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同安第一实验小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校史简介

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

校史简介

双溪书院建成后就接纳生徒肄业,官府拨学田作为书院产业。地方人士也有捐资置田献给书院的。因而双溪书院曾拥有田产二百多亩。苏延王之孙苏瑞书等人还捐资购置房产赠送书院。清末,双溪书院拥有铜鱼馆、西门内、读书巷道等处房产14间。田产房产收入作为书院经费。乾隆三十六年(1771)起,还给每月考课成绩优良者发膏火费、奖赏钱。光绪年间(1875——1908),经常在双溪书院肄业,参加考课的生童在二百五十名以上。

在双溪书院掌教并卓有成效的有:雍正乙卯(1735)岁贡庄天能(社坛人)、嘉庆辛酉(1801)举人叶澜(卿木益人)、道光元年(1821)举人叶翼飞(古坑人)、咸丰壬子(1852)举人陈腾鲲(感化里松田人)、已未(1859)举人陈瑞霖(胡厝宅人)、同治庚午(1870)举人叶王睿(美岐山人)。最后一任山长是光绪甲午(1894)举人吴煌枢(县城北门内人)。

清光绪三十年(1904),双溪书院改成学堂。原书院院长吴煌枢(字炯堂,北门内人,光绪甲午举人)任堂长。三十三年(1907)。吴离任,但仍主持设计,就书院后进改建新式教室一座。只是此后军阀混战,地方不靖,校长、教员经常变更,学校时办时停,十年间没有培养出一个毕业生。

1912年,县知事马徵祥(诏安人)重新组建“县立学校”,任命他的同乡林学洙(字绍庭,全闽两级师范学校本科毕业),原任诏安县劝学所长为校长。自此,林学洙连任八年,学校较为稳定。1919年夏开始有首届高小毕业生。新加波东南亚教育研究中心主席王秀南教授就是首届的毕业生。

1921年,前清举人洪国器任校长。地主绅士苏万灵等去上海募捐4200余元,用于扩建教室、宿舍。

1922年,由洪国器的儿子、毕业于省立师范学校、任过同安县劝学所所长、集美小学校长的洪绍勋任校长。时全校有国民(初小)四级,学生180人,高小一年级25人,高小三年级12人,共6个班,学生217人。经费除县库拨给外,并拥有原双溪书院产业,包括铜鱼馆、西门内、读书巷等处房产共14间。

1924年,校名改为县立双溪小学。1930年亲建红砖教室一座三间,还修建雨盖操场。开设12个班级,学生近500人。1931年,吴焕三任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蔡启瑞在校任教。

1935年初,同安县开始实行中心小学区制。该校即为“同安县第一中心小学”,陈汉承任校长。翌年9月,洗墨池小学并入,以原校址为分校。全校共13个班,学生492人,教师16人。县库每年拨款8160元。1937年2月,洗墨池小学独立设校。

1940年更名城厢中心学校,1942年,洗墨池小学再度并入,1944年复行析出。总校名改为大同东北中心国民学校。1947年又易名大同第一中心小学,自此到1949年,共产党地下组织曾在校开展革命活动。教师杨奕坂就是共产党员,校长叶玉书,教员叶文行、叶文邦等也参加了领导下的革命活动。

1949年9月19日同安县城解放。9月底11位教师到校清理环境,找学生排练节目。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学校就有节目上街。10月正式复课,有8个班,学生回校252人。

1950年初改名双溪完全小学,仍由叶玉书任校长。1950年秋,叶玉书因晋江专署小教学习,由江高升任校长。

1951年秋改为双溪中心小学,高江山任校长。

1952年秋,高江山进大学深造,由教导主任郭朝庆代理校务。随着学生数的增加,在校内两侧新建平屋教室4间。

1953年杨清白任校长。县成立小学教研室,亦在校内办公,又因为学生增加,四年级两个班迁到米市楼上课。

1954年秋该校成为“同县实验小学”。施教范围包括城关镇(除西溪街外)以及岳口、五甲、顶溪头的高年级学生。全校共21个班,近千名学生,近50名教职工。

1956年调叶吟俊任校长,1956年9月校园遭遇洪水袭击,围墙倒塌。灾后,中央水利部长傅作义、省水利厅长曹玉昆等到校视察,并拨款3万元新建两座8间石木结构教室。1957年县拨款18000元建6间砖木结构的教室,米市楼分校撤消。

1958年,吴光闪任校长。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五甲村、朝元村共划出水田六亩多,作为“学农基地”。校内还办了畜牧场、木工场。同年搞“大练钢铁”,该校从高年级选出72名年龄较大的学生组成“红领巾远征队”,由5名教师带领,到汀溪的杉际山烧木碳。历经45天,烧碳一千多斤。(1962年,水田归还原村,畜牧场解散。)

1960年9月,厦门师范迁址同安。该校改为“厦门师范附属小学”,归厦门师范领导。实验小学由东山小学接办。本校发展到28个班,60名教职工。1962年,洪山岭接任校长。

1963年,厦师规模缩小,附小也从每个年段各抽一个班到北门外新建的简易教室(在今一中西隅)上课作为分校。1964年6月,以分校为厦门师范附属小学,总校则改名为城关中心小学,陈顺朝任校长。

