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
1948年7月太谷县解放。1949年2月,根据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晋中第三中学(原名省立一联中,1940年2月成立,先后迁校于阳城、垣曲、神池、乡宁、韩城、隰县、祁县等地,1947年6月迁人太谷,校址在县城小沙河。1948年9月改称晋中第三中学)和原太谷中学(1945年8月创立,校址在城内南寺)合并,创建太谷师范学校。这样,太谷县就没有了中学,太谷的小学毕业生升学需到祁县、榆次就读。
为了方便群众子女就近上学,适应教育事业发展需要,1952年春,太谷县党政领导决定将城关一初小、三初小扩建为完全小学,在县立高小的基础上创建新的太谷中学,校址仍在县立高小旧址﹣﹣孙家巷蒋氏宅院,校园面积为8400m2,有民房1536·5m2。太谷县政府委派郭向胜同志任教导主任,主持筹建工作。当时,学校没有校长,没有党的组织,党员只有郭向胜一人,属县教科党支部领导。1953年2月,省教育厅派乔云台任校长,张留文任总务主任。学校于1952年9月正式开学,学生400人,教职工21人。首批学生主要来源于本县,还有由徐沟中学迁来的一个班,共八个班。首批教师除徐沟中学随班调来的八位教师外,其余均从全县优秀高小教师中选拔。
学校创办之初为初级中学,学制三年,按照中央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课程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等十门课。建校之初,虽然工作条件差、生活待遇低,但大家都朝着一个目标,满腔热情,忘我工作。每天早晨集中学习政治、文化,晚上辅导自习、批改作业、备课,一直工作到深夜,从无一人叫苦叫累。
学校创建之初的两年,学校着重抓了两项工作:一是师生动手,共建校园。随着教职工人数增加,住宿生猛增,县高原有条件远不能满足师生起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要求,亟需扩建校舍。因此,几乎每天下午活动时间,均有几个班的学生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建校劳动。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校园面貌大为改观。二是齐心协力,精心施教。为了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学校领导和教师们认真学习教育学,钻研教学计划,努力探索教学规律,开展相互听课、研讨、试教、小结等活动,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尤其是乔云台校长到校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中,为建立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师的责感,经常深入到教研组和班级参加教研活动、听课,定期召开工作汇报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乔云台校长一直在校住宿,每早起床后,即查看学生自习,巡视校园,成为惯例。为了突出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各学科都成立了教研组,有的还分设了年级备课组,每周进行一次集体活动,开展教材教法研究。要求每节课必须有详细教案,没有教案不得上课。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比较浓厚的科研气氛和严谨的教风。为了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学校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学籍管理、成绩考核、学生升降级、后勤管理、膳食管理、校产管理及奖罚办法等等,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步入了正常的轨道。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