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相关制度
万木草堂的招生没有年龄、职业的限制,也不需经过考试。投奔康门之下的学生,有其他书院慕名转来的,也有经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有科举及第的举人,也有担任知县的朝廷命官。康有为之收徒,必先经过交谈,以察其志向。梁启超说:“先生初接见一学者,必以严重迅厉之语,大棒大喝,打破其顽旧卑劣之根性,以故学者或不能受,一见便退;其能受者,终身奉之,不变塞焉。先生之多得得力弟子,盖在于是。”
相关人物
清嘉庆九年(1804年)增城举人邱觉黉倡议,经广东十府十州八十邱姓宗亲决议,由增城县、阳山县、乳源县、平远县、博罗县、河源县、大埔县、镇平县、从化县、花县等十二丘(邱)氏族人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集资创办邱氏书室。因广府邱氏多为河南邱氏分支,故以河南堂为堂号。中法战争后,康有为为了宣传其维新变法思想和培养变法人才,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租借“邱氏书院”作为讲学堂,创办了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改良主义思想,开展政治活动,成为戊戌变法策源地。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万木草堂迁至卫边街的邝氏宗祠(今广卫路附近)。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来学者众,遂迁至广府学宫仰高祠(今文明路广州市第一工人文化宫内)。习惯上,人们将康有为在这三址所办的学堂统称为“万木草堂”。
康有为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少淹博旧籍,并读过一些家藏的西方书籍,从小就立有远大的志向。十九岁时师从当时名儒朱次琦于礼山草堂,苦读三年。后来历游香港、上海,接触到大量的西书,自称“新识深思,妙悟精理,俯读仰思,日新大进。”(《康南海自编年谱》)面对民族的深刻危机,他萌发了学习西方之长,实行维新变革,挽救民族危机的维新变革的思想。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冬,康有为以布衣之身毅然进京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不但没有任何结果,反而遭人讥讽。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春,他举家迁往广州,并开始讲学。由于他以布衣上书的名气很大,致使当时正在学海堂书院读书的陈千秋、梁启超等人纷纷前来请益,并为他的学识所折服,愿为弟子。这时,青年学子也慕名闻风而来,康有为应陈、梁之请,便租赁长兴里邱氏书室,正式开办学舍,创建万木草堂。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