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建有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另有40余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教育部创新团队6个。平台类型 | 平台名录 |
---|---|
国家实验室 | 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筹) |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简称lhaaso,核心成员建设单位)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 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6个科技创新平台纳入组建方案) |
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共建) | |
全国重点实验室 | 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 |
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 | |
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 | |
天府实验室 | 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单位之一) |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 药用特种昆虫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成都研究中心 |
国家工程实验室 |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 |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
系统可信性自动验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 |
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中国-印尼高铁技术联合研究中心 | |
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现代轨道交通车辆设计与安全评估技术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国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
中国-拉共体轨道交通联合实验室 | |
中国-泰国轨道交通联合实验室 | |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 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
未来产业科技园 | 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 |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光信息传输处理与传感应用创新引智基地 |
无线通信与信息编码创新引智基地 | |
轨道交通工程动力学创新引智基地 | |
生物摩擦学与仿生制造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岩土及地下工程智能建造与安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轨道交通低碳建筑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础科学中心项目 | “现代铁路动力学与运载安全”基础科学中心 |
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 轨道交通安全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 |
尖端装备跨尺度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第二单位) | |
国家交通运输科普基地 | 西南交通大学陆地交通防灾减灾科普基地 |
国家质量安全基础创新基地 | 轨道交通国家质量安全基础(nqi)创新基地 |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 | 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成都) |
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中心 | 全国cad应用培训网络成都中心 |
国家大学科技园 | 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 西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观测站(参建) |
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轨道交通运输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
“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 | “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联合共建研究/培训中心 |
文化部平台 | 西南人文纪录影像研究中心 |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平台 | 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研究基地 | 西南交通大学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 |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材料先进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光电融合集成与通信感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先进驱动节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可持续城市交通智能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 |
教育部成果转化基地 |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
教育部示范中心 | 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 |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 |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 |
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四川省区域和国别重点研究基地) | 美国研究中心 |
欧洲研究中心 | |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 | 教育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四川) |
国家铁路局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 先进能源牵引与综合节能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防灾减灾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 |
智能牵引供电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 |
先进结构材料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 | |
国家铁路局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 | 运营安全保障铁路行业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 | 四川省跨高校院所新型中试研发平台 |
四川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 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 |
准环对称仿星器 | |
四川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航空装备先进材料与制造技术四川省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应用力学与结构安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信息编码与传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综合运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制造业产业链协同与信息化支撑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服务科学与创新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风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轨道交通运维技术与装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交通管理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磁浮列车与磁力应用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 |
四川省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重点实验室(共建) | |
四川省工程实验室 | 四川省系统可信性自动验证工程实验室 |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四川省工程实验室 | |
综合交通运输智能化四川省工程实验室 | |
四川省绿色人居环境控制与建筑节能工程实验室 | |
四川省高铁工务安全监测技术工程实验室 | |
四川省城市轨道交通能量变换与控制工程实验室(共建) | |
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四川省现代服务科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四川省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四川省先进焊接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四川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四川省低维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四川省轨道交通智能运输组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四川省交通土建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四川省轨道交通质量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四川省环青藏高原交通廊道地质灾害生态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
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 |
四川省燃料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 | |
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天然药物仿生合成工程研究中心 |
四川省列车运行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四川省轨道交通高电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四川省轨道交通站点低碳节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
四川省高温超导磁浮交通工程研究中心 | |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 | 药物质量标准规范化与安全性实验室 |
四川省软科学研究基地 | 科技协同创新四川省软科学研究基地 |
四川省计量检测基地 | 四川省轨道交通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四川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
现代设计与文化研究中心 | |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 西部交通战略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
四川省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 | 人工智能与社会意识实验室 |
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 四川省中国高铁国际化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 |
四川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现代交通通信与传感网络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
