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西南交通大学公众号 > 主体介绍 > 西南交通大学办学条件

西南交通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27个学院(书院、中心),开设本科专业95个,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农学、医学等9个学科门类。其中工学门类本科专业53个、理学8个、管理学10个、经济学3个、文学10个、法学3个、艺术学6个、农学1个、医学1个。

学院设置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医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化学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数学学院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体育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西南交通大学利兹学院西南交通大学茅以升学院(与教务处合署)西南交通大学智慧城市与交通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常州轨道交通研究院、超高速真空管道磁浮交通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天佑铁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信息化研究院
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唐山办事处)西南交通大学智能控制与仿真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智能检测研究院
西南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
西南交通大学前沿科学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未来技术研究院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交通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专业设置
专业名称学科门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工学
化学理学
生物医学工程工学
测绘工程工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工学
地质工程工学
资源勘查工程工学
环境工程工学
消防工程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学
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
车辆工程工学
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工学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工学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工学
人工智能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
软件工程工学
工业设计工学
建筑学工学
城乡规划工学
风景园林工学
交通运输工学
交通工程工学
安全工程工学
工程力学工学
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学
制药工程工学
生物工程工学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工学
土木工程工学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工学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工学
铁道工程工学
工程造价工学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工学
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
通信工程工学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工学
自动化工学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工学
网络工程工学
信息安全工学
物联网工程工学
智能制造工程工学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工学
智能建造工学
智慧交通工学
城市设计工学
法学法学
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
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工业工程管理学
物流管理管理学
物流工程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
工程管理管理学
工商管理管理学
会计学管理学
电子商务管理学
旅游管理管理学
经济学经济学
金融学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地理信息科学理学
生物信息学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理学
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
统计学理学
应用物理学理学
应用心理学理学
森林保护农学
汉语言文学文学
广告学文学
传播学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文学
英语文学
德语文学
法语文学
日语文学
翻译文学
商务英语文学
中药学医学
绘画艺术学
音乐表演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艺术学
环境设计艺术学
产品设计艺术学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4月)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位居全国第一(a+)并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土木工程学科位居全国a序列,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进入世界前50强(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和us news学科排名)。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化学、社会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生态学、物理学、经济学与商学、临床医学等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工程学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力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
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工商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建筑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
参考资料:(截至2023年12月)

学位授予

学位授予
类别专业名称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数学、物理学、建筑学、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空间安全、设计学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交通运输、机械、能源动力、材料与化工、土木水利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系统科学、安全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药学、外国语言文学、哲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法学、公共管理、心理学、临床医学、智能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土木水利、交通运输、机械、电子信息、能源动力、会计、工程管理(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工业工程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艺术(艺术设计、美术领域)、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汉语国际教育、翻译(英语笔译领域)、新闻与传播、法律(非法学、法学领域)、公共管理、工商管理(mba、emba领域)、体育、资源与环境、应用统计
(截至2024年10月)

重点学科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桥梁与隧道工程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一级学科二级学科
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土木工程岩土工程
(截至2024年5月)
省级重点学科
学科类型学科名称
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土木工程
力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电气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
信息与通信工程工商管理
控制科学与工程-
(截至2024年5月)

学科评估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2017年)
一级学科名称评估结果位次百分百
交通运输工程a+前2%或前2名
土木工程a-5%~10%
马克思主义理论b+10%~20%
机械工程b+
电气工程b+
信息与通信工程b+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b+
管理科学与工程b+
工商管理b+
力学b20%~30%
材料科学与工程b
测绘科学与技术b
电子科学与技术b-30%~40%
控制科学与工程b-
建筑学b-
软件工程b-
外国语言文学c+40%~50%
物理学c+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c+
城乡规划学c+
公共管理c+
设计学c+
中国语言文学c50%~60%
数学c
统计学c
环境科学与工程c
生物医学工程c
药学c-60%~70%
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近20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7人。学校设立扬华讲座教授、扬华学者、特聘研究员等特色岗位人才,大力度引育学术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此外,还聘请了近50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及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名誉、兼职教授。

