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2月,武汉大学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高端智库、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还拥有7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8个强基计划招生专业、1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0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类别 | 名称 |
---|---|
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 |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建)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 | 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 | 湖北梁子湖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大气遥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国家应用数学中心(1个) | 湖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
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 | 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协同创新中心 |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建设单位(1个) | 国际法治研究院 |
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1个) | 辛亥革命博物院——武汉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 |
国家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1个) | 简帛研究中心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 | 地球空间环境与大地测量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口腔生物医学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力机械过渡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水工岩石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合生物合成与新药发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极地环境监测与公共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 | 有机硅化合物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筑物检测与加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植物生物技术与遗传资源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雷电防护与接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时空数据智能获取技术与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碳中和感知与效能评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7个) | 国际法研究所、环境法研究所、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信息资源研究中心、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媒体发展研究中心 |
教育部前沿科学中心(1个) | 免疫与代谢前沿科学中心 |
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 | 云南大理地球物理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高层大气环境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 |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现代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区域国别研究基地(1个) | 武汉大学法国研究中心 |
独立法人科研机构(2个) | 湖北珞珈实验室、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 |
注:此表统计时间为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科研平台 |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12月,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99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学校连续十余次荣获深圳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优秀产品奖(成交奖)和优秀组织奖。
年度 | 奖项 | 项目/团队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大宗细粒固废低钙重构制备超稳材料关键技术及应用 | 侯浩波 |
202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北斗高精度实时融合监测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 | 姜卫平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天空地遥感数据高精度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 李德仁 |
2020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发掘与利用 | 何光存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深部复合地层隧(巷)道tbm安全高效掘进控制关键技术 | 刘泉声 |
202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厘米级型谱化移动测量装备关键技术及规模化工程应用 | 闫利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推广应用 | 李建成 |
2019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微创等离子前列腺手术体系的关键技术与临床应用 | 王行环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产卫星准实时厘米级精密定轨系统及其重大工程应用 | 赵齐乐 |
201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中国高精度位置网及其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应用 | 施闯 |
201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海洋测绘和内陆水域监测的卫星大地测量关键技术及应用 | 姜卫平 |
2017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流域径流形成与转化的非线性机理 | 夏军 |
201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摄影测量网格处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 张永军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深部隧(巷)道破碎软弱围岩稳定性监测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 刘泉声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研发与系统建设 | 蒋捷 |
2015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机制 | 舒红兵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 | 李清泉 |
2014年 |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 武汉大学对地观测与导航技术创新团队 | 李德仁 |
201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关键技术与应用 | 施闯 |
201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水稻胚乳细胞生物反应器及其应用 | 杨代常 |
2012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基于天然高分子的环境友好功能材料构建及其构效关系 | 张俐娜 |
201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水利水电工程渗流多层次控制理论与应用 | 周创兵 |
201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数据处理技术创新及在国家应急响应中的应用 | 李德仁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江湖冲积过程联动机理与关键调控技术 | 李义天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心律失常的结构和神经重构的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 | 黄从新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精密定轨定位数据处理理论、方法和软件系统 | 施闯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测绘基准和空间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及其在灾害应急测绘中的应用 | 李建成 |
2010年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 人工结构中的波及相关奇异性质研究 | 刘正猷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混凝土坝整体稳定安全控制新理论及工程应用 | 常晓林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时空数据挖掘关键技术与应用 | 刘耀林 |
2010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开放式虚拟地球集成共享平台及重大工程应用 | 龚健雅 |
200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本体元建模方法及其在软构件库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中的应用 | 何克清 |
200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龋病牙髓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樊明文 |
200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我国区域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的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 | 李建成 |
200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水电站过渡过程关键技术与工程实践 | 杨建东 |
2007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于3s集成技术的ld2000系列移动道路测量系统及其应用 | 李德仁 |
200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复杂岩体多场广义耦合理论及工程应用 | 周创兵 |
