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州城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商州城历史文化

商州城

历史文化

戏剧

商洛花鼓

俗称“花鼓子”、“锣鼓戏”。起源于湖北、安徽等省。清咸丰年间传入商洛,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商洛花鼓。商州为其形成、流布的中心地域。花鼓戏的唱腔主要以流传于秦楚山地的山歌民歌、民间小调和劳动号子曲调为基础音乐,其曲牌为小调、八岔、筒子3种。小调全由民歌组成。八岔分为阴八岔、阳八岔两种。筒子戏以惯常使用大筒子胡胡而得名。常用曲调有紧板、慢板、阴调和老生调、小生调等。筒子戏结构较完整,调性较统一,富有细腻缠绵的抒情色彩,适宜于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为商洛花鼓的主体音乐。

商洛道情

为陕西“三大道情”(陕北道情、关中道情、商洛道情)之一,商州为其中心流布区域。旧时多与皮影戏配唱,无演员挂衣化装演唱者。一般以清唱为主要演出形式。一人领唱,数人帮和。此外,还有站唱、坐唱、单口唱、对口唱等讲究。伴奏乐器主要有渔鼓、简板,后逐渐配以丝弦和吹管乐器。因皮影戏多于晚间演出,故道情又有“夜戏”之称。道情音乐属于板腔体,即梆子戏类。其特点是有说有唱,形式活泼,节奏自由明快,曲调开阔、优美、细腻、幽雅。尤其是主唱、合唱配合默契,此伏彼起,余韵连绵、感染力较强。其剧目题材可分为4类:一是神仙道化戏;二是神仙故事戏;三是历史故事戏;四是生活故事戏。

二簧

又名“汉调二簧”,商州人俗称“土二簧”,与弋阳、昆腔、梆子一起,被称作中国古老的“四大戏曲声腔”。四五十年代在本地影响较大的是大荆、腰市一带的“十大股”剧团,是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演唱形式。今境内已无演唱此声腔的专业表演团体。二簧何时传入,已无史籍可考。据《陕西戏曲剧种志·第一辑》记载,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在商洛活动期间,军中已有戏班存在。清同治、道光年间,商州二簧班社颇多。其音乐属板腔体,唱腔主要有二簧(即“上把”)和西皮(即“下把”)两种。二簧曲调具有平稳、肃穆的特点,惯于表现沉痛、抑郁、悲愤、婉惜的情绪,多用于正剧悲剧的演唱。西皮旋律起伏较大,欢快流畅,善于表达舒畅、豪迈、洒脱、愉快的气氛和情绪。二簧戏做工细腻,表演认真传神,道白唱腔婉转与粗犷并存。表演程式灵活自如。主要流行剧目有《二度梅》、《二进宫》、《芦花荡》、《八义图》、《六月雪》、《田才吃馍》等。

秦腔

是以秦声为声腔体系的一种歌舞戏。因为用梆子击节,所以又叫“梆子戏”,或叫“桄桄子”、“乱弹”等。该剧种唱腔朴素、明快、粗犷、豪放、激烈、昂扬,气势雄浑,字字真切,刚柔相济,迂回悠荡,感染力强。其表演程式融文学、音乐、舞蹈与技艺于一炉,即唱、做、念、打浑然一体。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其图案壮丽,寓意明确,性格突出,格调豪放明快。尤其是秦腔剧目有着自己鲜明、深刻的现实主义传统,它对现实生活及时的反映与表现,使之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青春活力。商州秦腔师承易俗社等,并有所创新。既有南路秦腔的古朴粗豪,又有北路秦腔的翻高遏低,东路秦腔的高亢圆润,西路秦腔的平和细致。秦腔音乐属于板腔体音乐,是以板式的变化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内容的戏曲音乐结构。其音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唱腔的板腔体;二是伴奏性的曲牌音乐;三是打击音乐(即锣鼓点)。唱腔又叫板歌,是秦腔在声腔上的主要标志。

