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改称城隍庙,洪武四年(1371)重建。明永乐、正统、正德年间相继修葺。嘉靖二十三年(1544),城隍庙迁建于资寿寺废址(即今所)。清乾隆年间(1736—1795),修建中殿、前殿、东西两庑及六贤祠、山门。道光十年(1830),邑中士绅因庙宇朽蠹,乃募捐重修,使整个城隍庙形成了山门、前殿、中殿及后殿的庞大建筑群,占地十余亩。其规制同府衙,甚为雄伟壮观。
泉州城隍庙为泉州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历来庙内常常举行降雨、祈晴等斋醮法事,清代官方增加春、秋两祭,城隍信仰深入民间。此外,泉州府属各县城隍庙,每年均要到泉州府城隍庙内谒祖请香。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道。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泉州东西塔
泉州东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内,有东西二塔巍然对峙,相距约200米,东塔即镇国塔,西塔称仁寿塔。这双飞塔,堪称闽南塔中明珠。
清净寺
清净寺位于市区涂门街中段北侧,又名麒麟寺,,或音译为艾苏哈卜寺,,俗称清真寺·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在伊斯兰世界也是有数的古寺之一。寺北以八卦沟为界,南临涂门街,占地2078·36平方米,1961年3月列为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军于北宋中祥符二年(1009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伊斯兰教寺之一。主要建筑有大门、奉天坛、明善堂三部分。
大门通高12·3米,基宽6·60米,门宽3·8米,朝南,全用花岗岩和辉绿岩砌叠而成。穹形顶,由三个层次四个高大相连的尖拱门组成。第一尖拱门高10米、宽3·8米,全用辉绿岩筑砌;顶部为蛛网穹形结构,门楣上嵌有浮雕阿拉伯文古兰经横额。第二尖拱门高6·7米,顶部用花岗岩刻制,拼成蜂窝状穹窿形如藻井的石构图案。第三尖拱门高4·3米,与相距4·5米、高4·03米的第四尖拱门连成一体,门顶作半个纯圆形穹顶,粉抹白灰。整个大门由四门三室重叠相连组成,结构独特。大门屋顶作半个平台,名望月台,是伊斯兰教斋月用以望月、决定起斋日期的地方。台的周围三面筑回字形垛子。
奉天坛又称礼拜殿,在门楼西侧,坐西朝东,尖拱形大门,高4·45米,宽2·25米,门楣顶刻有阿拉伯文经句,屋顶已倒塌,殿内尚存石柱础7个。坛的四周围墙均为白色药岗岩石砌成,南围墙全长23米,高6米,厚1·02米。墙高1·82米处并排开设八个长方形大石窗,窗孔高2·85米、宽1·8米,窗顶楣各嵌一方阿拉伯文古兰经摘句的石刻。西围墙为朝向圣麦加的正向墙,呈凸字形。正中突出宽4·54米,深4·31米,中间嵌一尖拱形宝盖龛,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句,两旁各设一门,门龛顶有浮雕阿拉伯文经句。突出部分以外的两过墙壁各砌三个尖拱宝盖状壁龛,龛与龛之间开设高2·95米、宽1·60-1·65米的长方大门,龛中及尖拱顶石板均雕有阿拉伯文经句。
泉州德济门遗址
德济门遗址位于泉州中心市区天后路天后宫前,这一经由科学考古清理出来的城门遗址,包含有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建筑遗存。
德济门是中国现存使用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的石构古城门遗址之一,德济门遗址亦是泉州古城经考古发掘出土的古城门遗址,该遗址内各时期建筑遗存叠压清晰、内容丰富,且城墙不断向外延伸的痕迹明显。其地基完整保存了宋代以来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区拓建、发展、演变的历史印迹,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泉山门
泉山门始建于唐朝,为唐代泉州子城的北城门,位于市区威远楼和中山公园北侧,2002年底动工重建,是继朝天门、临漳门之后,泉州的第三座复古城门。与一般的闽南红砖白石建筑不同,泉山门墙体采用青砖垒砌,搭配仿古灰瓦,唐风古韵,宏伟壮观,在泉州城门中独树一帜。城楼为三开间,四面环绕木栏。门洞过道西侧墙间嵌有唐子城、宋罗城修城古砖。城匾“泉山门”,集苏东坡墨迹而成。门楼有匾,北为“三台拱秀”,南为“万井烟景”。泉州威远楼
泉州威远楼古时亦称“谯楼”也又叫“北楼”,唐宋年间为泉州州署古地,是古城城标,见证了古刺桐港的繁华鼎盛。
泉州定心塔
定心塔又名城心塔,在万厚铺郡城之中,明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造,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修。
为五层五檐八角楼阁式砖塔,高约4·5米,边长约0·75米,塔身由红砖砌筑,外涂白灰,顶部装以红陶罐叠成且涂以白灰的葫芦刹。塔下有花岗岩砌筑的须弥座,一侧刻有“南无阿弥陀”五字,另一侧刻有“乾隆十四己巳(1749)年重兴”的字样。
泉州承天寺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崇阳门东南、南俊巷东侧。承天寺屡修屡废,历经千年,建筑规模却越来越大,与开元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三大丛林”。
承天寺原系五代节度使留从效的南园故地。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全寺占地七十余亩,方位坐北朝南。总体布局为三路。中路为寺院主要殿堂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东路有圆常祠、光孝寺、毗户殿等。西路有功德祠、留公祠等建筑。
承天寺环境清幽,颇具城市山林之概,是闹市难得的一片园林缘地。被称为“城市山林”的十奇景分别是:偃松清风、方池梅影、卷帘朝日、榕径午荫、塔无栖禽、瑶台明月、推蓬雨夜、啸庵竹声、鹦歌暮云、石如鹦鹉。南宋泉州太守王十朋将这十景加以总结,写有“十奇”诗七律十首,后明书法家张瑞图将这十景书刻于碑文,传之后世。但也有人认为“月台倒影”、“一尘不染”、“梅石生香”各为十景之一。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