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现代轨道交通车辆设计与安全评估技术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信息编码与传输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高速光信息传输处理及传感应用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重大交通土建工程智能建造与运维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智慧交通与物流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交通能源互联网关键技术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高端装备服役及可靠性设计与制造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新能源汽车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功能材料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磁约束等离子体物理与工程研究基地 | |
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空间信息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
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西南交通大学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 强度与振动实验室 |
物料搬运机械实验室 | |
表面工程与摩擦学实验室 | |
磁浮列车与磁力应用工程实验室 | |
交通安全工程技术实验室 | |
数字化城市交通综合实验室 | |
交通信息与控制实验室 | |
电磁场与磁波技术实验室 | |
信息安全与国家计算网格实验室 | |
人工器官表面工程实验室 | |
移动通信实验室 | |
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 | |
网络通信技术实验室 | |
新型驱动技术实验室 | |
环境污染与工程环境控制实验室 | |
现代焊接技术实验室 | |
高压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 |
风工程实验室 | |
车辆热能动力机械实验室 | |
云计算与智能技术实验室 | |
信息协同与物联网工程实验室 | |
四川省工程中心 | 地理信息工程中心 |
四川省新型智库 | 新型工业化与制造强省研究智库 |
四川省大数据中心 | 四川省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研究与联合应用技术中心 |
四川省学生体质健康大数据中心 | |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中心 | 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 |
西南交通大学超导与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心 | |
西南交通大学智能控制与仿真工程研究中心 | |
西南交通大学产业性质实体研究院 | 天府新区研究院、上海研究院、绵阳研究院、烟台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 |
西南交通大学学术性质实体研究院 | 常州轨道交通研究院、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国际老龄科学研究院、信息化研究院、智能检测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前沿科学技术研究院 |
西南交通大学学术性质虚体研究院 | 西南交通大学高速铁路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 |
“互联网+产业创新”研究院 | |
中国公私合作研究院 | |
西南交通大学行为大数据研究院 | |
四川省产业经济发展研究院 | |
金融大数据研究院 | |
中国土地信息大数据研究院 | |
西南交通大学——中细软中国高铁知识产权研究院 | |
物流研究院 | |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 |
交通安全技术研究院 | |
汽车研究院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 | 高速列车运行安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周仲荣负责 |
教育部创新团队 | 现代轨道车辆及其相关技术-翟婉明负责 |
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赵勇负责 | |
行为决策理论及其在灾害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贾建民负责 | |
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何川负责 | |
高速轮轨系统理论及技术-朱旻昊负责 | |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空间信息技术-李志林负责 | |
科技部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 云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团队-孙林夫负责 |
现代轨道交通系统动力学创新团队-翟婉明负责 | |
轨道交通牵引供电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团队-吴广宁负责 | |
参考资料: |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10月,学校构建了以世界公认的“沈氏理论”和“翟孙模型”为标志的铁路大系统动力学基础研究体系,累计主持和参与获得国家科技奖励61项,其中参与特等奖2项,主持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科技成果4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尤其是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获批国家交通强国建设试点、科技人才评价试点、科技成果评价改革试点等建设名单。当前,学校正以锻造国家轨道交通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未来轨道交通发展为目标,围绕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磁浮交通、新型城轨、真空管道超高速等领域有组织地开展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大力推进“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总投资5·8亿元)”和“准环对称仿星器(总投资2·8亿元)” 大科学装置建设, 以及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温超导高速磁浮技术”工程化及试验线建设。通过设立前沿科学研究院和未来技术研究院等,大力发展前沿交叉学科。年度 | 奖项 | 项目 | 主持人 |
---|---|---|---|
2023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350km/h高速铁路道岔结构关键技术及应用 | 王平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 复杂艰险山区高速公路大规模隧道群建设及营运安全关键技术 | 何川 |
201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重载列车与轨道相互作用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王开云 |
201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速铁路弓网系统运营安全保障成套技术与装备 | 高仕斌 |
201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抗风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廖海黎 |
2016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高速铁路轨道平顺性保持技术 | 王平 |
2016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于耦合动力学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受电弓系统技术创新及应用 | 张卫华 |
2015年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砂卵石地层盾构隧道施工安全控制与高效掘进技术 | 何川 |
2013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速铁路供电综合监控技术与装备 | 高仕斌 |
201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基于asp/saas的制造业产业价值链协同平台 | 孙林夫 |
2012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牵引供电关键设备安全运行检测技术与应用 | 吴广宁 |
2011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大型及复杂水下隧道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关键技术 | 何川 |
2009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列车过桥动力相互作用理论、安全评估技术及工程应用 | 翟婉明 |
2008年 |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 | 何川 |
注:只统计该校第一完成单位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入选年份 |
---|---|---|
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 | 周文祥 | 1998年 |
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 | - | 2001年 |
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翟婉明 | 2005年 |
新能源悬挂式空铁关键技术与试验线工程 | 2018年 | |
参考资料:(截至2024年5月) |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底,学校图书馆及各院系分馆、资料室累积纸质藏书量逾311万册,各类型中外文电子数据库141个(含自建1个),电子资源(折合)馆藏量1540余万册。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还是首批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藏有古籍文献2万余册,其中包括清廷御赐给我校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5044册,清代前期刻印的《六经疑问》《禹贡锥指》《周礼述注》等珍贵善本古籍数十种。
截至2023年11月,学校共有各类纸质藏书378·4万册,生均纸质图书57·71册/生,新增纸质图书66·76万册,图书流通量7·57万本册;拥有电子图书278·1万册,电子期刊161·78万册。图书馆数字信息资源包括中国知网、万方、超星、维普、selsevier、springer、taylor&francis、wiley、sci、scopus、ei等学术资源库。各类教学信息资源涵盖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优质示范课程、通识课、视频公开课,国内高级视频公开课,国家教学竞赛视频等,种类丰富。
学术期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54年创刊,主要刊登工程技术类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学术讨论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以及科技信息报道;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力学、岩土工程、机械工程、无线电等文摘的引文源。被美国ei compendex、俄罗斯《文摘杂志》、德国《数学文摘》,以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收录。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创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7—2018)来源期刊(含扩展版)、《caj-cd规范》获奖期刊。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issn 1672-4747, cn 51-1652/u)创刊于2003年,是教育部主管、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刊物,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管理分会战略合作期刊。季刊,每季末月20号出版。本刊主要关注交通运输系统运营管理与信息化相关创新理论方法研究,尤其鼓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领域热点的探索与创新,如: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交通强国、川藏铁路、碳中和与碳达峰、自动驾驶、大数据与机器学习等。
《biosurface and biotribology》(生物表面与生物摩擦学)主要关注生物系统的表面、界面以及相关摩擦学问题,由西南交通大学和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创建,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
《railway engineering science》是一本国际同行评审的开放获取期刊,专注于轨道交通系统的前沿基础研究和新兴技术。期刊涵盖了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磁悬浮列车系统、真空管(如超级高铁)运输等方面的内容,提供权威和全面的评论、前沿研究的原创文章。
《advances in bridge engineering》是由中国西南交通大学主办的开放获取期刊。旨在形成一个国际学术和技术交流平台,及时推进桥梁工程,这里也是中国与世界分享桥梁工程最新成果的重要场所。
本内容最后更新于2025年7月2日(截止时间),来源:百度百科