师资力量
师资类别师资概览
专职院士沈志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钱清泉(中国工程院院士)
翟婉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
丁荣军(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川(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维荣(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林建辉(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李群湛(俄罗斯工程院院士)
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得者沈志云、翟婉明、何川、高仕斌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周克敏、周仲荣、钱林茂、范平志、贾建民、赵勇、张卫华、何川、康国政、朱旻昊、闫连山、唐小虎、吴广宁、翟婉明、李志林、王平、何正友、李永乐、靳忠民、周绍兵、王开云
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范平志、靳蕃、张世昌、强士中、徐扬、王金诺、周本宽、翟婉明、高仕斌
973首席科学家翟婉明、范平志、张卫华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孙林夫、袁林果、朱旻昊、何正友、康国政、翟婉明、何川、王开云、钱林茂、闫连山、李永乐、唐小虎
国家级教学名师易思蓉、龚晖、冯晓云、彭其渊、罗霞
“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彭其渊、沈火明、吴广宁
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闫连山、李永乐、唐小虎、王开云、钱林茂、刘志刚、周绍兵、晏启祥
国家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教学团队(2007年,吴鹿鸣)
力学教学基地教学团队(2008年,龚晖)
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教学团队(2008年,冯晓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2009年,何云庵)
铁道工程课程群教学团队(2009年,易思蓉)
行车组织教学团队(2009年,彭其渊)
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罗霞)
工程力学教学团队(2010年,沈火明)
省级教学团队机械基础教学团队(2007年,吴鹿鸣)
力学教学基地教学团队(2007年,龚晖)
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教学团队(2007年,冯晓云)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2008年,傅勇林)
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易思蓉)
交通运输组织教学团队(2008年,彭其渊)
材料力学与性能教学团队队(2009年,戴光泽)
交通工程专业教学团队(2009年,罗霞)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2009年,何云庵)
力学专业教学团队(2010年,沈火明)
土木工程专业经管类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李远富)
物理课程教学团队(2010年,吴平)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成功获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有74个专业进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建设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7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学校有71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6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3门。2022年,西南交通大学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

质量工程
质量工程项目名录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思想政治教育、英语、传播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会计学、公共事业管理、物流工程、产品设计、应用心理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建筑学、交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交通运输、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地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程力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专业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质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教师发展中心西南交通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交通运输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力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普通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子信息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轨道交通信息工程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茅以升班轨道交通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国际化、工程化、差异化的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北京铁路局
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团公司
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铁路局
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有限公司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单位)
国家级精品课程机械设计、土木工程制图、选线设计、高电压技术、材料力学、生产管理、工程测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电磁场与电磁波、电力牵引控制系统、地下铁道、大学英语、机械原理、行车组织、交通管理与控制、理论力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材料力学性能、起重机金属结构、桥梁工程概论、财务管理、货物运输组织、工程力学、青年心理学、车辆工程、远动监控技术、土木工程地质、信息检索、公共政策概论、材料力学、大学英语、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电子测量技术、工程力学、桥梁工程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学英语、青年心理学、材料力学、材料力学性能、车辆工程、地下铁道、电磁场与电磁波、工程测量、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行车组织、交通管理与控制、工程力学、理论力学、高电压技术、远动监控技术、选线设计、桥梁工程概论、土木工程制图、土木工程地质、公共政策概论、信息检索、财务管理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测试技术基础、跨文化商务沟通、生物传感器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法学、汉语言文学、德语、统计学、电子信息工程、软件工程、风景园林、生物工程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普通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基础力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子信息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艺术实验教学中心
心理健康教育实验中心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高等数学、结构力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电路分析、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输组织学、数学建模、运筹学、铁路信号基础、土木工程概论、铁路站场及枢纽、工程流体力学、电工学、基础工程、大学语文、健美操、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工程材料、旅客运输组织、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级英语阅读、计算机网络、供应链管理、现代通信原理、生物信息学、建筑设计基础、现代物流管理基础、卫星定位技术与方法、工程化学、文科高等数学、数字电子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理与处置

教学成果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9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
国家教学成果获奖名单
成果名称获奖级别年份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整体建构电气工程教育体系,培养轨道交通一流人才一等奖2009年
以“质量工程”为航标,构筑我国领先水平的机械基础教育教学平台
整合优质资源,实施精品化战略,建设高水平国家工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基地一等奖2005年
依托重点实验室建立本科生科研和工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2001年
高峰建岭,打造铁道工程国际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服务高铁“走出去”战略二等奖2018年
以学为中心的高校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的构建与实施
基于“生态链+方法链”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
“团队融合、平台互通、资源共享、协同创新”,打造互联网+基础力学课程群
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国内领先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示范体系二等奖2014年
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整合专业优势资源,构筑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高地
规范先行,立体推进,培养轨道交通电气信息工程创新人才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培养模式,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
整体构建,系统推进,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轨道交通行业工程人才培养高地
创新理念,强化能力,开拓实验教学大众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结合的新路子二等奖2009年
依托优势学科,构建优质资源,造就适应轨道交通高速发展的多样化创新型人才
全方位构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工科力学教学平台
打造专业优势平台,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创新性工程型交通运输专业人才
全方位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提高电气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二等奖2005年
打造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作业系统,全面提升作业环节和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
创建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 培养铁路特色高技能人才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二等奖2001年
适应人才培养需求,转变教学管理思想,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
依托国家工科教学基地,构建以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机械基础教学新体系
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合作交流

国内合作

2019年1月23日,中国铁路总公司与西南交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国际合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坚持国际化办学,着力建设成都东部(国际)校区,同60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成立“西南交大-利兹学院”,“2+2”“本硕4+1”“中法4+4”等留学、游学、访学项目和“暑期国际课程周”等在地国际化项目涵盖全部年级;建有6个国家外专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办有5本国际学术期刊。

政产学研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设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以及技术转移研究院,建立了“科技—孵化—产业”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在全国率先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被誉为科技领域的“小岗村实验”,相关改革实物被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永久收藏。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

©wxnum.cn 公众号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