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25年,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在黑龙潭澡布崖上建长寿桥,在桥西北建无板庙。同年张宗昌督工重修碧葭祠正殿。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重视泰山的保护和建设。从50年代始,对泰山名胜古迹进行有计划的建设与管理。1965年,长寿桥两端各建石亭一座。1966年11月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在泰山建地震台。1977年,整修拓宽环山路,大众桥至普照寺路段铺筑沥青。1978年,按三级路标准修筑泰山游览公路。
1981年1月始建中天门索道,1983年8月5日建成,是中国第一条大型现代化双牵引三线往复式客运索道。全长2078米。1985年,整修泰山西溪公路,对原路调直、加宽、降坡,增加桥涵和防护措施,铺筑混凝土路面。1987年,投资76万元建成天外村停车场。1989年,虎山公园一期工程竣工、开放。是年,中溪山慈恩亭建成。1993年,桃花峪景区开发一期工程、后石坞景区开发一期工程和玉毫庙改造工程竣工。同年8月28日后石坞索道建成通车,为单线循环双人吊椅式客运索道,全长518米。同日,桃花源索道建成通车。为单线循环吊厢式客运索道。全长2196米。1994年4月,泰山登天景区保护建设工程开工,8月结束,共维修改造56个单体建筑,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泰山景区最大的一次保护性维修改造工程。1995年,开发天烛峰景区,并对外开放。同年,桃花峪旅游公路竣工通车,修复升仙坊至碧霞祠盘道。
2010年11月30日,泰山新天外村游人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中心利用高科技手段,对重点安全区域全面监控覆盖,为游客疏导、车辆调度提供技术平台,设有售票检票区、快餐购物区、信息展示区、户外休闲区等4个区域,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游人服务体系。
2020年12月9日,泰安市泰山景区内红门广场、虎山公园和引水上山污水下山工程竣工启用仪式在红门广场举行,红门广场、游客中心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景区建成了集游客集散、售票服务、咨询投诉、信息展示、医疗救助、停车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门游客中心。
2023年11月23日,“泰山景区5g+智慧旅游试点项目”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第一批30家“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并被授牌。景区与中国联通成立“5g+智慧泰山联合实验室”,以5g为技术驱动,综合应用vr/ar/ai技术赋能智慧景区升级,全方位提升景区管理、服务、营销水平和能力。
保护
1993年,泰安市泰山景区开展岱庙复古工程,先期工程对宋天贶殿、岱庙坊等20个古建筑进行了全面整修,泰安市按照“以保护为主,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复建西华门。有关部门聘请专家进行考古挖掘,参照历史文献进行实地测量。修复工程全部采用手工,并采用与周边墙体相同的元代用料,对石质砖纹、墙体构造和门面风格进行严格界定,在沿袭宋代排叉柱形式的明清门址保存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同时此次工程还对景区内200多株古树名木进行扩穴、复壮、吊拉和支撑,对100多个碑刻文物进行了描红复位。修复工程历经十五年,于2005年9月结束。
2018年,泰安市首部实体性法规《泰山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条例》经过山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查获批,于2018年5月1日正式施行。
2020年12月1日,经过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决定:对《泰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作出修改。进一步细化了对泰山石、泰山文物等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措施。
2025年2月消息,泰山景区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截至2月已发现新文物31处,其中遗迹4处,墓葬1处,摩崖石刻26处,主要分布于南天门、中天门、红门、玉泉寺等位置。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