曲子

亦名眉户(迷胡)戏。早期的“眉户”只是单一的民间小曲,如《绣荷包》、《银纽丝》、《哭五更》等。之后,经过长期实践,将许多唱曲接连组成套曲,一人或多角唱奏一个完整的有情节的故事。这种形式文人称之为“清唱”,群众俗叫“地摊曲子”。清咸丰、同治年间,兴盛于渭南、大荔、富平等县,并波及全省城乡。商州曲子即始于其时。由于地域相距较近,班社之间来往较多,所以演唱风格也受“东路曲子”的影响较大。据艺人相传,民国时期,商县三十里铺、石鸠河、会峪、夜村、板桥、北宽坪以及西乡麻街一带,广兴曲子戏,演唱班社也多,常有“秦腔”、“二簧”不敢同曲子对台演出的情况。至今,民间还流传有“一清(曲子)、二簧、三桄桄(秦腔)”的说法。曲子戏是最具大众化的表演形式,富有优美、淳朴、幽雅的地方特色,大本戏少,生活小戏多。内容多是劳动人民自己歌唱自己的生活故事,表演程式也极为大众化。所以,有善于表现现代题材的特点。

民乐

除春节社火、花灯、锣鼓以外,婚丧嫁娶等礼仪活动也各有风格迥异的音乐场面。旧时城内乐户分东、西两坊,主要服务于红、白事。红事音乐有《大开门》、《小开门》、《摆场》、《寿宴开》等;哀乐曲调有《柳青娘》、《祭灵曲》、《化钱曲》、《上路》等。民间唢呐艺人中也蕴藏着许多珍贵的演奏曲调,其中《百鸟朝凤》、《雁落沙滩》两曲,1957年由本地艺人胡舍、何长寿在省民间艺术汇演时登台演奏,得到同行和专家们的高度赞赏。民歌商州有自己独特的民歌。其歌虽不免野声野调,却纯从胸臆中自然涌出,不仅语言朴实无华,表情坦率真挚,而且取喻新颖,充满浓厚的乡土气息。其类型大体可分成劳动歌、时政歌、礼仪歌、情歌、生活歌、历史传统歌和杂歌7种。收入《商县歌谣集成》(1988年4月商县文化局整理编辑)有500余首。其中《女想娘》、《看石榴》、《十二辰》、《马马歌》、《拜年》等被《中国民歌集成·陕西卷》收录。

歌谣

民国时期成书的《陕西谣谚初集》中,辑有商县民谣四首。其篇名是《龙渠水》、《放牛歌》、《白白手,红指甲》、《作孽验》。据《商县歌谣集成》记载,旧时流传于境内的民谣大约有三四百首之多。其代表作品有:劳动歌谣《担起担子豁起风》、《种田苦,种田乐》等;革命歌谣《要翻身,当红军》、《饭碗一摔打游击》等;生活歌谣《贤良女》、《缠脚苦》、《脏婆娘》、《小女婿》等;儿歌《蛋蛋笼》、《雁儿雁儿摆铧角》、《娘的脚,媳妇的脚》、《豆芽菜》和《月亮爷爷跟我走》等;其它歌谣《十对花》、《颠倒歌》、《说“悬”》等。《盼天亮》、《红军会师商州城》、《坚决跟着徐向前》等40余首歌谣被辑入《商洛红色山歌》、《川陕苏区红色歌谣》、《鄂豫陕革命根据地歌谣三百首》等书。

故事

商州民间故事大致可分为神怪故事、寓言故事、生活故事、人物故事以及笑话故事等类。收入《商县民间故事集成》一书有150则。代表作品有:神怪故事《阎王爱戴二尺五》、《刘秀撒金钱》、《四精救善婆》等;寓言故事《狼谢恩》、《鬼拔毛》、《长虫有心龟无心》等;生活故事《傻女婿拜年》、《侠盗张老三》、《财东娃订亲》等;人物故事《温八叉板桥留题》、《韩湘子蓝关戏文公》、《王禹称学诗》等;笑话故事《人长人短》、《德政碑》、《三残学戏》等。七十年代以来,新编故事有《民兵英雄任君善》、《救牛记》、《送羊》、《沤肥记》、《情深如海》、《戒烟》、《换娃》、《黄蛤蟆算卦》等,这些作品多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传说