1969年3月,教师“清理阶级队伍”结束,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被调到山区小学任教。留下来的教师和校产也调配到各街道分散办学。校址包括:原厦师附小的北门外校舍、洗墨池的苏祠堂、南门内原县委党校、溪边的原财贸干校。双溪书院原址只留东溪街的学生,校名改为东红小学。一学期后,北门外与南门内二处因校舍不宜,学生双并入东红小学。

1971年12月26日,同安食品厂经“支左”部队同意占用了校舍,小学迁到原一中的孔庙边校舍,校名“向阳小学”。至1973年学校发展到21个班,上千名学生,100多位教职工,江延榨、叶金赞、林水锦等人相继主持学校工作。1973年叶金赞去世,这时领导班子不团结,教师也分为两派。1975年县派工作组进校整顿。

1976年2月,原领导班子成员调离,县指派工作组成员叶金枪留校主持工作。此后双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力量,充实教师队伍,学校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恢复了生机。

1979年2月复办实验小学。县政府任命叶金枪为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这时办学规模已达29个班,1500名学生,教职工75名。是年县拨款10·14万元,建教师宿舍楼一幢,总建面积1259·67平方米。1986年又投资41万元兴建教学大楼4幢2421平方米,共有32间教室,8间年级办公室。同年4月被定为省重点小学。

1981年10月庄恭炳接任校长,充实了领导班子,办学规模陆续扩大到29个班,1500多名学生,75名教职工。1988年少先队被评为全国红旗大队。1988年12月叶金枪退休。1989年9月,县任命庄恭炳兼任党支部书记。

1990年9月,吕秋宝接任校长,学校继续得到发展。1990年5月翻建新综合楼一座,面积1523平方米,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是年出席省集资办学现场会的刘金美副省长、国家教委计财司司长、省教委领导相继来校视察。1992年11月学校被市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1994年2月被省委宣传部、省教委授予省级文明学校的称号,1996年3月被省教委确认为首批省级示范小学。

1997年8月,陈荣艺任校长。1999年8月,同安实验小学更名为同安第一实验小学,陈荣艺继任校长。学校规模扩大到32、33个班,学生数达1760多个,在职教师90名。教师中大专学历以上的占60%,特级教师2人,省市学科带头人2人,小中高2人,小学高级教师35人。学校各种专用教室配备齐全,教学仪器达到一类标准,已建立闭路电视网络,生均图书占有量22册。学校始终以培养高素质的未来人为宗旨,五育并举,已基本形成“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造美”的办学特色。先后进行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尝试教学”、“指导——自主学习”等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是全国“新课程与学习方式转变”、“电化教学”、“体育发展研究”实验基地,是省、市、区的课程改革实验点。

2002年8月,学校原教师宿舍楼侨胞——陈美玲于双溪校区捐资兴建福华楼一座,总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学校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学校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2004年8月学校芸溪校区在芸溪小区落成并正式开办,学校自此分为双溪、芸溪两个校区,陈荣艺继任校长。芸溪校区总占地面积214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配有2500平方米的体育艺术馆、200米的塑胶跑道,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电脑室、图书室、演播室、多媒体电教室、语音室等专用教室备配齐全,学校最大办学规模可达四十二个教学班,可容纳两千多名学生。芸溪校区第一年招收学生361人,教师22人。

2004年12月4日学校在芸溪校区举行建校一百周年庆典活动,区人大副主任洪美霞、副区长李虹、政协副席朱艺芬等领导及各届校友500多人出席了校庆典礼。同时还举行了校庆师生书画展、“岁月如歌双溪会”大型文艺汇演等校庆系列活动。

2005年9月,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两个校区共有46个教学班,2234名学生,教职工128名。2005年10月学校被评为福建省素质教育先进校,学校的发展再上新台阶。

2007年9月,郑良意任校长,学校办学规模继续扩大,共57个教学班,2682名学生,教职工123名。学校坚持“教育即服务”的办学理念,加强行政团队、教科研团队、德育团队等团队的建设,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营造书香校园,办学成效显著。学校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的深化研究》实验校。2008年12月复评获得厦门市第十一届(2006-2007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2009年2月学校少先队被为福建省少先队红旗大队。2009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小学示范图书馆,2009年12月被评为厦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2010年5月被评为厦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2010年7月被评为2008-2009年度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先进集体。

2010年9月,郑良意继续任校长,洪建设接任书记。2010年11月学校被评为厦门市第十二届文明学校(2008-2009年度) ,2011年4月被评为福建省书香校园创建示范校,2011年11月被评为厦门市德育先进学校,2012年2月被评为厦门市第三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

2014年7月,双溪校区教学楼经检查为危房,教育局于临近的体育场开始建造板房临时校区,同时原址开始加固修正。

2014年9月,临时板房校区建造完毕,双溪校区全体师生1800多人迁址。板房校区每间教室设有一个多功能黑板、五盏风扇、九个电灯、两台空调及布告栏。

2016年9月,在板房校区度过两年时光的双溪师生回到已经修正完毕的双溪校区原址,同时板房校区开始拆除。

2016年10月,板房校区拆除完毕。

【厦门同安第一实验小学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