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截至2013年底,农科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162项,取得农业科技成果480项(科研项目鉴定成果391项、品种审(认)定38个,专利92项),科研成果获奖189项。全院发表科研论文1556篇(其中sci或ei论文70篇),出版专著51部。
突出重点特色学科
按照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学科发展和项目选择上遵循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办特色所,办特色学科。目前已形成了12个方面具有现代都市农业特色的重点学科,并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其中有2个学科主持国家行业计划,有3个学科跻身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有9个学科显示出区域特色优势。
水生蔬菜学科。建有 “国家种质武汉水生蔬菜资源圃”、“武汉水生蔬菜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生蔬菜资源圃”搜集保存有12类水生蔬菜种质资源1800余份,为全国36个活的植物基因库之一。已育成鄂系列莲藕、芋头、茭白品种20个。2009年,农业部行业计划项目“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获准立项(总经费2333万元)。2010年,“中国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进入“十二五”科技部项目库(总经费1000万元),标志着水生蔬菜学科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蔬菜植物保护学科。建有“国家农药登记室内活性验证试验实验室”、“国家农药登记室外试验基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实验站”,为农业部认证农药登记药效试验单位,每年承担200余项药效试验和农药厂家的各种验证性试验、推广性试验,为农药品种市场准入提供依据。2008年主持农业部行业计划项目“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经费1672万元)。
优质萝卜新品种选育。已搜集萝卜种质材料500余份,先后育成夏抗40天、四月白、春雪等春、夏、秋、冬系列萝卜新品种16个,选育的腌制型加工萝卜新品种武渍一号填补了市场空白。同时,培育出萝卜雄性不育三系配套材料20余套,使萝卜生产实现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春、秋淡季品种选育达国际领先水平。
茄果类品种选育。已选育出鄂茄系列、紫龙系列、迎春系列、汉红系列以及春晓、伏龙茄等14个茄子新品种,实现了湖北茄子主栽品种本土化。“十一五”期间,率先在湖北省启动茄子航天育种研究,初步育成“太空”茄子新品种“变色龙”(商品名),推动了湖北茄子产业的良性发展。茄果类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耐热及航天育种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蔬菜栽培与采后学科。建有“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实验站”,主要从事豆类、十字花科类作物的育种及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推广工作。以蔬菜栽培技术和小白菜为代表的快生菜、豆类新品种选育应用为发展重点,在主要蔬菜有机栽培和采后加工技术研究及技术规程的制定等方面在华中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长江名优鱼类繁育与研发。鳜鱼研究率先在全国攻克鳜鱼苗种“寸片关”,形成了鱼苗驯化、人工繁殖、人工饵料、品种选育、规模养殖等成套技术,研究水平国内领先。年生产大规格种苗1000余万尾,是长江地区鳜鱼等肉食性鱼类种苗生产单位,建有“武汉市鳜鱼良种繁育中心”、“武汉市鳜鱼产业园”。在鲌鱼研究方面,黑尾鲌从引种到推广示范成套技术成熟,研究水平国内领先,种苗繁育产能达到5亿尾,是全国唯一的黑尾鲌系列研究和种苗规模化生产和推广单位,建有全国唯一的鲌鱼专业良种场。
鱼用疫苗及渔药研发。已研制出鱼药及疫苗品种15个,研制出中草药200余种,注册药号60余种,制定了8个中草药渔药国家标准,在鱼类浸泡免疫防病技术及中草药渔药研发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兽(禽)药及疫苗研发。畜科所攻克了“ibrs-2细胞转瓶永续培养”技术,使猪细小病毒疫苗的生产实现了产业化;中博生物公司自主研发的猪伪狂犬病活疫苗、猪瘟活疫苗、猪乙型脑炎灭活疫苗已获得生产文号, 并投入规模生产;自主研发猪γ-干扰素新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证书,正在进行动物实验;合作研发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基因工程弱毒疫苗属国内首创,2010年获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生产文号,成为该疫苗农业部指定生产企业之一。
畜禽良种繁育技术研究。建有“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武汉江夏综合实验站”、“武汉奶牛胚胎工程中心”。利用人工授精、分子标记等先进技术成功培育出瘦肉率高、抗病力强、耐粗饲、风味独特的良种肉鸭。
西、甜瓜品种选育及苗种规模化技术研发。已收集育种资源400多份,先后培育出适合武汉气候特点的抗病、优质、高产的早、中、晚熟西、甜瓜新品种(组合)12个。在设施栽培、耐湿栽培、无籽西瓜、工艺西瓜、反季节栽培、嫁接苗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已形成系列成套技术。
植物营养学科。与美国专家及其相关机构合作,对全市土壤、肥料施用现状及植物营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科学调查,在5个涉农区开展了测土配方平衡施肥试验示范。研究、开发了适合不同作物需求的两大类、8个系列肥料新品种。
园林及绿化苗木乡土品种研发。建有“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已收集草坪、乔、灌木品种500多个。在法桐修剪、宿根植物开发利用等方面有较成熟的成果;自主选育的 “天山雪”、“天山粉”、“紫珠”、“芫花”等4个香花山茶品种通过审定,填补了国内空白;制定了园林植物栽培标准12项,促进了我市花木生产标准化。
在科研项目申报上,侧重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开展科研立项工作。2008年全院新立市级以上项目52项,争取经费2331万元,其中国家行业计划项目“甜菜夜蛾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落户蔬菜所,获国家资助达1670多万元,首席专家为蔬菜所司升云高级农艺师,这是我院建院以来在科研立项上的一个重大突破。2009新立市级以上科研项目98项,争取经费3227万元,国家行业计划项目“水生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研究与示范”再次落户蔬菜所,总经费为2333万元,柯卫东研究员任首席专家。2010年新立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33项,争取经费3016万元,总经费2495万元的甜菜夜蛾滚动支持项目有望于2011年立项。
建院以来,我院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280项,187项成果获奖。其中《水生蔬菜资源征集、评估与利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他成果分别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部级技术改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63项;其他各类奖项12项。审(认)定品种27个,获得国家专利6项。在学科研究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都市农业特色的重点学科,形成了20多名学科带头人。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