传说是大众的文学,存在面广,其特点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生动,地域特点鲜明。神话传说反映了先民们早期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希望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和愿望。代表作品有《风婆和雨祖的亲事》、《老道的铁铲》等。地名传说颇多,几乎所有村庄河流山川洞穴古树都附有一个或几个美丽而又动听的民间传说,如《孝义湾的传说》、《松云寺的传说》、《大荆来历的传说》、《牧护关因何而得名》等。人物传说主要是围绕历史上一些地方名人,如邵布政(可立)、牛监军(如晃)、郝贡爷(景星)等,讲出来的一些小故事。其中不乏“文曲星下凡,神仙庇护”之类的迷信色彩。动、植物传说和风俗习惯传说,则清新可爱,饶有风趣,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如《稻草、豆子和石头》、《煨柏朵烟》、《死后要给三年饭》等。红军的传说给古老的商州民间传说注入了新的内容,其中《一匹大白马》、《山地鞋》、《刘老汉发财》等,都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红军在商洛同老百姓结下的骨肉情谊。收入《商县民间故事集成》一书的传说共74则。

社火

一般于农历正月十三日下午“龙泄城”之后为始。所谓“龙泄城”,即此日城关各社社火龙灯队伍,按照“喜神方位”依次登上城头,逆时针方向游行一周,然后沿街玩耍,取道回社,活动也即结束。解放以后城墙废弃,此仪式也随之消失,唯社火龙灯活动照旧。社火不只在城里进行,农村多由较大村镇牵头组织,参与者不计较报酬的多少。白天的表演项目一般有高跷、芯子(即“高台”)、马社火(后代之以自行车)、大头娃、红猴等。其节目多取材于戏曲回折,如《三战吕布》、《唐僧取经》、《田才吃馍》、《拾玉镯》、《天仙配》、《断桥》等。夜晚则有采莲船、龙灯、狮子、走马、云云(也称“魔女”)等。演出时,以牌灯围场,上演节目出场有固定程序,锣鼓点随节目的不同而变化,节奏也各有快慢张驰。

工艺

民间工艺名目繁杂,主要有花灯、蓝印花布、针黹品和雕塑等4类。

花灯

民间花灯品种较多。按制作材料可分为竹木灯、铁丝灯、玻璃灯和盒子灯4类;按表现内容和造型可分为宫灯、人物灯、动物灯、果菜灯、器物灯等。宫灯有球型、圆柱型、四方型和六棱柱型(俗称“裤腿灯”)4种。一般均由竹篾、铁丝或木条制作灯筋,铁丝做灯提,灯提下端安以圆型木制灯座。灯围皆使用朱红绸缎或绫绢,上下两端贴有绿色或黄色的云纹剪纸,灯座缀以黄色丝织穗子。近年来,市面有中小型塑料宫灯应市,上镌“五谷丰登”、“福”、“囍”等阴文金字。春节时,一对宫灯高悬门楣,充满热烈、喜庆、吉祥的气氛。

蓝印花布

印花布传入商州约有200余年历史。清末民初,为其兴盛时期。嗣后,随着花纱布的大量输入,印花布的销路受到影响。但是花纱布较之土产的印花布价格昂贵。抗日战争后期,外来物资运输困难,物价陡涨,使一度衰落的印花布生产出现生机。当时,城内染坊发展到7家,年产印花布约三百匹(每匹长四五丈,宽一尺二寸至一尺四寸)。其花型图案,初传入时有“七点梅”和“菊花”(两个散点的四方连续图案)。三十年代后期,原有花型已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生活要求和审美需要,为了增加花色品种,艺人们便在吸收借鉴花纱布图案特点的基础上,向庙宇绘画、石刻艺术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学习,创造出许多适宜于印花工艺的新花色品种,如各种卐字、蔓草、方胜、盘缠、佳禾、蝙蝠、云纹、角花以及柔锦等。在整匹花布图案设计之外,艺人们还专门为被面、床单、门帘、裹肚、围裙、枕布等精心设计颇富民族特色的花型图案。被面、床单图案有“五谷丰登”、“喜庆丰收”、“莲鲤生子”、“麒麟送子”、“凤凰戏牡丹”、“狮子滚绣球”等。门帘图案有“富贵平安”、“福禄寿”等,檐水图案多是“出门见喜”、“喜气盈门”等词语构成的图案。裹肚则在花边装饰图案中刻一“胖娃寿桃”、“胖娃石榴”等。四十年代,印花布工艺发展成多色套版印刷,不仅色彩斑澜,而且图案设计也较前更为精细。

