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铺境文化
铺境文化是泉州特有的,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城市管理制度,是中原文化慎终思远的具体体现。铺境体系由铺境空间和铺境信仰两部分组成;铺境空间由官方认可的基层行政组织“铺” 和基于共同信仰和祭祀传统的民间空间“境”,逐渐整合而成;铺境信仰是一种活态传承的信仰体系,民间节庆与信仰仪式仍然活跃,庙宇建造活动延续,是居民认同并自发维护传承的遗产。
古城范围内现存铺境庙40多座。包括希夷古地、小希夷古地、文胜宫、约所关帝庙、白耇庙、执节古地、二郎古地、桂香宫、上乘古地、顶孝友宫、北山宫、通天宫、孝友古地、联魁宫、奇仕宫、奉圣宫、妙因宫、铁炉寺、熙春宫、古榕宫、真济宫、忠义关夫子庙、广灵宫、圣公宫、上帝宫、凌霄宫、日月太保宫、花桥慈济宫、通津宫、三义庙、永潮宫、辅德宫、南岳宫、泉郡溪灵宫、义全宫、龙全宫、天王宫、青龙堂、富美宫、后山宫。
古城街巷文化
泉州古城有173条街巷,大多与历史名人、民间传说、宗教信仰、风物特产等有关。包括西街、裴巷、金鱼巷等36条一类历史街巷,台魁巷、通政巷、米仓巷等104条二类历史街巷,以及东街、涂门街、讲武巷等33条与历史格局相似的街巷。这些看似平凡的街巷,构成古城丰富的肌理,承载着泉州千年的历史和人文积淀,记录着千百年来的市井生活,亦有许多传奇故事随街巷的名称流传到今。古泉州八景
古代泉州八景是小山丛竹、开元寺双塔凌空、承天寺鹦山暮云、清真寺清真夕照、崇福晚钟、灵山圣墓玉球风动、东湖荷香、笋江月色。
小山丛竹
小山丛竹是泉州旧八景之首,位于泉州城北。因朱熹在此筑亭、题字、遍植丛竹而得名。唐代为纪念“闽文之祖”欧阳詹,在此建有祀詹祠堂;南宋以来,古代官员和文人墨客途经泉州必到此朝拜朱熹;近代弘一大师曾在此讲经题字“小山丛竹”由此声名远播,成为泉州文脉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小山三丛林有牌坊、书院、晚晴室、不二祠、过化亭、敬亭等建筑。
笋江月色
笋江月色是旧时泉州八景之一。传说中秋之夜三更时分,月亮照在笋江桥中,每一个桥坎都能映出一轮皓月;而午夜时分,在笋江粼粼清波中,可见水中映出清源和紫帽二山的倒影。人们总是在中秋之夜,踏着皎皎月色,迎着融融江风,伴着南音丝竹余韵,三五成群,相约游江,既给中秋佳节一个好心情,又期盼亲眼目睹笋江月奇观。
崇福晚钟
崇福晚钟是泉州老八景之一,自古享誉海内外。《泉州府志》记载:“崇福寺故在城外,宋初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宋元祐六年,千佛庵改名崇福寺。”古城崇福禅寺素有“松湾古地”之称,寺内有一口明代“大洪钟”,每当夜深人静时,敲响此钟,钟声可传到洛阳桥畔。
鹦山暮云
泉州戏曲文化
泉州素有“戏窝子”和“福建戏曲半壁江山”等美誉,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打城戏、木偶戏,共同筑起泉州靓丽的风景线。
南音
泉州南音亦称“泉州弦管”,是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的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一批批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泉州,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体现了不同时期中华古乐南移的历史积存,是继承中国古代音乐遗存、保存盛唐血脉最多的古老乐种,是中国幸存的历经千年、内容丰富的口传文化遗产。
泉州南音演奏演唱形式为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用于唱曲和演奏大谱,是汉相和歌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宝贵遗制;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常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为本乐种所独有,是隋唐以前的遗存;南音曲颈琵琶横抱、十目九节的洞萧、二弦、三弦、拍板等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的内容;曲牌中保留诸多古调、古牌名;南音以标准泉州方言古语演唱,强调“照古音”,读音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音韵。
因此,被海内外专家誉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明珠”、“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组织大会上,南音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园戏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其历史源头可追溯到唐五代时泉州的歌舞百戏伎艺,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扮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它以泉音、泉腔、泉调演唱戏文,是个独立的声腔剧种。距今已有着8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广泛流播于泉州、漳州、厦门、广东潮汕地区以及港澳台和东南亚各国闽南语系华侨居住地,保存了宋元南戏的诸多剧本文学、音乐唱腔和演出规制。
