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形成过程
泰山作为地壳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古泰山形成、海陆演变,泰山形成等3个阶段。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它经受了泰山运动、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等五次大地壳运动的强烈变革,经历了地壳发展历史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五个主要阶段的改造,泰山形成于一个中新生代的掀斜断块凸起,燕山运动奠定了山体的基础,喜马拉雅运动构造了山体的基本轮廓。
古泰山形成阶段(距今25亿年以前)
大约在新太古代初期,古老陆台裂开,形成巨大的凹陷带(海槽),沉积了巨厚的超基性一基性火山岩和杂砂质火山碎屑岩。在距今25亿年前后,鲁西地区发生过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泰山运动),先沉积的岩层褶皱隆起形成巨大的山系,古泰山就是这些山系的一部分,耸立在海平面之上,同时伴随着岩层的褶皱隆起,产生了一系列断裂以及大量中酸性岩浆的侵位和区域变质作用,从而逐渐形成了表壳变质岩系和分布广泛的闪长岩、花岗岩类的古老侵入杂岩体。
海陆演变阶段(距今6~2亿年)
经过18~19亿年的长期风化剥蚀,山地地势渐趋平缓。古生代初期,华北广大地区大幅度下降,海水侵入,古泰山也随之沉没到海平面以下。在古泰山的“泰山杂岩”风化剥蚀面上,沉积了近2000米厚的海相地层,即寒武-奥陶系的石灰岩和页岩。中奥陶世末,在加里东运动影响下,鲁西和整个华北又缓慢地整体上升为陆地,缺失了晚奥陶世、志留纪、泥盆纪、早石世的沉积。至中石世初,发生过短暂的升降交替,鲁西处于时陆时海的环境,在中奥陶统的风化剥蚀面上,沉积了中、晚石世的海陆交互相含煤地层。而后鲁西又持续上升,进入大陆发展阶段。在此段时间,泰山地区的地势高差不大,为丘陵地形。
隆升定型阶段(距今1~0·3亿年)
人类活动
先秦时期
泰山进入人类的视野较早,早在50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新泰人”便在泰山脚下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形成以泰山脚下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大汶口文化,在这种发达文化的背景下,泰山成为诸多族群所仰望的神山。夏商周三代,泰山祭祀成为信仰顶峰的代表。自秦始皇以来,先后有12位帝王到泰山封禅祭祀,形成了帝王文化。
夏朝时期,禹帝曾封泰山,商部落之相土建都于泰山下。商帝汤时期,商汤封泰山,禅云云。商帝武乙时期,泰山附近的东夷族势力日益强盛。周朝建立后,曾进行多次东征,攻打东夷,泰山附近为东夷人世代聚居区之一。周武王十二年,封周公旦于曲阜,泰山在鲁国封地内。春秋战国时,泰山作为“四岳”之一,由诸侯掌管。后来管理泰山的官员就成为了专门主祀泰山的专职官员。
秦朝至汉朝时期
秦时泰山属济北郡、齐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登基第三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登泰山封禅。公元前209年,秦二世相继封禅泰山,并刻石纪功。汉代设泰山郡,管理泰山与政务,政教、礼仪、兵刑合一。汉代泰山郡守及都尉,多为名流学者、功臣大将。如汉宣帝时经学家严望,哀帝时经学家龚舍等。此外,还在泰山设岳令、庙令及岱岳镇使都虞侯联合管理泰山,直至宋开宝年间移县治于古岱岳镇后,始以县令兼管泰山。汉武帝时,济北王献泰山及其旁邑,其王成为天子祭泰山的祠官,汉武帝前后八次封禅泰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大宗教竞相勃发、传布,佛教、道教进驻到泰山,促使泰山的原有信仰和新兴宗教相互融合,使其形成“宗教山”。晋朝义熙五年,宰相刘裕北伐南燕,攻克泰山,南燕灭亡后,泰山收复为晋朝领土。义熙年间,天竺高僧佛驮跋陀罗至泰山,在泰山的北麓修建了一座寺宇,名为佛驮跋陀罗寺,又名云禅寺。
隋唐至宋金时期
隋唐宋金时期,中国文学艺术与学术发展的顶峰,在泰山文化上也有体现。以士为主体的文人群体竞相登上泰山,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华章。尤其在盛唐与金末,泰山文学创作迎来了两度高峰,名家佳作频出。唐代武德六年,割据泰山一带的徐圆朗被唐军所破,泰山从此开始被唐廷所控制。贞观年间,灵岩山巅开凿石窟,建造释迎像。显庆六年二月,唐高宗皇后武则天敕使道士东岳先生郭行真,在泰山建醮造像,并立双碑纪事,即为“鸳鸯碑”。乾封元年正月,唐高宗封泰山,禅社首山,在泰山设立《登封纪号文》等碑文。宋代,泰山书院与泰山学派出现,帝王与僧道虽仍在泰山活动频繁,但文化主流却已经悄然转入文人群体,这一时期的泰山可称为“文化山”。
元明清时期
元明清时期,泰山民间信仰兴起,随着碧元君信仰在全国的广泛传播,一时涌现出到泰山进香的高潮。使这一时期的帝王、文人在泰山的活动也受到民间习俗的影响。此外,金元至清,州府下设县,知州、知府、知县均把祭祀泰山和管理泰山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并又委派泰山守、泰山权守(临时代职)专管泰山。清室王朝或祈雪雨年丰,或禳灾异水旱及河决地震等,皆遣官或命巡抚、布政使、泰安知府、知州、知县行事祭祀。民国期间,泰安县设“政府保管委员会”“古物保管委员会”“泰山林场”等机构管辖泰山。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1932年、1933年8月至1935年10月冯玉祥将军反对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两次隐居泰山,在此期间其为纪念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烈士,在泰山修建烈士祠和辛亥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泰山建立“泰山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泰山林场”,1955年改称“泰安县文物保管所”“泰山整修委员会”,同时山东省政府成立了“泰山建设委员会”。1956年改为“山东省泰山管理处”,1958年更处为局,业务归济南市领导,并建立了“中共泰山工作委员会”。1961年公布为“泰安专署泰山管理局”。1968年7月,泰安地革委撤销泰山管理局,泰山由地区影展馆代管。1970年5月,成立泰山管理委员会。1976年4月,又恢复泰山管理局建制。1978年,国务院确定泰安(泰山)景区正式对外开放。1985年5月,泰安划为地级市后,在原有泰山管理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了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1996年4月,泰山管委与市旅游局合并,1998年12月,分出单设。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