200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空间数据自动综合技术及应用工程 | 郭仁忠 |
2005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空间信息网络服务技术及产业化 | 龚健雅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地理空间信息资源开发与技术产业化 | 边馥苓 |
2004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心房颤动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黄从新 |
200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国产gis基础软件吉奥之星的研制与工程应用 | 李德仁 |
200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基础及射频消融 | 黄从新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奖项 | 等级 | 成果名称 |
---|---|---|
国家测绘科技进步奖 | 特等奖 | 实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平台及重大工程应用 |
测量工程空间信息获取理论方法及软件 | ||
一等奖 | 车道级导航模型与精细道路数据众包获取技术 | |
自然灾害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
高程基准现代化实现关键技术 | ||
多成因辐射退化遥感数据的质量改善理论、方法与应用 | ||
对地观测卫星激光测高基础数据精细化处理关键技术 |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 |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生物医用功能材料 |
氧化偶联反应及机理研究 | ||
匿名多因素身份认证理论与方法 | ||
大型水电机组动力学建模、故障诊断与优化控制 | ||
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北斗及对地观测卫星精密定轨关键技术与重大工程应用 | |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人类重要胞内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和免疫逃逸机制研究 | |
发明技术奖二等奖 | 大功率级联多电平变换器拓扑结构创新及其工程应用 | |
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南方水稻灌区节水减排技术与应用 | |
科技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 | 口腔颌面创伤救治及继发畸形整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 论文类一等奖 |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 |
著作类一等奖 | 反法西斯战争时期的中国与世界研究 | |
发达国家发展初期与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 ||
注:此表统计时间为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研究成果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图书馆
武汉大学图书馆以其历史悠久、藏书丰富、建筑宏伟、环境幽雅而闻名于世。图书馆前身为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1917年正式建馆,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1935年启用坐落在东湖之滨、狮子山顶的图书馆大楼。1985年在校园中心建成了一座新图书馆。2000年8月,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四校图书馆合并为新的武汉大学图书馆。2011年11月,总馆新馆扩建工程完成启用。2016年5月,信息科学分馆新馆建成启用。2016年5月,信息科学分馆新馆建成启用。全校现有图书馆馆舍面积为77,389平方米,资料室为14,242平方米,代管国家网络安全学院图书馆20,702平方米,总服务面积达到112,333平方米。
截至2024年12月,该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总量达2455万册。印刷型文献共739万册,其中图书612万册,报刊合订本87万册,地图、声像、缩微资料18万件,学位论文23万册;2024年订购各类文献数据库586个,中外文电子书刊达1716万册,其中电子图书1455万册,电子期刊261万册。学科覆盖文、理、工、农、医等各个领域。在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中,有21个学科的藏书被评为“研究级藏书”,水利工程、动力工程、电力工程、测绘制图等专业的中外文书刊保障率位居全国榜首。馆内收藏有自1907年以来近1个世纪的生物医学检索信息,各种比例尺国家基本地形图和航空航天地球摄影照近10万件。图书馆藏有古籍20余万册,有300多种收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66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已经形成印刷型文献、数字化文献和网上文献信息三位一体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设有资源建设中心、文献借阅中心、学术交流与服务中心、古籍保护中心、特藏中心、技术支持中心和工学分馆、信息科学分馆、医学分馆等六个中心和三个分馆。
学术期刊
截至2025年6月,武汉大学及下属各机构出版学术期刊共计56种,该校定期公开出版31种专业刊物。
期刊名称 | 期刊简介 |
---|---|
《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 | 创刊于1930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24日出版。致力于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设有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综合评述等栏目。在基础数学、空间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先进材料、分析化学、病毒学、植物学、信息安全等方面有独具一格的特色 |
《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 | 创刊于1957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工业综合类学术期刊,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每月15日出版。重点报道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电气工程、机械与动力,计算机及电子技术,兼顾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且具有鲜明的水利电力学科特色 |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 创刊于1958年,是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及相关学科的原创性科研论文,面向广大医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临床工作者。该刊为双月刊,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该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是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省医学精品期刊 |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英文版) | 创刊于1996年,是由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全英文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从2021年第6期开始,该刊与edp sciences合作在全球进行open access(oa)出版,曾先后获评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等荣誉 |
《测绘地理信息》 | 创刊于1976年,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测绘专业领域工程技术类期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测绘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湖北省专业技术优秀精品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科学文摘》(sa)、荷兰《文摘与引文数据库》(scopus)、荷兰《地学数据库》(geobase)等数据库收录期刊 |
《生物资源》 | 创刊于1975年,是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和武汉科学技术情报中心主办,在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的协办下,主要刊载动植物资源、遗传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生物资源利用与评估应用技术,以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等方向的最新原创研究成果、综述进展和学术简报,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 |
《图书情报知识》 | 创刊于1984年,是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和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承办的国家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综合性学术期刊。期刊为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入选《fms管理科学高质量中文期刊列表》,连续多年获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湖北省最具影响力学术期刊、湖北省优秀期刊等 |
《武大国际法评论》 | 该刊是武汉大学主办,由首批国家高端智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编辑的法学理论刊物,逢双月出版 |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 创刊于1959年,由武汉大学、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共同主办,为月刊,是水利工程类技术期刊。开辟了水利工程、水文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水电与新能源等栏目 |
《节水灌溉》 | 创刊于1976年,是中国节水灌溉专业领域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技术类期刊,月刊,由武汉大学、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联合主办。该刊先后多次获得国家水利部、湖北省优秀期刊奖;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期刊”“wjci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期刊”,被cab abstracts、ebsco、doaj、jst收录 |
《人文论丛》 | 该刊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性学术集刊(cssci来源刊物),义理、考据、词章并重,设有人文探寻、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哲学与思想文化、中国文学、明清经济社会文化、文史考证、出土文献研究、学术述评等栏目,涵盖文、史、哲诸人文学科 |
注:此表统计时间为2024年7月,且仅列出武汉大学部分学术期刊 |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