梨园戏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典戏曲的诸多文学与演出形态。在长期的历史流衍中,梨园戏分为小梨园(七子班)和大梨园的“上路”、“下南”三流派,各有其保留剧目“十八棚头”和专用曲牌,保存有传统剧目70余部,较多保存了宋元戏文,诸如《朱文》、《刘文龙》、《蔡伯喈》、《王魁》、及“荆、刘、拜、杀”等,其中《朱文太平钱》、《刘文龙》等则为南戏轶篇、海内弧本。脚本中类似于《张协状元》中的“瓜”、“三合”、“净扮婆”等舞台提示,梨园戏仍存在于舞台表演上,保留了原生态舞台艺术。
2006年5月20日,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甲戏
高甲戏被誉为“南海明珠”,系福建省五大地方剧种之一,分布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和东南亚华侨集居地。高甲戏形成于明末清初。最初是闽南民间装扮“水浒传”的化妆游行,随后出现专演宋江故事的业余戏班,时称“宋江戏”,这是高甲戏的孕育期。
清中期,“宋江戏”突破局限,与“竹马戏”或“四平戏”的合流,兼演文武戏、宫迁戏、丑旦戏等,内容及表演艺术逐渐丰富,成为“合兴戏”。至清末,经历初创阶段,“合兴戏”又吸收本土姐妹艺术品种(如梨园戏、提线木偶、掌中木偶和外来剧种如弋阳腔、京剧、昆剧)的精华丰富自己,艺术上趋于成熟,走向专业化组织形式,并上演连台本戏,形成了有自己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传统的地方剧种,始称高甲戏。
打城戏
泉州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发端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流行于泉州、晋江、南安、龙溪及厦门、金门等地,是融合释、道二教这之法事活动形式而形成的,为全国罕见的宗教戏剧。 “打城”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忏、做功德超度亡灵圆满的最后一天举行的仪式,叫“打桌头城”。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
其方式是一女子披上头巾代表亡灵,一男子(由道士装扮)代表道士对着说唱。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 ,演员发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剧目,一般在广场上表演简单的杂技,如弄钹、过刀山、跳桌子、弄包子等没有故事内容的小节目。再后又增加短小的神怪节目,跳出宗教仪式,开始在民间丧仪、孟兰盆会和水陆大醮上演出。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形成戏班。班主为道士,俗称“道士戏” ;班主是和尚,叫作“和尚戏” ,建国后统称为打城戏。
2008年6月7日,打城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是ⅳ-114。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泉州市高甲戏剧团、泉州市打城戏传承中心、泉州市打城戏传习所)获得“打城戏”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木偶戏
泉州傀儡戏,古称“悬丝傀儡”,今称提线木偶戏。源于秦汉,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入闽,至迟于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各代至今,从未间断。泉州傀儡戏既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宗教科仪活动相结合,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众生、老、病、死等人生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又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泉州傀儡戏,以其悠久的传承史和丰厚的艺术积累,成为中国悬丝傀儡艺术的珍稀范本,并成为当今中国提线木偶艺术无可争议的代表。在泉州傀儡戏传统剧目中,保存着大量古代泉州地区民间婚丧喜庆及民间信仰、习俗的内容。保存着“古河洛语”与闽南方言俚语的语词、语汇、古读音。并且也保存着许多宋元南戏的剧目、音乐、演剧方法、演出形态等珍贵资料。因而,对“闽南文化学”、“闽南方言学”与“宋元南戏学”等,具有多学科的研究价值,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92。
2012年12月,包括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内的“福建木偶戏人才培养计划”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