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化
传说轶事
东岳大帝
东岳大帝,又称东岳泰山君,是东岳泰山之神。农历三月廿八为泰山神东岳大帝圣诞。秦汉之前,古人认为泰山为“峻极之地”,是人与天相通的神地所在,谓泰山之神即东岳大帝。秦汉以后,泰山神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阴阳交代,万物之始的神灵。人们将泰山神作为泰山的化身,是上天与人间沟通的神圣使者,是历代帝王受命于天,治理天下的保护神。据道教经典记载,东岳大帝“常服青袍,戴苍碧七称之冠,佩通阳太平之印,统领百神,乘驭青龙。“形象威猛,权势显赫。
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全称为“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教尊为“天仙玉女碧霞护世弘济真人”“天仙玉女保生真人宏德碧霞元君”“金光普照天尊”等。民间称为泰山奶奶、泰山娘娘、泰山圣母、天仙圣母等,其道场是在五岳之尊的东岳泰山。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一说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碧霞元君在明清时期的民间信仰中占有重要地位,碧霞元君庙会规模较大,在华北的一些地区规模尤大。碧霞元君总领东岳大帝座下所有的神将,监察天下善恶,以及总领天下所有的动物的修行者。其形象多为“云肩羽衣,锦绣霞裙,登云珠履,百宝翠冠,手持如意。”
东岳为首
在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中,在世界初成,天地刚分之际,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溢然长逝。巨人倒地后,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重于泰山
祭祀文化
封禅是封建王朝最高级别的祭祀大典,专指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祇的仪式,是一种特殊的祭祀活动。秦以来正式举行过封禅大典的帝王有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隋文帝杨坚、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和宋真宗赵恒,共历五代九家。不论“四岳”“五岳”,泰山大多数时期为“宗”,为“长”。连绵不绝的巡守、封禅、祭祀活动,大都与山岳崇拜、泰山独尊相关联。秦始皇对泰山进行首次明确可靠的封禅,随后延续至宋代的泰山封禅。宋真宗后,皇帝到泰山封禅已经废止。明清两代虽不在泰山封禅,却仍然不断在京师及泰山举行祭祀活动。宗教文化
泰山堪称儒、释、道三教相通相融的典范。孔子与泰山,儒家文化与泰山文化,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被认为是孔子借泰山的至高无上而抒发自己高瞻远瞩、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理想。儒家另一位代表孟子,人们称他有“泰山气象”,认为孟子的人格精神富有泰山的岩岩之势。
泰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一,因道教“天人合一”的理念与帝王封禅的初衷契合,因此深受秦始皇、汉武帝等的推崇。唐朝时,李唐王朝将老子当作自己的祖先,在泰山为其敕造老君堂,并敕封号为“太上玄元皇帝”,唐、武周七帝曾先后在泰山岱岳观中修斋建醮。金元时期,源于王重阳在山东创建全真道,道教在泰山迎来鼎盛。
道教音乐
泰山道教音乐流传于山东省泰安市境内,始于北魏,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历代中国人对泰山的崇拜,泰山道教音乐得以进入封禅大典,成为封禅仪式的重要内容。泰山道教音乐的曲目丰富,在殿堂内的演唱主要采用全真派统一的“十方韵”。此外,它还广泛吸收民间音乐成分,逐步积累了一大批曲目,泰山道教音乐中现存的可演唱曲目、岱庙馆藏曲目及散落于民间的曲目总计有五百多首。泰山道教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主要是全真派的经韵唱诵,包括颂赞、步虚、偈等形式,唱诵有独唱、齐唱和散板式吟唱等表现形式,根据场合的不同分出阴阳调,阳调主要用于祭祀,阴调主要用于外道场。器乐主要采用法器作为打击乐器,另以管弦乐器奏曲。其代表作品有《步虚第一》《大学仙》《迎内辇》《清江引》等。泰山皮影戏
泰山皮影戏是山东皮影戏的重要代表之一,从明代开始,其表演活动就频繁。清末民初至今,已有六代人传承这一民间艺术。泰山皮影戏声腔种类丰富,它不仅继承了早期山东皮影的“摩调”,还广泛吸收泰安当地流行的其他民间戏曲唱腔,形成了特色的声腔体系。泰山皮影戏的人物形象造型多借鉴泰山民间剪纸和传统戏曲脸谱,逐步形成了带有鲜明地域特点的脸谱系列。泰山皮影戏属典型的口传民间艺术,演出没有剧本,演员完全靠记忆表演发挥。演出剧目极为丰富,尤以《泰山石敢当》系列剧最为著名。艺术作品
泰山被历代文人学者所仰止,泰山题材的文学创作,自先秦业已问世。“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这一最早专咏泰山的诗句,出自《诗经·鲁颂·閟宫》。此后西晋陆机的《泰山吟》、南朝宋谢灵运的《泰山吟》、东晋女诗人谢道韫的《泰山吟》等,都是吟岱名篇。唐代泰山文学呈现高峰,如杜甫赋《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李白所作《登泰山》中“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描写了泰山奇丽景象。此后的宋人欧阳修、米芾、赵明诚,金元人党怀英、王恽、郝经、贾鲁,明清人李东阳、王世贞、钟惺、施闰章、王士禛、纳兰性德、袁枚、姚鼐、康有为等都曾登览泰山,留下了浩若烟海的颂岱诗文。
在艺术领域,泰山吸引了众多画家创作了大量的泰山题材画作,如元明之际王蒙的《岱宗密雪图》,明代叶澄的《泰山图》,清代李世倬的《对松山图》、罗聘的《登岱图》等。同时肇兴的还有泰山壁画创作。唐李隐《大唐奇事》记有泰山人廉广“于壁上画鬼兵百余”之故事,唐时壁画在泰山已多有绘制,至今岱庙大殿还留存有古代壁画杰作。此外,在石窟造像、雕塑等方面,也多精工妙品。如灵岩寺四十尊宋塑罗汉像,被近代梁启超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泰山戏曲演艺活动,始于东岳庙会中的祀神演出。金元之际,戏曲作家、散坊散乐、民间艺人多趋地于东平,为泰山戏曲注入活力,促成元杂剧的大繁荣。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