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汉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武汉大学校园文化

武汉大学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名

武汉大学溯源于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更名为武汉大学。

校徽

武汉大学校徽为正圆形,内圈正中为老图书馆线条造型,表达学校独有地标特征和文化标志;中间下书阿拉伯数字“1893”,为武汉大学前身自强学堂创办时间;内外圈间,上方为武汉大学英文名称“wuhan university”,下方为中文汉字毛体校名。标准校徽为双色校徽,由珞珈蓝和珞珈绿两种颜色构成。

校旗

旗旗面为红色,正中为毛体“武汉大学”四字,左上角为标准双色校徽。

徽章
校名徽章以标准校名为基础进行设计制作。共有两种形式:白底红字为学生佩戴;红底白字为教职工佩戴。

精神文化

校训

1993年,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经校务委员会审议,武汉大学新校训定为: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自强”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为自尊自重,不断自力图强,奋发向上。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该校最早前身为“自强学堂”,其名也取此意。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谓抱负远大,坚强刚毅。该校30年代校训“明诚弘毅”就含此一词。用“自强”“弘毅”,既概括了上述含义,又体现了该校的历史纵深与校风延续。

“求是”即为博学求知,努力探索规律,追求真理。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拓新”,意为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概言之,该校新校训的整体含义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树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刻苦学习、积极奉献的伟大志向,以坚毅刚强的品格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努力探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创新局面,取得新成绩,办好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不断为国家作出新贡献。

校歌

武汉大学校歌为《武汉大学校歌》,为1998年所征集,由陈望衡等作词,陈国权谱曲。

《武汉大学校歌》
东湖之滨,珞珈山上,这是我们亲爱的学堂。百年沧桑,弘毅自强,根深叶茂育桃李,满园芬芳。啊,美丽的珞珈山,多少雄鹰竞翱翔。扬帆长江,奔向海洋,这是我们成长的地方。德业并进,求是拓新,大同寰宇向未来,我创辉煌。啊,心中的珞珈山,今朝多磨砺,明日作栋梁。
参考资料:

社团文化

截至2023年8月,武汉大学拥有校级学生社团132个,院级学生社团近300个,分为思政创新、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公益自律等类型,包括武汉大学普法协会(学生)、武汉大学樱之音口琴协会(学生)、武汉大学逻辑推理协会(学生)、武汉大学春晖公益中心(学生)、武汉大学生命探索者协会(学生)等社团。

其中,武汉大学普法协会(学生)是由武汉大学法制办公室指导的校级学生社团,是带有法律性质的综合性学生社团,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三名,下辖秘书处、宣传部、实践部、外联部四个部门;武汉大学樱之音口琴协会(学生)成立于1996年,是全校“二十强”学生社团之一,也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学生口琴社团之一。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