针黹品

具有鲜明的地城特色。枕头顶缝合于长方体枕头两端,样式为正方形,底色多为红、蓝、黑、白等,上以各色丝线绣成石榴、牡丹、荷花、鲤鱼等图案。其绣工精细,色彩纷呈,是颇富地方特色的装饰物。

花鞋垫鞋垫面料多为蓝阴丹布,上用五色丝线(或棉线)绣花。周匝围以万字、灵芝、水波浪等花边,垫心绣梅花、鸳鸯、松竹、麒麟之类,前后绣双凤、双石榴、双蝴蝶、菊花、牡丹等。姑娘们为未婚夫精绣的鞋垫图案里还藏以“白头偕老”或“囍”等字样。

布老虎黄布为皮,布鞭为尾,四蹄以黑丝线勒成爪子。其工艺技术主要集中头部。无论耳、鼻、眼、嘴以及胡须都与虎酷似,额皱绣以“王”字。既是儿童枕头,又是儿童玩具。

香包为端阳节的一种民间避邪物。用各色花布屑拼成,内装香草、苍术等香料,外型花样繁多,凡各类动物植物形象皆可摹拟。绣工精湛,维妙维肖,上有系线,下配穗子。旧时姑娘出嫁后第一年端阳节前,要赶制大量香包,到时分赠姑璋叔侄,以示新妇心灵手巧。

针扎以布、绸、缎等料做成,分盖、底两部分,内腔呈窝状,主要用以藏针,也为妇女衣襟饰品。外型如鱼或石榴、葫芦、鸡等,并绣以花草图案。

此外,尚有老虎童帽、猫娃童鞋、绣花裹肚、布围裙、包袱皮等。

雕塑

主要有泥塑和木雕。

泥胎胖娃学名阿福。系薄壳半浮雕泥塑,多悬于墙壁以供观赏。制作方法较为简单,先在木模中托出泥胎,然后涂粉赋彩即可。胖娃造型较为奇特,坐身短而体胖大,呈横向夸张状。盘脚搭手,憨态可掬,怀抱物多核桃、石榴、鲤鱼、公鸡等。也有做成面具,专供儿童玩乐者。

雕花屋脊有陶制品和水泥制品两种。陶制品又分为脊身(双面花纹浮雕俗称“云瓦”)和脊首(麒麟狮兽或龙头龙尾)。中脊以蓝土、石灰、水泥拌和成泥,拓出“二龙戏珠”或“福”字等图案。水泥制品为近时兴起,图案与陶制品相似。

寿材顶子为棺材大头浮雕,一般园形图案居多。雕刻内容有重阁殿宇、鹿鹤同寿、八仙过海、福禄寿星、夜观春秋、麻姑献寿、松竹梅兰、流云蝙蝠等,也有单刻“福”、“寿”字样。边花有万字、云纹、回纹等。墨底金描,富丽堂皇。

狗娃咪胶泥烧制,小仅盈寸,中空吹之发声,既是儿童玩具,又是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民间工艺品。主产于城郊东龙山村。造型不仅有小狗,还有小狮、小猴和人骑狮,猴骑狮等。狗娃咪造型重相似,小狗和小狮的区别,仅在于头上两丫和四丫。经过民间艺人大胆的夸张变形,狗与狮均昂首挺胸,四腿分立,显得分外精神。其色分黑、红两种,淳朴、粗犷、乡土气息浓厚。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